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教师成长型思维之我见

2021-02-27翁凡玻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成长型大脑思维

翁凡玻

(福州第一中学,福建福州 350108)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发表了关于“成长型思维”的专题文章,拜读之后很受启发。不过那两篇文章主要是指向于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可是,如果教师本身缺乏“成长型思维”,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指的是一个人始终认为自己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思维模式;而与之相对应的“固定型思维”则指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不变的思维模式。[1]纵观古今中外,不难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名师都有着“成长型思维”,孔子就是典型代表。《论语》中充满了成长型思维的智慧,例如,“子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孔子进到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入太庙,礼在先,为什么总要发问呢?原来,在孔子看来,好学就是礼,我就算不会,也要把事情问清楚,不懂装懂才是对祖先最大的不敬。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为人师表》中的主人公杰米·埃斯卡兰特,在美国一个墨西哥裔集中的加菲尔德高中任教。这是一所很差劲的高中,学生不想学习,自我放弃,放任自流,任教老师大多是拿着微薄的收入混日子。但杰米·埃斯卡兰特,凭借成长型思维提醒自己:我要思考的是该怎么去教他们?而不是我能不能教他们?最终他不仅教会了微积分,原本被认为是人生无望的学生,都在全国数学考试中遥遥领先。这个教育奇迹,实际上是成长型思维的成果。

从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成长型思维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教师自我成长、突破瓶颈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都具有积极意义。那么,如何有效开启教师的“成长型思维”?根据笔者的经验和体会,关键在于以下六个方面。

一、自我悦纳,体验乐趣

自我悦纳,是指个体在了解了自己的身体、思维、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优缺点之后,依然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哪怕发现自己存在严重缺陷,照样能善待自己。自我悦纳是基于充分的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教师只有着眼于成长,相信只要通过扎实的努力,就能扬长避短,实现个性化的成长,才能心平气和地善待自己,宽慰自己,鼓励自己,修炼自己。“成长型思维”要求与自己友好相处,并进行持续的自我修炼,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发现自己精力不足、思维迟钝,怎么办?如果认为这是天生禀赋,无法改变,那就是“固定型思维”;如果认定只要从运动、饮食、睡眠、心态各方面进行积极调整,就一定能够改善,那就是“成长型思维”。自我不悦纳者,常常贬低自己、讨厌自己,自卑焦虑,放弃努力,便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固定型思维”。自我肯定是必要的,但要多肯定自己的努力、态度、方法、毅力和人生智慧,而不是自己的智商和运气。

体验到成长的乐趣,则是开启“成长型思维”的关键之一。工作与生活,勉强支撑都是很难持久的。例如,教师只是因为上级检查或是职称晋升的需要才去阅读与写作,就肯定长久不了。即使坚持了下来,也少有成效。以“成长型思维”为主导的教师,更在意从每一件事中获得趣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就在体验成长乐趣的过程中,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被唤醒了。教师如果能把自己视为通过教育教学谋求快乐成长的学生,一直怀揣着学习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那么在他人看来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工作,就可以变成是一个不断攀登的旅程,每天都可以学到新东西,每天都能看到新的世界。如果没有趣味的滋养,教师是走不远、登不高、做不好的。“成长型思维”需要责任心、使命感的支撑,还特别需要乐趣的陪伴!

二、见贤思齐,心态平和

习惯于“固定型思维”的教师,往往把别人的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威胁,徒增嫉妒和焦虑的心理,未能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而习惯于“成长型思维”的教师,则注意从别人的成功中学吸取教益。例如,在业务、能力、理念、思维、方法、策略、情感、态度或价值观方面学到精彩之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因果关系,即“读万卷书”如同“行万里路”,反之亦然。只要想成长,随时随地都存在着促进成长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他人做事有条理,情绪很稳定,态度很诚恳,为人很谦逊,都可以向人家学习。成长型思维者的关注点永远是“HOW”——我要怎么做能改善自己?我能从别人的话中听出建设性的东西?他人的做法对我有什么借鉴的价值?我能否把这件事做得更好?在这种思考模式之下,自然而然会在面对他人的夸赞和褒奖中保持谦虚而非狂喜,会在面对他人不太友善的批评中仍然保持耐心而非愤怒,因为他关注的点不在于自己有没有丢面子,或者别人会怎么评价自己,而是他人说的这些话对自己的成长是否有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成长型思维”可以说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岳麓书院讲坛中的有一联赫然写着“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很好地反映了持“成长型思维”者的心态:是与非自己心中明白就行,是好是坏就随别人说去吧,不管结果如何就平静地接受吧,我只是着眼于成长!成长就是一种内在奖赏!没有人心疼也要坚强,没有人鼓掌也要飞翔,没有人欣赏也要芬芳!因为,我们可以自己心疼自己,自己为自己鼓掌,自己欣赏自己,自己谋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成长型思维”相信过程决定结局,如果有了好的过程,那就是一种享受,如果有好的结果,自然欢喜,如果结果不好,淡然接受就是了。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也强调了平和心态:“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三、自我警醒,正确归因

