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1-02-27陈国龙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高质量

陈国龙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新时代教育擘画了改革发展蓝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高等教育具有人才、知识、技术集中优势,理应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先行区。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把握内外部形势变化,系统科学作出战略思考和战略选择,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2010年,福建江夏学院组建,开启了应用型办学的奋进征程,在内涵建设方面已获批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2019年,率先提出并加快推进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办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引领示范与辐射推广作用持续增强。迈进“十四五”、锚定2035年,如何在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基础上,率先构建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建设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内外形势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精准把握内外发展形势,在外部形势中识变应变求变,高站位、观大局、明大势,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内部形势中改革突破发展,率先作为、主动作为、有所作为,确保整体推进、高端突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系统建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基础前提和重要前置。

外部形势:“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和普及化两相叠加新阶段。教育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出了新需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对教育提出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是新历史条件下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总纲领、总方针、总遵循[1],成为体现高校政治价值的新需求。国家持续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学校、一流专业,推动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福建持续推动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技术创新等改革,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示范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和国家级、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成为体现高校改革价值的新需求。面对新发展阶段,应主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州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区域发展政策,主动适应“六四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体育强省、健康福建建设,提高应用技术研究对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成为体现高校社会价值的新需求。主动承接福建战略任务、解决行业难题、服务区域发展,履行人才培养第一责任,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超越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提升科研创新服务能力,提升“纸变钱”能力,成为体现高校经济价值的新需求。

面对外部新形势,要把握好“五个局”:(1)全局。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是福建省“十四五”乃至2035年的发展目标。融入全局,要把加快建设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和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作为发展目标。(2)变局。随着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周期缩短,办学环境进入了加速演变期,“等靠要”亟需转变为“真改实改主动改”,即为当前发展所处的整体环境。(3)格局。应用型本科教育正面临以往任何时候都未触及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从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4)布局。传统的“大锅饭”或者“一刀切”已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新发展阶段如何配置教育资源,进而明确办学定位、突显办学特色、强化办学优势,成为摆在当前最重要的发展命题。(5)破局。“十四五”时期国家、省教育主管部门启动实施新一轮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既要抓好改革任务落实,用好政策红利,助力发展;又要把全面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十四五”规划工作部署作为根本动力。

内部形势:“十四五”时期,各项事业发展面临高等教育竞争激烈和内部改革亟需持续深化双重挑战新局面。一是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实力靠前的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比较,最明显的短板是属于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分散到各个具体领域,在高水平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科研平台、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关键领域或核心环节存在差距。二是没有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就谈不上建成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重新审视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申请条件和标准,在专任教师博士比、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高级别科研项目平台基地、教育国际化等关键指标方面,高层次高水平“拳头产品”的数量、质量均处于“低空飞行”。三是根据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评审会专家评审意见,亟需进一步加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多学科办学基础优势和良好行业背景,以及“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机遇,面向新发展阶段和新业态需求进行学科专业优化调整,进一步谋划面向数字经济和科技未来的应用型专业群建设,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格局;进一步加强专业和课程内涵建设,努力建设一批达到国家一流或省一流水平的专业与课程;高层次的人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较为薄弱,应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文科为主的高校,决策咨询是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主渠道,但是咨询项目不多,决策咨询成果偏少,应进一步重视人文社科领域研究,提升服务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方面的能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横向课题立项数量和经费到账额。

面对内部新形势,要落实好“三个领”:一是统领。以“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为总纲领,始终坚定建设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目标不动摇,率先构建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推动发展模式换档、改革要求升级、管理方式转换,推进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优势发展。二是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路径方向,构建“十个一流”应用型办学体系[2],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紧盯特色优势办学“最后一公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教师精准教学、学生精准学习、服务精准供给,构建高质量发展新跑道。三是要领。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需倾心投入高质量发展,不断自我加压提升效能,杜绝时间和精力空耗,锐意进取、协同高效,跑出“快节奏”“加速度”,展现高质量的“福建江夏学院速度”。

二、建设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战略设计

把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十四五”的战略设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职能所在。是落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与建设应用人才培养基地、优质师资集聚基地、关键技术攻关基地、知识创新研究基地“四个基地”的应有之义。二是竞争所需。提高竞争力和美誉度,必须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扩大服务地方的贡献。从实践来看,政府对高校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源于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行业企业与高校的战略合作选择,源于高校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因此,增强财经政法类和工科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水平,是参与竞争、赢得竞争的必然要求。三是有为所求。“十三五”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历史性的、根本性的,广大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进入“十四五”,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再突破?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再出发?如何在当前的竞争中再拔尖?党和政府有期待、师生有要求、社会有需求,需要久久为功,做到有为有位、有位有为。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未来。何为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阐述。第一,“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复合性概念,是“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偏正结构。“高质量”框定了发展方式和动力机制,明确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扩张式”发展、“外延式”发展,更不是“粗犷式”发展。于此,高质量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理念,是基本指导思想和新发展机制。第二,“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是系统性概念,是“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组成结构。涉及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方向、定位、模式、路径、举措、治理和成效等诸多办学元素,集中统一于高质量发展体系,重点在于破解片段式、局部式、运动式发展问题,转向综合性、整体性、持续性发展。简言之,这一体系非办学过程的某一环节、某一领域,而是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的体系建构,既需要构筑新的“四梁八柱”,又需要形成相适应、相匹配的“内部精美装修”。第三,“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是融合性概念,是“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适应社会需要”的契合结构。按照聚焦、定位、适需、服务的原则,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围绕办学实际、特色优势谋篇布局,突出发展优、发展新、发展需、发展特的要求,推动各类办学资源要素向适应社会需要集中,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匹配,提高高端服务能力与策源能力,赢得战略主动。[3]

