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常血常规结果分析在疟疾诊断中的价值

2021-02-28刘文雄邱明好毛远科莫善颖罗国兰赖军华蒋利君

智慧健康 2021年34期
关键词:疟原虫涂片分析仪

刘文雄,邱明好,毛远科,莫善颖,罗国兰,赖军华,蒋利君,

(1.柳州市工人医院 医学检验科,广西 柳州 545005;2.柳州市工人医院 感染科,广西 柳州 545005;3.贺州市人民医院 口腔科,广西 贺州 542899;4.柳州市工人医院 重症监护科,广西 柳州 545005;5.中国援建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 检验科,尼日尔 尼亚美)

0 引言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威胁生命的疾病,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给人类。2019年,全球估计有2.29 亿疟疾病例,因疟疾死亡人数估计为40.9万。患病后可见患者出现严重程度不同的突发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临床症状,间日疟和三日疟患者患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规则,但在发病数次后可逐渐变得规则。而如何有效提高疟疾患者的疾病诊断准确率,尽早对患者疾病类型确诊并开展治疗干预措施十分关键[1]。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是疟疾的高发流行区域,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口进行医疗援助的国家尼日尔正处于该区域,在对该国常见的、多发的传染病疟疾的诊断和防治工作中,作为一名检验人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援建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2020年7月-12月就诊病例300 例,其血常规结果均出现异常报警信息作为A 组,其中男73 例,女77 例,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2岁,平均年龄(36.62±1.35)岁;另选取血常规结果未出现异常报警信息的150 例作为参照B 组,其中男69 例,女81 例,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2岁,平均(36.69±1.25)岁;两组观察对象年龄等资料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均确诊;临床资料完整;均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严重感染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材料

(1)广东深圳生产的迈瑞Mindray BC-5300 血液分析仪,国械准字J500124,仪器所需的溶血素、稀释液以及清洗液均为配套试剂。

(2)南京江南永新光学有限公司生产BM2000 型光学显微镜,国械准字J250624。

(3)吉姆萨细胞染色液 比利时Cypress Diagnostics 公司生产,2mL,国药准字H2018058 。

(4)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

1.3 方法

采集患者静脉血2mL 于EDTA 抗凝管中,轻缓摇匀置室温30分钟后采用Mindray BC-5300 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观察检测结果报告,选取白细胞散点图有异常表达或结果有问号等异常报警信息的样本,取抗凝血液作涂片,按国内规范[2]操作,进行吉姆萨染色后,用BM2000 型光学显微镜油镜下观察疟原虫。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两组间比较的χ2检验,P <0.05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方式下观察疟原虫结果

对A、B 两组患者血液涂片进行光学显微镜下疟原虫观察,显微镜下观察到疟原虫,结果为阳性;未观察到疟原虫结果为阴性,结果比较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疟原虫结果[n(%)]

2.2 不同方式下观察疟原虫阳性率

A 组显微镜下疟原虫的检出阳性率为94.66%,B组显微镜下疟原虫检出阳性率为3.33%,P <0.05,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疟疾是一种急性发热疾病,无免疫力的个体通常会在受到感染的蚊虫叮咬10-15 天后显现症状。其中地域因素以及个人因素是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一般工作或生活在疟疾流行地区的人员更容易患病,而该地区的患病率也较高,例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及东南亚等地区,此外,免疫力低下的幼儿、婴儿以及老年等人群疟疾的患病率也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该地区的教育水平、贫困以及卫生保健设施不完善有关,此外,未正确服用预防药物,未采取防蚊虫叮咬等措施也可能增加疟疾的感染率。最初症状如发热、头痛和寒战,可能较轻,难以发现是疟疾。如果不在24 小时内予以治疗,恶性疟疾可能发展成严重疾病,往往会致命。患有严重疟疾的儿童常常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病症:如严重贫血,与代谢性酸中毒相关的呼吸窘迫,或脑型疟。成人也频频出现多脏器病症。在疟疾流行地区,人们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导致出现无症状感染[1]。疟疾感染主要分为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以及恶性疟,间日疟是常见疟疾,潜伏期一般在13-15 天,疟疾两次发作时间可间隔在48 小时左右,因此称为间日疟,是最主要的疟疾流行类型,患病后可见患者出现寒战、高热以及大量出汗等症状,在对患者治疗后的3-6月可能出现疾病复发。卵形疟潜伏期以及间歇期均与间日疟相同,但该疾病症状并不严重,患病率相对少见,且疾病治疗后可能出现复发,因此需注意区别间日疟。三日疟潜伏期在24-30 天左右,间歇期可达到3 天,该类疾病较为少见,可出现贫血等多种临床症状,但相对较轻,治疗后并不会出现复发。恶性疟可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潜伏期在7-12 天左右,间歇期为36-48 小时,临床症状较重,病情均较为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血红蛋白尿从而损伤肾部,引起肾功能急性衰竭,但在患者疾病治疗后并不会出现疾病复发。

BC-53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采用半导体激光系统,通过多角度的激光散射,可以提供细胞大小、细胞核和细胞颗粒的大小及复杂信息,并且结合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准确区分各类白细胞,同时筛选出各类异常细胞,从而实现更精确的五分类结果。

在BC-5300 血液细胞分析仪的结果报告中,使白细胞散点图异常的原因大致有“Cellule immature”(未成熟细胞),“Décalage gauche”(核左移)“Décalage droite”(核右移),“Monocytone”(单核细胞增多),“Neutrophilie”(中性粒细胞增多),“Lym anormal/atypique”(异常淋巴细胞)等。疟色素是一种双折光晶体,使检测内容物的侧向散射光强度和角度发生改变,在BC5300 血液细胞分析仪的DIFF 通道中,可溶解红细胞和血小板,并对嗜酸性粒细胞进行特异性染色,通过激光散射和流式细胞检测,可将血细胞进行分群[4-5]。当细胞亚群之间边界不清,边界颗粒达到一定数量触发规则发现白细胞散点图异常,仪器因此未能做白细胞正确分类而出现报警信息[6-7]。

B 组150 份血液常规结果的报告单都没有出现白细胞散点图异常及相关的报警信息,经过血液涂片、染色、显微镜下仍然找到5 例疟原虫感染,阳性率为3.33%。这有可能是由于患者处于感染疟疾的早期,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密度低,或者样本采集时间不当所致[8-9]。因此,完全依靠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散点图和报警信息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疟原虫会存在漏诊现象[10-11]。

目前最经济、有效且易于操作的疟疾实验室诊断方法仍是血涂片染色镜检法,被认为是金标准[12-13]。虽然血细胞分析仪并非筛检疟原虫感染的专用仪器,也不能仅仅根据仪器测定数据和散点图形来确认疟原虫感染[14],但是通过对BC-5300 血液细胞分析仪血常规结果的散点图与报警信息的分析,可以对相应的样本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能够快速给临床医生提供诊断疟疾作出参考意见。

实现疟疾消除的关键是及时发现每个传染源,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断其可能造成的传播[15]。在疟疾高流行的尼日尔共和国,在相对落后的医疗条件下,对BC5300 血细胞分析仪的异常结果进行分析联合血涂片染色镜检对疟疾进行快速、及时地筛查与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在援外医疗的具体工作中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疟原虫涂片分析仪
Sekisui CP3000与STA Compact Max凝血分析仪检测项目比对分析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SYSMEX XN-5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校准及性能评价
Sievers分析仪(苏伊士)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伯氏疟原虫红细胞膜相关蛋白1 缺失突变体的构建和鉴定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产卵相关TOR信号通路对蚊虫传病能力的影响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痰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结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