所有的教师,都同时拥有“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方面,表现了明显的“成长型思维”,但在教研方面,又表现出了“固定型思维”(例如,认为教研都是虚的,自己不是搞教研的料);有的教师对于同一件事,心情好的时候,表现出“成长型思维”,而心情不好的时候,又表现出“固定型思维”;有的教师刚刚确立“成长型思维”,一不小心又回复到了“固定型思维”。这是非正常的现象,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学习,改变思路,尽可能让成长型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此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不要急着批评自己。因为你一批评就陷入到固定型思维当中去了。此时只需要告诉自己:我承认存在固定型思维,我可以平静地接纳它,然后努力地改变它。而这么做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会对于自己此刻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有觉察力,这是开启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机制。

在遭遇挫折与失败时,持“成长型思维”者,通常能够作恰当归因,除了找到客观原因外,更加注意把挫折与失败归因于自己用功不够、方法不当、基础不实、用心不专、决心不大、经验不足等可变因素,并进行改进。如果只是归因于自己智商太低、运气太差等固定因素,往往会失去成长机会。类似地,当我们赞扬学生时,也多表扬其努力、专注、顽强、虚心和具体行为,而少夸奖其智商与才气。否则一旦出错,他们就会认为是自己智商低、才气弱,就干脆回避挑战,放弃努力。而持“固定型思维”者,在遇到挫折与失败时,通常会做不恰当的归因。曾国藩认为:“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一个功利心过强的教师,其格局通常是小的。要开启“成长型思维”,教师一定要学会超过功利,站在理想、信念、全局、思维模式的高度去看问题,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多反思自己在努力、专注、毅力与策略等方面是否有可贵之处或存在问题。

四、注重过程,深度学习

“成长型思维”也珍视结果,但更看重过程,认为过程决定结局,过程好结果也会好。如果发现结果不太好,就会认为是努力不够,或是方法不当,或是能力不足,或是时机不成熟,但肯定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原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有句名言叫做“一具体就深刻”,强调的是再好的想法都要把它化为具体的做法,就是要注重过程,把事情做实做好。研究表明,反复专注的投入,会加强大脑的神经联结,优化大脑的结构。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到处乱挖井倒不如深挖一口井。看重过程,就是要体现在每天活动、每个尝试、每一堂课、每一件事上。例如,阅读、思考和表达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从不爱读书到喜欢读书,从不爱思考到喜欢思考,从不会表达到善于表达,都可以体现“成长型思维”。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挫折中学会成长。教育是细工慢活,更需要扎实的行动和坚持的精神。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是人工智能所必需,引入教育后被赋予新的含义。光强调努力还不够。死记硬背、零敲碎打、装模作样、浅尝辄止、生搬硬套式的努力,是低层次的努力,不会获得实质性的成长。教师的学习一定要注意明确方向、深刻理解、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不仅要问“是什么”,更要问“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要善于寻找突破口,以此带动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一系列的改善。例如,不少名声在外的“名师”开讲座,所用的PPT只是简单的文字堆砌(非常粗糙),是一大遗憾!其实,只要能吃透PPT精髓,再运用几项PPT的技术,就能做出十分精美的PPT,其讲座必定能大放异彩。可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这类名师在PPT运用上,受“固定型思维”的影响,思维定势太强,以为教学呈现方式只能如此。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不是知识上的更新,而是思维上、精神上、品格上、智慧上的成长!这一切才是教师成长的灵魂所在!“深度学习”就要体现在心灵上的转变。

五、转换思路,共同成长

以“成长型思维”为主导的教师,善于转换思路,每当遭遇挫折,他们不认为失败,只是认为尚未成功。转换思路,就是不钻牛角尖,善于换一种看法,换一种想法,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做法,从而体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遇到困难时,不能怨天尤人,要动脑筋、想办法。对于同一情境,“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会有截然不同反应。例如:学习困难时,前者的反应是“我就是笨,就是学不会”;后者的反应是“我学法有问题,再试试看”。当阅读困难时,前者的反应是“我没有阅读天赋”;后者的反应是“看来要先粗读再细读”。当学生听课不理解时,前者的反应是“怎么这么笨,老学不会?”;后者的反应是“我是否需要调整教法?”总之,以“成长型思维”为主导的教师,善于用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各种问题情境,谋求师生共同成长,《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就是这样取得成功的。

