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支教日记五则
2021-02-27邱劲松
邱劲松
(泉州市奕聪中学,福建泉州 362000)
2020年7月3日,中央宣传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我作为福建省援宁教师,曾于2008年秋至2009年春以及2019年秋至2020年秋两度到宁夏支教。能到西部工作学习生活,是一生难得的机会。领略迥异地域民风民俗,体会生活、感悟人生、丰富阅历,为闽宁对口扶贫作出些微贡献,其乐无穷。
2008年9月4日:语言交流
下午放学后,我经过学生宿舍门口,碰到下午军训的学生。我认识其中的一个,叫马云素。但当时想叫出她的名字,却只想出“马云”两个字。问她叫什么名字,她方音太重,第三个字一直听不懂。旁边围来了十几位同学,七嘴八舌地帮着说,也还是听不清。后来一个看来胆子较大的、脸蛋胖胖的女生组了一个词,我才听出是“素”字。问马云素是那个小学毕业的,说是一个什么小学,听不懂。学生又帮着解释了半天,弄懂了一个“唐”字。她们把“唐”字念成“坛”,音又很重。又是好半天才听懂了另一个“湾”字,因为她们念“万”,去声。
这让我想起在最近的一次教师大会上,一位行政通知了一件事,我们几个福建支教的一句也听不来。后来打听了一下,是老师结婚宴请的事。
我们要更换床板,总务王主任让我和一位姓魏的老师联系。我按照给的号码打过去,结果一句话也没听懂。问了地址寻去,见了面,能听懂一两句。我问他刚才在电话里能否听懂我的话,魏老师说一句都没听懂。
看来应该狠下一番功夫,尽快过好语言关。
2008年9月12日:风情
早饭后,我带着相机到街上转。
走进供销社对面的三营清真大寺。整个清真寺显得空荡荡的,寺里的阅览室锁着,做礼拜的大堂也锁着。我绕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点燃一根烟。不知从哪扇门出来一位老者,和善地劝我把烟灭了,说在寺里不能抽烟。晚上在传达室和门房的吕大哥和周老师聊天,周老师是回族,说回族是不准抽烟喝酒的。
从三营清真大寺的塔楼看到不远处还有一座清真寺。走十几分钟,上一小坡,坡上就是刚才看到的那座寺——三营西梁清真大寺。礼拜堂左右塔楼各一,前面是个很大的院子。院子一侧的水房摆放着很多水壶。一些人用水壶打水,像上厕所,又好像不是。后问一开餐馆的回族老板,才知道是用以洗脸、洗手、洗脚——这是穆斯林礼拜前的仪式。
寺东有一山门,看起来历时已久。山门的木雕和砖雕都很精美,我从不同的角度拍了一些照片。走到礼拜堂的西北侧,看到在宰牛。回族的风俗,牲畜只能说宰,不能说杀。西北这边宰牛羊都是去皮的,皮和肉分开卖,街上卖的肉看不见带皮的。这和福建不一样,福建卖的肉都带皮。割下的牛头,掏出来的内脏,以及剔除出来的骨头又另外卖。我问了一下价格,牛头一斤六元,还附带送牛腿、牛肚等。一旁有人专门收购牛脊骨和牛杂碎,后来又有一个商贩把牛皮买走。我买了一小截牛尾,一斤7元,很便宜。食后,痛了几天的颈椎居然好了,真是太神了。
从寺里出来,遇一小女孩,谈了几句,熟了。由她领我走进了几户人家的院子。进了一户姓田的回族家庭,主人三十岁,搞运输,有两个娃娃,一个五年级,另一个低年级。他开车运煤,跑甘肃、四川,一个月能挣两千来块钱。妻子在家照看小孩、料理家务。前几年,政府推行退耕还林政策,他们家四十亩山地栽种经济林,每年享受每亩两百元的政府补贴,一年有八千元的补贴。这应该算是较宽裕的家庭。
2009年3月21日:鸦儿沟家访
早上五点多醒,六点起床。七点和队友去锻炼,跑了三圈,打了一会儿篮球。与儿子在网上聊了一会。向普济药品超市的何医生借了辆摩托,买了饮料、面包,同队友到西山的鸦儿沟家访。
打电话和学生王丽约定,请她带路,可惜路上没遇见。沿路问过去,先到了鸦儿沟五队,到学生杨世英家。世英父亲刚好在家。他最近按揭买了一辆车,四十万,每月还一万,三年后车是自己的。跑的是陕西和内蒙古,经常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没回来,即使回来也难得和住校的孩子见上一面。这不,刚换完衣服的他又要出车。父亲坦言几乎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世英兄弟姐妹四个,老二是男孩,上六年级,老三是妹妹,上四年级,叫杨世利,老四好像也是女孩。在杨世英家碰到了学生杨万花的父亲,他和杨世英的父亲一起跑运输。
我们又到杨万花家。万花兄弟姐妹三个。大哥万虎,上初二,现在辍学。小妹万兰,上小学五年级。
又到杨莹家。杨莹也是兄弟姐妹三个。哥哥没念书,有个妹妹叫杨莲。父亲也是跑运输的,母亲没受过教育,在家操持家务。
后来又到杨彩霞家。她家在村西头。到她家时,她家正在粉碎玉米秸秆。她蒙头巾,戴口罩,几乎认不出。我帮忙搬秸秆。她家有六口人,父亲在外打工,奶奶和母亲在家务农、操持家务。家里兄弟姐妹三个。
从五队出来,又到二队。路面是松软的黄土,有几厘米深,一路尘土飞扬。一路问去,找到了田彦梅家。父亲刚从银川打工回来,去亲戚家帮忙,家里只有爷爷和几个娃娃在。老大彦梅,老二彦秀,老三是个男娃,叫彦鹤。
又去七队。那里有两名学生,一个叫马金兰,一个叫王丽。
先到了马金兰家。大人不在,家是一间大房子,里面一个大的炕。金兰是家里的老幺,哥哥今年二十岁,出去打工已经五年了,大姐在寺里念经,父母都在三营打工。
