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型心肌病患儿致病基因检测1 例报告
2021-02-26谢利剑肖婷婷侯翠兰
扬 翼 谢利剑 肖婷婷 侯翠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上海市儿童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62)
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pathy,RCM)是一种罕见的非缺血性心脏病,是以心室心内膜纤维化、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类心肌病[1],临床少见,约占心肌病的5%,但预后差,心源性猝死风险高,特别是儿童生后2 年、5 年病死率分别约为50%、70%,心脏移植通常成为最终的治疗手段[2]。原发性RCM 30%为家族性,提示遗传因素的重要性[3]。RCM的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但也可表现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研究表明,基因变异是RCM 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已在心肌肌钙蛋白Ⅰ基因(cardiac troponin Ⅰ,TNNI3)、心肌肌钙蛋白T基因(cardiactroponin T,TNNT 2)、心肌肌钙蛋白C 基因(cardiac troponin C,TNNC 1)、α-心脏肌动蛋白基因(α-cardiac actin,ACTC1)、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β-myosin heavy chain 7,MYH7)、肌球蛋白调节轻链基因(myosin regulatory light chain 2,MYL2)、肌球蛋白必需轻链基因(myosin regulatory light chain,MYL 3)、α-原肌球蛋白基因(α-tropomyosin 1,TPM 1)、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osin-binding protein C,MYBPC3)、结蛋白基因(desmin,DES)等基因中找到与RCM相关的变异基因[4]。其中以TNNI3、TNNT2、MYH7、ACTC基因变异为主,提示肌节蛋白变异是原发性RCM 的重要遗传基础[3]。因此对肌节蛋白相关基因进行筛查对原发性RCM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TNNI3基因。
TNNI3位于染色体19q13.4上,由8个外显子组成,编码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在心肌中表达。细胞内Ca2+水平的主要传感器是肌钙蛋白复合物,肌钙蛋白复合体是心肌收缩、舒张活动中最重要的功能成分,由肌钙蛋白T 与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Ⅰ亚基组成[3],其主要功能是控制肌肉收缩和松弛过程中粗细纤维间的相互作用。而cTnⅠ具有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抑制心肌细胞收缩[5-6]。在Ca2+结合后,肌钙蛋白C可通过钙离子对肌肉收缩的调节逆转这种抑制作用,因此肌钙蛋白复合物的构象发生变化,导致肌肉收缩[7]。
本研究利用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检测1 例儿童可疑R CM 的致病基因,评估WES 对RCM 遗传检测的可行性,并分析该基因变异与RCM表型的相关性。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性,4 岁8 个月,因咳嗽、发热7 天,发现心律失常2 天就诊。患儿系G1 P1,足月,剖宫产,出生体质量3 600 g。患儿生长发育无异常;否认家族遗传性或先天性病史。患儿于2019 年2 月(4 岁6 个月)上楼时有口唇发绀1次(具体情况不详)。患儿入院前彩色超声心动图示:①全心扩大,运动减弱;②心功能不全;③少量心包积液;④二尖瓣关闭不全(中量反流);⑤肺动脉高压。入院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双心房负荷重,左心室高电压,广泛导联ST 段改变,广泛导联T波改变,Q-T间期延长。入院体格检查:神清,呼吸平稳,反应可。全身未及明显皮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咽稍红,双扁桃体无明显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音稍弱,心率78次/min,律齐,未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张力可;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8.40×109/L,血红蛋白119 g/L,血小板总数187×109/L,中性细胞百分比59.3%,淋巴细胞百分比35.5%,中性细胞绝对值4.98×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2.98×109/L,C反应蛋白28 mg/L;肌红蛋白8.66 ng/mL,N末端脑钠肽 1 423.86 pg/mL,肌钙蛋白Ⅰ 0.02 ng/mL。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0.6 ng/mL,肌酸激酶-MB同工酶 2 U/L,肌酸激酶 26 U/L,乳酸脱氢酶 235 U/L,肝肾功能、电解质无异常。患儿入院诊断: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可能,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心功能不全Ⅱ级、肺炎。