习惯于“固定型思维”的教师,有个共同点,就是万事不求人。实际上,在这个日益开放的社会里,封闭保守就意味着落后淘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要善于开发现有的资源和潜在的资源发展自己。此外,教师要建立一个观念——“与学生共成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从自己身上看到“成长型思维”的可贵。[2]其次,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因为这个社会已经从“前喻社会”转变为“并喻社会”甚至“后喻社会”,教师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许多东西。第三,营造信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自然地表现出自己的思维倾向,要让师生在良性互动中共同发展“成长型思维”。这就需要师生达成一个共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努力的最坏的结局,就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六、坚定信念,接受挑战

教师要坚定一个信念:大脑是可塑的(Plasticity),并且自始至终都是可塑的。这是长期、严谨的脑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人们还发现大脑甚至会重新组织自己(Reorganizing),通过恰当的训练,它能用另外一个区域习得已被毁坏的区域的能力(学术上叫做“remap”或者“reroute”)。基于此,美国UAB康复中心治疗因脑部某区域受伤不能控制右臂行动的病患所采用的方法是:把该病患没有受伤的手臂固定起来,逼迫他不得不使用受伤的右臂完成训练任务。其治疗原理就在于在需要行动时,大脑中原先控制左臂的部分依然“优先启动”,但由于左臂被固定,实际上无法自如操纵左臂,这样就可以激活他大脑的其他部分与右臂发生关联,进而习得控制右臂的方法,也就是通过训练使大脑的其他部位产生出新的负责控制右臂的功能区。[3]

脑科学告诉我们通过特定的训练,大脑的神经元可以产生更丰富的连接,大脑的功能可以变得更强大。而“成长型思维”就是基于智力的可塑性这一核心信念提出来的,即:正常人脑的功能,终身具有借助学习与经验而使神经通路发生优化重组的能力。“固定型思维”则在潜意识中认定智商是固定不变的。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尽管存在着先天的差异性,但更多的是靠后天习得的。许多“名师”先天条件并不出众,但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很好地弥补了先天不足。因此要相信只要通过切实的努力,就能获得实质的成长。这个信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上。要相信自己和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要轻易用笨或聪明对未来进行简单预期。即使真“笨”,也可以“笨鸟先飞”!要相信事在人为,要经常问自己:“如何树立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如何让他们喜欢学习,学会学习,学得更好?”然后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建立互助互学的关系,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实质性的成长。

“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最大的区别在于如何面对挑战。华为的总裁任正非面对美国的全面打压,他的回应是“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这就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研究表明,当学习处于“舒适区”之外并不太远区域,特别能改善大脑功能。持“固定型思维”的教师,总是回避挑战,整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愿尝试,跳不出原有的“舒适区”。持“成长型思维”的教师则勇于接受各种挑战,乐于尝试新事物。他们拥抱变化,喜欢探索,主动改变,发掘可能性,认为事在人为,一切皆有可能,“在做中学”成了他们的制胜法宝。例如,他们并不认为接手一个“差班”就是倒了大霉,反而把它视作培养自己教育能力与管理才干的平台。此外,不必害怕犯错误。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错未必是坏事,它会使大脑分配出更多的注意力用于纠错,从而大大提高正确率,可以说,人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不许犯错误就等于不允许成长!因此,要学会在试错中成长。犯错、失败并不意味着无能,而是意味着机遇的到来、转折的开始,要有迎击困难的准备。

教师开启“成长型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建设、精神的建设,对教师的成长具有极高的价值。叶澜先生认为,教育的真谛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师自己若无“生命自觉”,就谈不上教“天地人事”。“生命自觉”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变“为人之学”为“为己之学”,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教师的教育,也要逐渐转向“培根型”,更多地解决教师成长的方向、动力和方法的问题,切实确立其“成长型思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认为:“人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一是因‘做事’带来的成就感;二是因‘做人’带来的归属感。它们就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共同撑起一个充满幸福感的、大写的‘人’。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做最好的自己,是每一个人包括教师生命价值的集中体现。”[4]教师要能美丽地工作、智慧地工作、快乐地工作,做最好的自己,就特别需要“成长型思维”的保驾护航。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他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传递“成长型思维”,从而让学生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成长型大脑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
思维跳跳糖
用成长型思维助力孩子一生
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从金河水务看成长型企业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