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蝶腭神经节对健康青年大脑前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2021-02-28陈远东黄梅阮传亮

智慧健康 2021年35期
关键词:神经节进针血流量

陈远东,黄梅,阮传亮★

(1.福建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中医院 康复科,福建 泉州 362300)

0 引言

针刺蝶腭神经节术该针法最早是由北京的李新吾教授根据中西医结合的思想提出并推广[1],发明之初主要是用于治疗鼻病,并取得巨大的成功。蝶腭神经节是人体内最大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翼腭窝内,距体表大约55mm。在李教授及其团队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利用长度55mm的针灸针,取颧骨弓下缘为进针点(在下关穴前下方1.5cm处,此处有一弓形凹陷),沿着特定通路进入,利用针尖触碰蝶腭神经节产生刺激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2]。

Saver Jeffrey L[3]等研究发现蝶腭神经节处放置电刺激器可以改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最终残疾结局,其根本原因在于刺激蝶腭神经节能够增加前循环的总血流量。因此我推测利用针刺蝶腭神经节也能促进前循环血流量的增加。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Cerebral Doppler,TCD)是一项可靠的神经影像学检测工具,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前循环中脑血管功能[4]。本次实验通过TCD来观察针刺与伪针刺刺激蝶腭神经节在对于大脑前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本次实验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身体健康、没有颈椎病及其余心脑血管疾病;②年龄20-35岁;③TCD测量后大脑前动脉血流流速落在正常区间内;④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①对针刺不耐受;②有颈椎病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疾病;③年龄<20岁;年龄>35岁;④TCD测量后大脑前动脉血流流速未落在正常区间内;⑤依从性差,不愿配合,不能完成整个实验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公开招募的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泉州中医院实习在读学生20名,共20例健康受试者。为降低误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对照原则分成2组即针刺组和伪针刺组。本试验通过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0003-2)。两组研究对象的人口学数据(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s)

注:①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②Fisher确切概率法。

1.3 干预方法

选择左侧的蝶腭神经节。按照李新吾教授团队的针刺方法进针,在进针之前,受试者头稍斜偏右一侧,微微后仰,医者用左手食指按压颞骨颧突和颧骨颞突合缝线部位膨大处,且稍向后按压,能触摸到一凹陷处,为颧骨弓的弓形切迹;左手食指尖压满整个切迹后,将颧骨弓切迹处的皮肤向下拉0.1cm,使其露出颞骨和颧骨的缝隙,该缝隙就为进针点。顺利进针后,针尖始终瞄准蝶腭神经节所在,即可精准刺激[5]。

1.3.1 针刺组

使用“新吾针”针灸针0.35×55mm(苏州华伦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受试者脸部皮肤,医者手部常规消毒,进针深度55mm左右。进针后进行稍提插捻转,确保得气(得气时受试者能即刻感受到面部胀麻、触电感、流眼泪等),留针5min。

1.3.2 伪针刺组

选用假针(Asia-med,德国),同样受试者脸部皮肤,医者手部常规消毒,使用假针针刺时,皮肤会有刺痛感,但针尖会缩回,针体会粘在皮肤上,感觉与普通针刺无异。(杜绝伪针刺组与针刺组受试者交流,避免了解真实针刺感受),留针5min。

1.4 实验流程

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中医院提供的Companion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美国维迪公司生产)进行实验数据采集,探头频率2.0mHz。受试者平卧于治疗床上,头稍侧倾,充分暴露需被检查一侧的颞部,使得探头能通过颞窗在不同深度探究双侧大脑前动脉;并在ACA血流稳定后探测取样。记录双侧大脑前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抗阻指数(RI)。

(1)所有受试者在针刺前都需要由专业医师采用TCD进行检测,记录受试者针刺前双侧大脑前动脉的Vs、Vd、Vm、PI、RI。

(2)所有受试者在拔针后30min后,立即再由同一个医师采用同一台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对受试者双侧大脑前动脉进行检测,并记录其Vs、Vd、Vm、PI、RI。

1.5 观察指标

Vs、Vd、Vm、PI、RI:检测针刺前、针刺后及针刺组与伪针刺组的变化情况来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对大脑前动脉血流的影响。

1.6 统计学分析

将探测所得全部信息输入SPSS 27.0,建立数据库,本次实验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达,P<0.05为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由表2、表3可见:针刺左侧蝶腭神经节30min后,双侧ACA的血流速度(Vs、Vd、Vm)相较于针刺前和伪针刺组有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与针刺前和伪针刺组相比,无显著变化,统计学无意义(P>0.05)。

表2 两组针刺前双侧ACA 的TCD 各参数的比较(±s,n=10)

表2 两组针刺前双侧ACA 的TCD 各参数的比较(±s,n=10)

表3 针刺30min 后双侧ACA 的TCD 各参数的比较(±s,n=10)

表3 针刺30min 后双侧ACA 的TCD 各参数的比较(±s,n=10)

3 讨论

针灸传承千年,近年来发展迅猛,针灸针刺更是被常运用在中风后肢体康复的治疗中,将针刺技术作为刺激蝶腭神经节的手段是我国独有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

蝶腭神经节是前循环副交感神经支配的信号来源,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表明,刺激大鼠蝶腭神经节可以明显增加同侧脑血流量,相对少量但也是显著增加对侧的脑血流量[6];Levi H等人在只有血栓形成的大鼠中风模型中,刺激其蝶腭神经节,发现能够诱导大鼠的皮质小动脉舒张、缺血性病变部位的再灌注以及脑功能的正常化[7];Natan M Bornstein等人在蝶腭神经节放置神经刺激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于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刺激蝶腭神经节是安全、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8]。Jeffrey L等人在一次两项大型随机试验利用超声测量同侧颈总动脉的体积血流量和评估受刺激侧手的握力和握力,试验证实对蝶腭神经节刺激可增加颈颅血流量,改善手的运动功能[3]。

TCD目前是我国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其安全经济、使用方便、准确率高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李振华等[9]应用TCD在急性前循环缺血闭塞取栓术后评估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TCD在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可行性,对脑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及预后推测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应用。韩峰[10]在使用TCD对有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和有脑损伤但无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重症脑外伤或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等造成颅内出血的患者常出现脑血管痉挛及较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用TCD可以获得血流动力学频谱及搏动指数PI等,能够较全面了解脑血管痉挛的情况,也能反映脑动脉血流状态。

本试验是探讨针刺左侧蝶腭神经节对健康人群大脑前动脉供血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针刺蝶腭神经节之后大脑前动脉Vs、Vd、Vm相对针刺前及伪针刺组均显著增加,说明针刺蝶腭神经节对大脑前动脉血流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其中以Vm具有代表性意义,Vm的增高说明大脑前动脉具有较好的充盈度,流速增加后,相应时间总血流量也就相应增加;另外,PI、RI变化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刺没有使大脑前动脉收缩等不良作用,对大脑前动脉血管弹性和顺应性变化不造成负面影响[11]。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该结果只能说明针刺蝶腭神经节的短时效应,不能为长时效应提供证据。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初步证实,针刺蝶腭神经节可以改善ACA的供血情况,对ACA的供血有正向作用,但此次试验对象均是健康年轻人,若是以急性前循环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是否仍有同样的结果、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怎样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神经节进针血流量
奇神经节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
基于对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调控探究华蟾素治疗骨癌痛的机制
电针“梨状二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NPY、SP及神经节的影响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从计算肺循环的血流量联想到定积分的思想
抖腿是健康行为
浅谈体育课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