构建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主要在“十大要点”上下功夫。一是理念引领,强化特色。创新前瞻性、地方性、应用性、特色性办学理念,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在一流应用型学科、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社会贡献等方面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二是精准定位,谋划战略。评估分析上一发展阶段,精准把握高质量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当前最重要、最关键、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改革突破口,坚持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强化战略规划顶层设计。三是追求卓越,建设一流。结合办学实际、社会需求,始终保持质量定力,不盲目扩大规模,把扩规模的精力、资源转向提高质量、增效赋能,把追求卓越、建设一流、提升实力作为基本路径。四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构建与大局发展相契合、学科专业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格局,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求,以信息化建设、资源配置改革、新型保障体系建设为基础,组合优势资源,形成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五是治理改革,谋求支持。加强政治、思想、组织建设,健全“放管服”改革落实机制,深化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外部支持的社会参与机制,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六是以本为本,创新发展。坚持“以本为本”,持续破解“同质化”办学问题,将一流本科教育作为奋进目标,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采用特色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和组织管理形式,开拓新的办学领域。七是教学改革,科研协同。推动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明确目标、内容、举措、评价和保障机制,推动资源配置与共享、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等体现教学中心地位;与企业、市场建立利益“共建共享”的产学研用创合作模式,强化应用型研究,提升科研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八是融合发展,优势叠加。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科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新机制,统筹和推动各种科研要素跨部门、跨学科、跨学院深度融合,构建优势互补、提质增效的科研融合创新协作机制。九是扎根本土、开放办学。广泛汲取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体制,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推动办学质量和水平全方位提升。十是完善机制,汇聚资源。聚焦对焦变焦高质量,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要优先靠拢,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要优先实践,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优先彰显,领导干部注意力要优先集中,广大教师合力要优先凝聚,各类资源要优先投入,办学条件要优先使用,激励与约束机制要优先体现。[4]

三、建设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主要路径

建设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是系统化、科学化、复杂化工程。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率先突破,开创高质量发展新路,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营造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氛围。

(一)“高素质”:向内涵式发展再次加速

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要坚持以社会需求和人才成长需求为导向,让学生活跃在产业链对接的各个专业端口上,构建与时俱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打造一流应用型专业。把专业建设融入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就业市场为需求、以学生职业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核心,创新设置“小而精、跨学科、个性化”的“微专业”,打造“微专业-专业-专业群”三级应用型专业建设体系。围绕学科发展定位和服务领域,推动应用型专业群转型升级,产出一批高质量的改革成果,新增一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和应用型专业群。完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一流专业建设体系,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发展、教学资源、创新创业、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示范领跑和以点带面辐射作用。

重力建设一流产业学院。坚持“一院一策”分类发展,根据产业学院各自学科特点、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水平以及产业发展的不同需求,科学谋划并编制产业学院建设发展方案,探索完善现代产业学院管理机制和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等,以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业学院发展。对照教育部、工信部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和标准,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育人新机制,引领和带动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学院进入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在国家级实现零的突破。聚焦福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打造实体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建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产出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改革案例和教学成果,形成应用型办学品牌。

建设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贯彻文理交融、文工互动的新文科、新工科建设理念,加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专业优质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企共建项目式课程建设力度,打造一流应用型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坚持引政入校、引产入教、引企入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高端突破,推进人才培养、特色实验班、联合实验室等方面共建共享,完善规模化、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供给链,打造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学成果。实施卓越经管法人才培养2.0,启动实施卓越法治实验班工作,探索卓越经管人才实验班、卓越金融人才实验班,为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经管法人才贡献“福建江夏学院方案”。

提升一流开放办学合作能力。探索与国内知名大学和福州大学城“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际合作新模式,推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重点领域合作向纵深推进。深入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合作,探索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高校合作发展,积极开展实质性合作项目,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探索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办好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加强与台港澳合作交流,实现台港澳学生招生突破。

