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2-27陈凤兰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语言

陈凤兰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高校应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有效破除专业教师只讲专业而忽视育人功能的误区,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有效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378。高校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课程,也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研究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英语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378,必须从更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和思政的简单叠加或重合,不是“1+1”的关系,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课程之中,通过提炼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掘课程本身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培育。当前,许多学者在课程思政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思政功能的角度,夏文红、何芳强调要认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时代价值,提出要引导青年学子以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及培养青年学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3];从思政特点的角度,张慧丹提出科学规划课程思政生成路径,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和锻炼[4];从思政内涵的角度,文秋芳在对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理性化思考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提出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框架与操作建议[5]。以上学者的探索分析,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微观教学设计,从实践操作层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课程思政与语言教学的深度融合,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本文旨在从课程思政的视角提出高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目标缺乏精准性

高校英语属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加强英语语言知识层面的输入,更要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挖掘知识中蕴涵的文化点和价值观,提炼并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实现思政目标和语言目标的有机融合。目前,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对如何实现和发挥价值引领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没有从课程内容中寻找相关思政元素的“触点”和“融点”,思政目标与语言目标设定未能有机衔接,存在“标签化”“表面化”“拔高”等现象,违背了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的精准性原则,导致思政教学与语言教学“两张皮”。以课文“Run Like the Wind ”(跑得飞快)为例①选自《21世纪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第1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96-97页。,文章强调跑步需要掌握速度和耐力两个基本技能,思政目标应设定为“培养学生健康的运动观”,引导学生在日常体育运动和学习实践中,要学会讲究方法、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但如果将思政教学目标设定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设计讨论题目为“中华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就明显偏离了教学素材内容,存在“拔高”现象。思政内容没有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思政目标就成了无源之水,育人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二)课程思政内容缺乏体系性

教学内容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抓手。高校英语教学内容主要来自英语教材,英语教师要以“‘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6]”立足学生的现有知识、学习需求和学习环境,聚焦教学模块中的教学主题、英语词汇、篇章理解、课后思考题等内容,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意义,在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操练中,将内含的精神和价值外化为教学实践,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目前,高校外语教师在课程思政内容体系设计中,往往将思政内容和语言学习内容分为两个独立模块,结构上看虽然清晰,但违背了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前后割裂,将隐性融入变成了显性宣传,彰显了思政内容,但淡化甚至忽略了学科内容教学”[7]。以课文“He Helped the Blind”(他帮助了盲人)为例②选自《21世纪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第1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6-37页。,该文讲述了路易·布莱叶创制6凸点组合编码盲字体系的历程,故事性强且语言通俗易懂,可以在设计语言学习目标任务的同时,自然融入小主人公的求知精神和改善盲人生活的责任感,给予学生榜样和力量。但有的教师忽略了语言能力训练,没有认真从词汇、句子、段落进行设计语言能力和技能培养的操练任务,往往将课文内容简单讲解一遍,然后开始讨论所收集到的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或发现,简单地将思政元素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办法没有形成课文知识结构的有效互补和相互衔接,把课程思政变为“课程+思政”,实际上“荒了自己的田,种了别人的地”[7],违背了课程思政隐形教育的初心,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心理。

(三)课程思政教学忽略主体性

大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就像幼苗一样,需要适时培土、浇水、施肥,需要“耕耘人”为其输送“精神食粮”,固思想之源,补精神之钙。做好课程思政,不仅要发挥教师主导性,更要凸显学生主体性,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践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用逻辑思维来摆事实讲道理,也没有着眼德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把思政元素带到日常学习和生活场景中,从而把课堂上的“大道理”转化成学生便于参与的日常生活好品德、好习惯;一些教师忽略学生主体性,将互动体验式课堂变成了教师满堂灌,不能达到用现实说思政、用现实辩思政的目的,无法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共情,既不利于课程思政目标内化,也不利于语言知识内化和技能应用。要实现思政内容入脑入心,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交流、角色扮演、英语竞赛、实习实训等环节,采取问题式、参与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沟通平台与实践空间,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感受、自己提炼,实现知识理解和内化,形成个性化和批判性思维。唯如此,英语知识教学与正确文化观塑造的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德育才不会流于说教、流于形式,高校英语教学育人才能实现最佳的成效。

