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委员制度的现状与革新
——以昌吉学院为例

2021-02-26王朵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辅导教师委员岗位

■王朵

(昌吉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一、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高校心理委员制度在我国推广使用已十年有余,之所以能被引进并推广,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学生的需求较大

大学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大学阶段的学生,人格相对独立,情绪更加内隐,加之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大学生群体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从社会发展的现实而言,自媒体的普及、信息传递的极度便捷带来了较多的不良示范,导致很多青年学生容易走入心理误区。从地理和人文环境而言,昌吉学院地处中国西北部,在校学生包括多个民族,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差异更容易产生同学矛盾和心理冲突,也就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更加值得重视。

(二)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资匮乏

师资的严重匮乏已日益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1]。以昌吉学院为例,学院目前在校生人数与专职从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教师的数量比例接近6000:1,这就意味着很多学生压根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位置和功能,更难有机会获得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帮助。所以很多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寻求其他渠道获得帮助,班级心理委员就是一个相对便捷的选择。

(三)地利与人和的因素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三种重要的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结合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着重培养的关系也不同,亲子关系是影响人一生的关系,需要在幼儿期和儿童早期进行培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则是青少年时期非常重要的两种关系。我国全日制高校学生在专科和本科阶段基本上是寄宿制,原则上大学期间三年到五年不更换班级人员,这就意味着大学生之间相处的绝对时间远远高于师生之间的相处时间;另外,对于当今学校规模较大、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现实,很多高校动辄两个校区,甚至多个校区,而校园心理咨询机构往往只在一个校区设置,间接导致部分学生很难得到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面对面的帮助,而作为同班同学的心理委员既具有空间上的接近性、又具有心理年龄的相似性,双重便利也是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之一。

二、昌吉学院心理委员制度的现状

本研究采取访谈法,从昌吉学院6个二级教学单位的四个年级中选取8名心理委员(其中大一2名、大二3名、大三2名、大四1名)、12名普通学生以及4名班主任进行开放式访谈,结合访谈结果,发现我校心理委员制度的现状如下。

(一)心理委员岗位的设置

经调查核实,全校所有班级都按照学校管理要求第一时间配备了心理委员,做到了班级全覆盖。所有受访对象对此进行了验证,都表示自己所在班级入学第一学期即设置了心理委员岗,而且大学期间一直有岗有人,虽然存在换人现象,但从来不曾空岗。

(二)心理委员的职能认识

对于“担任心理委员需要的条件或心理委员的岗位职责是什么”这一问题,受访学生包括心理委员均表示不清楚,参选竞聘该岗位的时候只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受访的班主任也表示没有考虑过任职条件的问题,因为班级干部的选拔是大学一开始就进行的,基本都是鼓励大家自愿参加竞选,由于时间仓促,很难去详细了解每个人的胜任力,都是票高者居之。综合来看,普通学生和心理委员自身甚至班主任都对这一岗位职能认识不足。

(三)心理委员队伍的管理模式

当前高校心理委员制度的管理模式为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模式,为直观呈现问题,特用图1进行展示。

由图1可见,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对接的是二级教学单位的辅导员,再由辅导员直接管理各班级心理委员。整个管理模式相对机械,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不参与心理委员的直接管理工作,且整个管理过程无监督体系。

图1 心理委员管理模式

(四)心理委员的岗位效果

1.心理委员自评

所有受访的心理委员均表示自己的职能主要是传达信息,定期收集各种调查资料,大学第一学期参与一次校园心理沙龙活动,不清楚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自己的岗位没有多少热情,也没有多少期待,感觉很鸡肋。

2.班主任的评价

受访的班主任表示心理委员岗位不太重要,因为普通的问题大家都会选择自我消化或者和朋友交流,甚至去网络咨询。学生如果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班长会反映给班主任,班主任会选择解决的方法。设置该岗位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岗位的效果想充分发挥不容易。

3.普通学生的评价

受访的普通学生表示自己不会主动找心理委员进行帮助,因为觉得他们不够专业,个别学生甚至表示根本不知道谁是班级心理委员。并且受访学生表示如果自己有心理问题,首先会考虑上网查资料,再考虑和朋友倾诉,不会考虑告诉班主任或者心理委员。

从各方评价来看,心理委员制度虽然存在多年,但是总体评价较低,甚至可以说,已经流于形式化、制度化。

三、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不够明确

虽然心理委员岗位设置及时,但在人员选择时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对多名心理委员及班主任的随机访谈可知,在竞选心理委员时存在普遍的随意性。高校新生的心理委员初次选拔活动一般在新生入学半个月后进行,选拔方式为个人自荐或者班主任指定。当问到“你为什么选择做心理委员?”这个问题时,学生给的答案多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心理素质挺好的”“感觉自己很善解人意”“我的人缘特别好”等与专业标准无关的个性描述。从参选学生方面看,很多学生对心理委员的岗位职能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缺乏最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存在普遍的盲目参选现象。访谈对象中班主任普遍表示在选择心理委员的时候,考虑的是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或学生的性格外向与否。从班主任管理的角度看,没有可供参考的选拔标准。

综合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心理委员的选拔和任用都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反映出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不够明确。