最后到班长王丽家。父母都去固原打工,家里只有大姐在。因为腿脚不方便,今年二十二岁的她还没有出嫁(这边女子出嫁早,没念书的十几岁就出嫁了)。她们准备了苹果、花生、瓜子、饼干、红枣、黄豆、蚕豆等六七样东西,炕上的桌子都摆满了。姐姐去弄饭。王丽端上凉菜,又端来盐巴、辣椒油、腌辣椒、腌咸菜。我第一次在学生家吃饭,因为王丽是我的班长,特别的懂事。临走时我硬塞给她们五十元。
到宿舍拍一拍衣服,满屋子尘土飞扬。
从下午四点睡到七点多。炒菜,吃饭。九点到年级室,备了一节活动课。十二点回宿舍。
2019年11月27日:听课
一早到学校,到操场走了四圈,又到音乐教室弹了一会儿手风琴。一二节随五中老校长陈顺舵、高级中学的吴天军老师、职中的李明轩老师听课。他们三位是督学,每周最少到学校听一次课。听的一节语文课上的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执教者是一名年轻的老师。我觉得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所得不多。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一课有一得,长期积累就能由量变到质变。这位老师备课上课还浮在表面。课堂上简单的一问一答的师生互动没有多大实效,更不用说高效。个人认为本节课应在心理描写和文章主旨的感悟方面发力,让学生说,让学生写,真正获“得”。要设计一系列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来展开课堂。
第二节听的九年级的数学,上课的是一位女教师。课堂如行云流水。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互动热烈。这位老师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快乐,收获进步。我观察课堂,没有一个学生不在认真听的,没有一个不动手练的。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堂,真让人感到赏心悦目。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亲切,身体语言温婉有亲和力。一堂课里,老师设计的说、演,学生的说、悟、练,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虽然中间在PPT(几何画板)出了点小纰漏,但总体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课后陈校长说该老师没问题,基本功相当扎实。职业中学的李明轩老师自豪地说,授课的老师是他的学生。
下午同他们到盐池高级中学听课,听了心理课和历史课,都是高一的。
晚上吃面,累,七点半就睡。凌晨三点半醒。
2019年12月13日:公开课
早上五点多起,宿舍的电脑不给力,没办法做课件。出小区,天还是黑的。小区对面高级中学上空的圆月还映射着清辉,很美。想拍张照,担心时间紧,不敢停留。骑自行车,没注意路面结冰,差点摔倒,吓了一大跳。还好,有惊无险,六点半到学校。
泡了杯茶,做课件。感觉PPT中体现“图画美”的素材不够,又到教学楼各层拍了墙上挂着的国画,准备上课用。因为着急,没有穿上外套,虽然楼上楼下跑,楼两边又有厚厚的棉帘子挡风,还是被冻得直哆嗦。拍照后又继续做课件。
到八年级九班上课,PPT刚刚草就,还未经打磨,上得不太顺。一会儿PPT提前了,一会儿又滞后了。好在学生不计较。哎,我的可爱又善良的学生,真对不住你们。
下课后赶紧调整PPT,把上课的思路再捋了捋,中午一点才骑车回宿舍吃饭。下了一点面条随便应付一下,一点半小憩了一会儿,近两点去学校。坐下来调整一下情绪,上课铃响,匆匆拔了U盘去教室。
教室坐满了人,连旁边的过道也挤满了。分管的胡风桉校长和教务处杜金莲主任也来听课。王生云老师、美术组的蔡生燕老师、教务员小苏都去帮忙拍照。
算是“老运动员”的我开头还是有点紧张,把课题《苏州园林》说成《中国石拱桥》,学生一愣。看来不光是学生紧张,我也紧张。
还是学生帮了我。那位上台讲赵州桥特点的女生一讲完,我也镇定下来,接下来都比较顺畅。要感谢上午那节课,感谢学生为我作出的“牺牲”。但愿这样的“牺牲”以后能少点。
下课了,内心很感谢学生的配合,我情不自禁地向他们鞠了一躬。
评课,大家给了我很高的评价。语文教研组的老师说没想到说明文也可以这样上。胡校长从课堂细节入手,说是功底,是文化积淀,是热爱,是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我知道这是他们对我的鼓励。
评完课,我又埋头改作业。杜主任来同胡校长谈事,我走出办公室,杜主任说把评课意见发我微信上。她说这堂语文课“彻底感动”了她这个教英语的“门外汉”,说让我“把优秀的语文素养留在盐池五中”。过誉了,我真的受之有愧。不过美女主任的表扬还是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冯校长晚上请我到“八大碗”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