三、增强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

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教育和思政教师的责任,还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高校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定期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培训,教育引导教师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坚守“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8]的教育情怀,把这种情怀充分展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本意识和仁爱之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心坎里、直抵学生心灵。教师只有坚守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奉献的精神构建自己的教学生涯,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课程思政不像思政课程那样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内容,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自觉意识。课程思政能否取得实效,也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能力水平。每位教师都要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首先,要自觉树立思政教育主体意识。教师要坚决克服只注重知识传授、轻视价值塑造的认知障碍,充分认识自己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主动运用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思政元素,运用典型事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既做精于“授业”“解惑”的“经师”,又做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的“人师”,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不断提升思政教育能力水平。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教师要不断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找准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特别是挖掘具有本校特色的历史文化、学科特色等育人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同时,要深入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如何在教学中时时刻刻体现真情实感,让学生从情感上接近教师、接受教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精选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语篇

高校英语课程文化知识涵盖哲学、经济、科技、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社会习俗、地理概况,以及中外职场文化和企业文化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思政元素,在学科教学中具有渗透德育和浸润思想的先天优势,是课程思政的资源宝库。教师要精选语篇,通过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个人品格等主题,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以《21世纪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Unit 6两篇课文内容为例:Text A Tracking Down My Dream(追寻我的梦想),讲述的是主人公因脚受伤仍坚持参加田径运动会追逐她的梦想;Text B From Crutches to a World-class Runner(从拄着拐杖到一名世界赛跑选手),讲述的是年轻的格伦·坎宁安那两条差一点就被切除的腿,竟然使他创造了一项一英里跑的世界纪录。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言教学的特殊性挖掘文本意蕴,潜移默化地将主人公坚韧的意志传递给学生,启发学生在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时,要心怀乐观与希望,秉持坚韧和勇毅,坚定信念,永不放弃。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水平精心选取恰当的教学语篇,围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这三句话”[9],从中挖掘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元素,并以教学语篇中的知识学习为载体,就能充分发挥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比较文化学等因素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担当、诚信品格等思政元素通过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自然而然地浸入学生的意识中。反之,如果没有认真选择语篇,强行将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嫁接到学科教学中,牵强附会,极易造成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两张皮”的现象,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可以说,语篇的选择是有效开展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对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以及课程思政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在选择语篇时,一要注重世界多元文化和中华文化,尤其是职场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多元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融合、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既提高学生文化知识与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也推进中华文化对学生成长的熏陶和滋养,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二要注重涵盖日常生活和职场情境中的各种典型语篇,重点选取与学生未来工作和学习密切相关的语篇,如挫折、梦想、责任等,结合青少年成长历程,从贴近生活实践视角,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在拓展思维中提高鉴赏和评价能力;三要结合教材内容,密切关注最新时政热点,“利用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即时性,弥补教材的相对滞后性,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最新成就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0]。同时,要重视利用网络平台延伸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应用空间,精选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推出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如“Amazing China,俯瞰美丽中国”、疫情之下的“双城记”、“生逢其时、肩负重任——习总书记寄语青年双语汇总”、中国日报网推送的“每日一词”等,既可以补充丰富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容,为课堂思政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素材支撑,也可以供学生课外每日自主学习,从而实现语言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使课程思政处处着力、处处有力。

(三)打造课堂教学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是“语言知识传授为基础、英语技能训练为重点、价值塑造为导向”,重在将思政内容和思政元素渗透到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跨文化知识的教学之中。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第四单元的一篇与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密切相关的语篇“Punctuality Pays(守时有回报)”为例,可构建以下课堂教学设计。

1.明确课程思政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目标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只有明确课程思政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目标,才能有意识地根据语言素材,有针对性地挖掘知识中蕴涵的知识点和价值观,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该文章第一段就切入主题:“On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tend to annoy Americans has to do with understanding of punctuality. Getting ahead at work starts with getting to work on time!”(有一种常会惹恼美国人的文化差异,可能关系到对守时的不同理解。要想升职就要从准时上班做起!)强调守时的差异性和重要性。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看,守时是诚信守约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规范。为此,思政目标可设定为“尊重不同国家文化,培养守时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可结合守时意识,引导学生挖掘和探究主题意义,并整合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策略运用,让学生在语篇学习中拓展思维,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诚信”品质。

