APP下载

浅析血小板聚集功能在急性脑小血管病患者及脑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中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2021-02-28阿斯耶克里木王平

智慧健康 2021年34期
关键词:烯酸胶原血小板

阿斯耶·克里木,王平

(新疆巴州人民医院,新疆 巴州 841000)

0 引言

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中风、脑血管意外,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是脑部血管的突然破裂或者血管堵塞,大脑供血不足而导致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其中包括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我国脑卒中高发,其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 万人年、246.8/10 万人年、114.8/10 万人年[1]。也是我国成年人致残的首要病症,发病年龄多为40岁以上,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发病突然、死亡率高等特点。急性脑小血管病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卒中的25%[2]。急性脑小血管是指主要累及直径400 μm 以下的脑微小动脉血管病,是以无症状性脑梗死、各种腔隙综合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及总体功能下降为突出临床表现的多种病因性疾病,影像学突出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灶、腔隙、脑白质病变、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脑萎缩[3]。血小板聚集功能是指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聚集的能力,是血小板主要功能之一。而血小板聚集试验是通过诱导剂二磷酸腺苷(ADP)、胶原(COLL)、肾上腺素(EPI)、花生四烯酸(AA)等与血小板膜受体结合使血小板发生变形、黏附、释放,反映血小板相互黏附及聚集的能力[4]。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聚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为了分析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在急性脑小血管病患者及脑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中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8~2020年在新疆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有明确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急性脑血管病,经头颅CT 或MRI 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其中患急性脑小血管病患者35 例,患脑大血管病变患者48 例,将脑小血管患者作为观察组1,脑大血管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2,再选取同时间段的健康体检者45 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1 中男性22 例,女性13 例,年龄43~72岁,平均(64.80±5.02)岁;观察组2 中男性29 例,女性19 例,年龄41~69岁,平均(59.12±5.10)岁;对照组45 例,男性25 例,女性20 例,年龄42~67岁,平均(56.34±5.04)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1.1.1 分类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依据影像学提示的责任病灶大小来区分腔隙性梗死与非腔隙性脑梗死,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头颅CT 或MRI 明确诊断:①腔隙性脑梗死组:头颅MRI 显示梗死灶最大直径<20 mm,位置限定在脑干、丘脑、基底节区、内囊及放射冠;②非腔隙性脑梗死(即脑大血管病组):选择经头颅MRA、CTA 或颈动脉超声显示,在颅内或颅外动脉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包括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造成动脉狭窄>50%者,另皮层梗死患者,无论梗死灶大小均入本组;③根据头颅MRI 或CT 显示无梗死灶,无卒中临床表现者入健康对照组。

1.1.2 排除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排除服用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药物如抗帕金森类药物、抗癫痫类药物、叶酸、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B6、B12)等;②所有入选患者均排除大面积脑梗死、房颤、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遗传性脑白质病变、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播散性脑脊髓炎、甲状腺病、帕金森病、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病等相关疾病;③伴有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慢性肾炎以及肾功能受损的患者。

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审查、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头颅CT 或MRI 影像学检查。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受试者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离心后分离血浆,置于-60℃冰箱储存备用。详细记录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

1.3 观察指标

①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对比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项目包括:二磷酸腺苷、胶原、肾上腺素;②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对胶原的多重结果进行比较;③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对花生四烯酸的多重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 软件对所统计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如果P <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各项指标对比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二磷酸腺苷、胶原、肾上腺素等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数据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不同血管病血清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结果(±s)

表1 不同血管病血清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结果(±s)

2.2 胶原Logistic回归分析多重结果

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对胶原的多重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异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Logistic 回归分析胶原多重结果

2.3 花生四烯酸Logistic回归分析多重结果

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对花生四烯酸的多重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异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Logistic 回归分析花生四烯酸多重结果

3 讨论

脑卒中一般是由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其病因比较复杂,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血脂增高或血压增高等都有关[5]。在所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中,高血压是导致患者发生偏瘫的最常见病症,根据有关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出现偏瘫的概率为92%,当患者发生偏瘫,或者有发病预兆时,应该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6-7]。急性脑血管病是由血栓形成的,是导致脑血管发生破裂溢血的主要因素之一,医学临床上将其称为脑血管意外,主要症状有:呕吐、头疼、瘫痪等。

本次研究报告显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中,其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数据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Logistic 回归分析中,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检测指标较于对照组正常指标相比,均异于对照组,由于二磷酸腺苷、胶原、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等诱导剂对于血小板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刺激,从而造成血小板的聚集形成,促进了血栓的形成,说明血小板聚集功能在急性脑小血管病患者及脑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患者病情诊断的参考指标,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都具有重要作用[8]。急性脑小血管病患者及脑大血管病变患者病因的形成与血栓、栓塞有密切关系,当患者体内血管内部表皮受到损伤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会增强,使凝血功能进入亢奋的状态,而其中纤维蛋白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9]。对于急性脑小血管病患者及脑大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来说,其病情发生好转,则其血小板聚集功能也会正常,凝血功能与血管内部的损伤也会好转[10]。

综上所述,血小板聚集功能在急性脑小血管病患者及脑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中可以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与异常表现,来观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治疗与预防血栓性疾病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烯酸胶原血小板
鱼皮胶原肽的制备及其品质分析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黑鱼胶原溶液的流变、热稳定性及化学交联改性研究
纯化鱼油或可预防心脏病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多喝鱼汤会让你更聪明吗
缬草不定根组织培养的研究
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
卡姿兰金致胶原美芯唇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