(二)“高颜值”:向高效率发展再次发力

教师队伍是改革的第一关,也是最重要、最难的一关。要根据专业、课程、产学研合作以及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需要,完善引育并举、激励引领等制度措施,全程跟踪培养新进教师,推动教师参与技术创新、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强化产学研合作能力培养,全程无缝贴近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引导教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构建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形成内容完备、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相互衔接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框架体系,实施分学科、分专业、分类型、分层次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结合专业教师的研究领域或专业方向,实行定位式培养培训,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进修培训、教学竞赛、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让教师得到立体型、层次化、多方面的培养和提升。完善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国内外访学研修系列制度及激励机制,分期分批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进修深造,定向委培或脱产攻读博士研究生,大幅提高在学费报销、住宿资助、工作减免、学成奖励等方面支持力度。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桎梏,构建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分类评价体系,打通教学科研评价渠道,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点关注教师代表性业绩,推动教师从事高水平创造性活动。

打造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以教师产教融合创新为手段,构建共培互聘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按规划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培训,分步骤派遣骨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项技能比赛或参与行业协会职业资格考试。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设置访问工程师、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设立兼职教师“流动编制”和兼职教师资源库,推进企业导师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打造高层次“双师双能型”人才队伍,加强专业带头人能力培养,培育应用型领军人才。协同行业企业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加强院系教研室等教学发展共同体建设,组织教学创新团队分批次、成建制赴国境外和企业提升能力。

加强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加大对领军人才、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紧缺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人才高地;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强化校院协同,落实二级学院人才工作主体责任,构建学校、学院、系(教研室)和教职工“四级联动”的人才工作机制。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国家与省级高层次后备人才、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培育和支持计划;完善人才学习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博士工作站等交流平台的积极作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不断涌现奠定基础。

(三)“高水平”:向引领式发展再次转型

引领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必须回归教育与社会关系,增强科研创新服务的底气锐气灵气。要贴近区域、企业寻找服务点,以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和思想支撑赋能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真正提高服务能力与服务实效。

优化科学研究布局。发挥学科建设投入资源的引导培育作用,面向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前瞻性推进学科交叉合作,调整优化研究领域布局。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福建基因”,系统挖掘王阳明、冯梦龙文化丰富内涵,产出影响力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应用研究成果和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加强战略研究,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形成系列与区域和产业需求高度契合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在服务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战略中彰显特色和水平。

加强项目成果培育产出。建立跨学院协同攻关和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多学科攻关群体和跨学科平台,强化新的增长点,在前沿领域形成较强影响力;组织跨学科研究,在金融、财会、法学、管理、能源、材料、土木建筑等特色优势领域,组织开展重要科学问题研究,产出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专家指导-教师申请-团队打磨”的项目申报机制,推动国家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攻关项目取得新突破;实施科研成果推广计划,加大科研成果向文化产业、决策咨询、技术合作、教育教学转化,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水平,推动优秀科研成果的普及和推广。加快形成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的学科创新团队、以重大项目和平台为纽带的科研创新团队、以提供智力支持为重点的社会服务团队,鼓励跨学科、跨学院、跨领域合作研究,努力打造在学界业界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

加强平台基地建设。围绕“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决策需求,高质量建设现有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智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和整合提升,明确平台发展定位和目标,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大力培育申报高级别科研创新平台,实施高层次合作共建平台建设计划,加快推进部属科研平台分中心立项建设,实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大平台联合攻关,提升学校科研平台的层次和水平。

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创新形成成果转让、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共建实体、校企联盟、战略联盟、科技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技术交流、科技特派员等10种模式,实现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的深度融合,形成创新服务合力。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构建以协同创新中心、新型智库、人文社科基地为主体,以行业共建研究平台为支撑的高端社会服务平台,建立定期交流会商制度,形成重大决策咨询研究快速响应机制,提升服务决策成效,持续产出具有较高显示度的社会服务成果,打造具有显著品牌效应的智库群,全面提升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加快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先行先试推动各创新主体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建设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的联合研发转化平台,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及校地、校企间的良性互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高品质”:向可持续发展再次优化

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和构建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必须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支撑。要在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财务与安全保障等方面形成保驾护航的格局。

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数字资源优先发展”,实现RFID、云计算等新技术与现代化图书馆空间建设有机融合,促进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加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一代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融合,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能化工作和学习环境,打造“业务共融、数据互通、智能集成、服务感知”的新型智慧校园。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保障。加快推进满足办学需要的教学科研行政用房及辅助用房、体育场馆建设,形成完整的行政中心、各学科教学中心、实验中心、文化休闲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生活中心建筑楼群。完善增收制度体系,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多渠道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专项补助,充分发挥校友联络处的“资源汇聚-优质输入”的纽带作用,确保师均科研经费和生均收入不低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要求。

建设平安和谐稳定的校园。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细化完善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校地联防联控,全面落实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各项要求。加快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安全工作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落细学校安全责任制,加强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构建更加完善的校园防控体系,持续推进平安单位建设。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