2.教学过程全环节融入思政内容

高校英语教育不只是知识之学,也是为人、为事之学,必须树立新时代的育人观,做到“教单科,育全人;教外语,育全人”[1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构建“教师讲授+线上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活动+课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聚焦课前导入、文章结构分析、语言知识学习、课堂讨论、课后强化等五个教学环节,设计一系列逐级递进的学习任务,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推动课程思政与语言教学深度融合,增强课堂育人效果。

(1)课前导入。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媒介,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课前5分钟以PPT课件立体、直观展示学生熟悉的关于珍惜时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句英文表达开篇,与学生互动分享这些名句中的思想内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文化比较和理解。如:A piece of time is worthy of a piece of gold, yet a piece of gold cannot buy a piece of time.(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Learning is easy for the young but hard for the old, so never waste any precious golden time.(少年易学老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Tomorrow after tomorrow, there's always another due. If I just wait until tomorrow, nothing I could really do.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12]

通过以上的文化赏析,使学生“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真正在交流体验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珍惜青春的时光意识,传承中华惜时守时美德,契合“守时”的单元主题。接着设置改约或迟到赴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a.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do have to change your appointment?(如果你需要改约,你应该怎么做?) b.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are late for an activity as a guest?(作为客人,如果参加活动迟到了,你应该怎么做?) 并由此切入课文主题。

(2)文章结构分析。教师设置“What is on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might annoy Americans?”(可能会惹恼美国人的文化差异之一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课本并回答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结构并锻炼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时间观念和态度,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处理文化差异的意识和能力。

(3)语言知识学习。践行高校英语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理念,在讲解学词、造句、翻译等环节中,有意识地对标思政目标,促进学生知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使课堂具备了建设者能力培养和接班人思想引导的双重功能”[13]。例如,学习词汇时,让学生用“community”翻译“人类命运共同体(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用词汇“cultural”翻译“文化自信(cultural confidence)”;用词汇“culture”造句“文化强民族强(Our nation will be strong only if our culture is strong.)”等。既让学生掌握词汇的意思和用法,也使“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短语和句子中,实现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同向同行。

(4)课堂讨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所得关键在于思考。教师要结合当下高校学生的行为表现,以问题为导向,找准思政要点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积极的思辨性讨论并作出课堂即时分析评价,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既保证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又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启迪学生心智,拓展思维,丰富内涵。比如设置问题:“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Indian team and an American team in terms of time? How can we be punctual ? ”(在时间方面,印度队和美国队之间的差异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做到准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又引导学生以英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职场沟通能力和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守时的意识,践行课程的思政功能。

(5)课后强化。课后作业是课堂教育的基本步骤,也是巩固、内化、迁移、拓展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办法。譬如,要求学生以“我对守时的理解”为题用英文写一篇150个单词左右的作文,在考察学生的英文书面表达能力以外,更注重价值引领与思维锻炼,从而让学生对守时的重要性有深入的理解。又如,要求学生登录iSmart自主学习平台学习相应在线课程并操练相关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发挥评价反馈功能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14]课程思政评价是通过系统收集信息,对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的教学实施活动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从教学实施的内涵来看,课程思政评价包括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是实现“教书”与“育人”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多元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成长成才情况,掌握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程度,不断完善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英语课程应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程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把教学的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反馈的作用。要注重掌握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学习中的表现,了解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合作、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的输出情况,考查学生的参与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思考问题的深度等,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语言学习策略,增强学习效果。要注重评价方式,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学业成绩、学习态度、日常行为规范等共同作为评价依据,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增强自信心,又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对学生学习发挥诊断与反拨双重功用。要注重评价内容,在理顺思政教育与英语学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聚焦教学目标和价值引导,结合学生成长需求,精心设计线上线下学习内容,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感,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政功能。如在考试中选取中国多姿多彩的文化作为阅读理解材料,不仅可以考量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情况,还将思政元素列为评教的重要内容,既将教学效果评估朝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维度延伸,又将思政目标与语言目标评价融为一体,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关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持续探索、推进和深化。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深入分析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主动对标,履职尽责,既要把握好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特点,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又要基于现有教材和学生专业,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涵;同时,要积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总结固化并推广运用,推动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理念和措施落实、落细、落地。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语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语言是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