(二)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不充分

昌吉学院目前有74个专业,师范类专业仅有14个,只有师范类专业会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于绝大多数专业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的知识来源于自学和网络,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仅限于为数不多的几次讲座。对于“你担任心理委员期间参加过多长时间的培训?”这一问题,受访的心理委员均表示“没有培训”。当问到有没有见过心理指导教师的时候,回答依然是“没有”。针对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他们表示不清楚也不需要。可以说,无培训上岗、按照指令办事、凭感觉办事等既是当前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该制度效用评价低的原因。

(三)心理委员的管理制度不规范

当前高校心理委员三级管理模式只能实现上下级单线联系,不存在交叉管理,也就意味着一般的班级心理委员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到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结合高校工作人员专业实际,由于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基本不参与管理,而处于二级管理层的各系院辅导员是心理委员的直接管理者。但是,他们绝大多数是非心理专业工作人员,且他们除了承担学生心理健康管理,还有其他分工,可以说“既不专业,又不专一”。除了管理松散现象,各班级还存在不定期自主更换心理委员的现象。综合看来,当前高校心理委员管理的现状就是“一个不专业的人带领一群不专业的人做着听起来十分专业的事”。

(四)心理委员的职能发挥不充分

一方面,自上而下对心理委员岗位职能的认识普遍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心理委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而且由于专业知识缺乏和培训不足导致的岗位能力有限又进一步弱化了其职能效用;另一方面,各高校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学生心理问题,如不良网络贷款、错误的恋爱行为、常见的人际关系矛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学生个人和家庭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委员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就是对资源的浪费。

四、心理委员制度的革新

(一)领导重视,责任到人

学生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方面,学工部也是重要的职能部门之一。然而当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普遍把重心放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两个方面,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之严重性。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职能部门的领导,首先要从意识层面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助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很多时候,学生的财产损失,如套路贷、网络受骗、误入传销等行为无不反映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存在问题,而普遍存在于高校的大学生情感问题等也同样反映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婚恋观。可以说,真正有效的学生管理,最终应该是立足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之上,以及使学生对校规校纪在情感上的高度认同。所以,领导层的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前提下,心理委员制度才能真正得以落到实处,其岗位职能才能彻底得到发挥。

(二)管理细化,有章可循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政策制度得以执行落实,需要制定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

1.制定心理委员选拔标准,提高用人的科学性

在民主自由的竞选基础上,提前加大宣传,明确岗位职责,按岗选人、按需定人,不得随机任命、随意换人,让参与竞选的同学体验到岗位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岗位竞选之前,可以通过心理常识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测验来进行人员的初选,然后通过军训时的表现来进一步考核参选人员的执行力和胜任力,最后结合民主投票综合评定岗位的任用人选。

2.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提高心理委员的胜任力

心理委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要想真正发挥其效用,离不开系统、规范的培训。首先,岗前培训——对拟聘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促使其认识岗位职能及岗位责任;其次,在岗培训——合格的心理委员还要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过程,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问题开导能力等[2]。同时还需要注意,培训活动不仅是必要的,还应当常态化,具有持续性。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判断分析技能,才能保证心理委员在遇到学生求助的时候能发挥岗位效用。最后,岗位督导——专业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对专业的人员。当心理委员无法有效处理所遇问题时,由专业教师及时介入,提供科学的支持和心理帮扶,可以进一步提升心理委员的工作水平。

3.转变管理模式,发挥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引领作用

针对当前心理委员制度管理模式松散的现状,以及老生管新生的模式,从心理角度分析,同伴之间更愿意相互妥协,也就意味着学生管学生存在缺乏监督的弊病。建议:(1)增强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管理意识,在其位谋其政;(2)打破传统的三级管理模式的层级壁垒,让基层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专业教师,甚至可以考虑把分管领导纳入到管理体系。由领导监督专业教师,由专业教师直接指导管理心理委员。

(三)壮大队伍,人尽其用

针对学校专业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严重不足的现实,可以考虑引进新的心理辅导专职教师或者吸收学院心理学专业教师加入到心理委员的培训督导队伍。其次,学生管理的实际归属权在各二级院系,而有心理辅导教师资质的院系与全校院系的比例是1∶7,针对这一现状,可以考虑,让有资质的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对各二级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推荐加入心理委员管理队伍。

(四)有奖有罚,全面落实

好的政策需要落地生根,形式主义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样,无激励则无动力,没有赏罚就没有竞争。心理委员制度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重要价值,真正发挥其岗位职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学校的整体健康发展。因此,为了让制度得以更好地执行,可以考虑增加考核与惩戒措施,对在其位不谋其职的人员进行私下批评教育,必要的时候更换合适的人员。建立学校和学院、班级多重考核模式,对表现突出的心理委员要进行表彰奖励[3],从而激发心理委员的主动服务意识,积极利用各种班级活动和学生进行心理互动,真正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最终帮助学生。

心理委员制度旨在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帮扶服务,然而由于其产生的历史相对短暂,尚没有引起高校管理层的足够重视,因而在践行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是职责所在。而且,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理应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制定系统可行的心理委员制度并监督落实该项工作需要多方协作、常抓不懈。

猜你喜欢

辅导教师委员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七 彩 画 廊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How to get relaxed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代表、委员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