患儿入院后完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脉CT等检查。入院第1 天,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房肥大,左室肥大,ST改变(各导联ST压低1.1~2.3 mm),T波改变(各导联T 波低钝、倒置);超声心动图示双房显著增大,左右室心肌疏松(右室为主),二尖瓣中重度反流,三尖瓣中度反流左心收缩功能减低(射血分数为56%)。入院第2 天,患儿心脏冠脉CT 血管造影(cardiac coronary CT angiography)检查示冠状窦增粗,余冠脉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室、左心房及右心房增大,心包少量积液。入院第4天,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室肥大,ST改变(Ⅱ、Ⅲ、aVF、V5、V6导联ST压低1~2 mm),T波改变(各导联T波均低钝、倒置);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心脏位置及连接正常,左房及右房显著增大,左室内径增大,左右室游离壁及右室心尖部心肌疏松,肌小梁呈海绵样增厚(右室为主),肺动脉总干血流0.6 m/s,二尖瓣瓣环内径2.8 cm,血流0.8 m/s,反流中重度;三尖瓣瓣环内径2.3 cm,血流0.6 m/s,反流中度,反流压差32 mmHg,沿房间隔未见明显穿隔血流,室间隔连续;左位主动脉弓,左右冠状动脉开口未见增宽,未见明显动脉导管开放,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右房室瓣环舒张早期充盈峰(E)与舒张晚期充盈峰(A)的比值(E/A)均<1;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异位(平均心率56次/min,最快心率100次/min,最慢心率41次/min),室性期前收缩76个,交界性异博28个。
入院后,患儿予地高辛强心,氢氯噻嗪、螺内酯利尿,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同时予卡托普利降压,头孢曲松抗感染。经治疗,患儿无咳嗽、气促、面色青紫等不适,予出院并随访。
因根据患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脉CT 等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考虑心肌病可能,不能排除基因异常导致,故予完善全外显子测序行基因检测。经上海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儿或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2 mL,使用吸附法DNA 提取试剂盒(QⅠAamp DNA Blood Mini Kit,Qiagen公司,Hilden,Germany)提取基因组DNA,通过琼脂糖电泳对样本DNA 进行质测分析合格,使用Roche Nimblegen Seq Cap EZ Exome V3(罗氏)试剂盒对检测样本的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上下游20 bp 区域进行捕获、扩增、建库,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Hiseq2500)测序。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Ⅰnformation,NCBⅠ)网站下载TNNI 3基因DNA 全序列(NM_000363.4,Gene ⅠD:7137),采用Primer 5软件设计聚合酶链式反应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利用PCR 试剂盒(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扩增。引物序列为,F:5’-ACT TAG GCA TCC AGG GTA GA-3’,R:5’-GCC CTG GGT AAT AGA CAT GGA-3’。PCR反应条件:96 ℃预变性5 min,95 ℃变性45 s,60 ℃退火45 s,72 ℃延伸60 s,经过30个循环,最后72 ℃延伸7 min。PCR 产物纯化、利用 ABⅠ 3730 XL 全自动DNA 测序仪,采用正向测序,与标准序列对比分析基因序列,以进一步验证变异基因。在HGVS 标准基础上与参考基因组NCBⅠ Genome(http://www.ncbi.nlm.nih.gov/genome)比对,并综合人群频率数据库ExAC(http://exac.broadinstitute.org/)、千人基因组1000 Genomes Project、致病性数据库ClinVar(http://www.ncbi.nlm.nih.gov/clinvar)、OMⅠM(http://www.omim.org)等进行注释。通过NCBⅠ Homologene(http://www.ncbi.nlm.nih.gov/homologene)对变异位点在不同物种间进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使用 SⅠFT、Polyphen2、Mutation Taster、Mutation Assessor等软件对候选基因的致病性进行预测,评估变异致病性。
图1 患儿家系的 Sanger 测序图
图2 变异位点在不同物种氨基酸同源序列比对结果
通过WES 筛查,本例患儿携带TNNI 3(NM_000363.4)杂合变异。Sanger 测序证实,患儿父亲和母亲均无该变异(图1)。该变异导致精氨酸变异为组氨酸。通过NCBⅠ Homologene 对TNNI 3基因192位点氨基酸的对比,发现该位点在不同物种之间有高度保守性(图2)。根据OMⅠM 数据库、ClinVar 数据库和临床表型分析,认为该基因变异与患儿的临床表型有关联。患儿携带的TNNI 3基因c.575 G>A(p.Arg192His)变异在GnomAD数据库、千人基因组数据库均无人群频率报道,ClinVar数据库显示既往有该变异位点报道,临床意义为致病(pathogenic)。通过PolyPhen2、SⅠFT、Mutation Taster、Mutation Assessor软件进行TNNI3基因c.575G>A(p.Arg192His)变异的有害性预测。PolyPhen2预测变异评分为0.994,变异类型为很可能有害(probably damaging),多重串行比对也显示TNNⅠ3 蛋白第192 位精氨酸残基高度保守,说明该位点对正常蛋白功能的表达非常重要(图3)。SⅠFT软件预测评分为-4.636,预测变异类型为有害的(deleterious)。Mutation Taster 软件预测为Model:simple aae,prob:0.999100999547085,属于致病(disease causing)。Mutation Assessor软件预测致病性为中等(medium)。
图3 PolyPhen2 软件中的多重串行对比(黑框为变异位点)
2 讨论
通过WES发现本例患儿携带TNNI3基因c.575G>A(p.Arg192His)杂合变异,为新发变异。该变异导致TNNI 3基因第192 位的精氨酸(Arg)被组氨酸(His)取代。通过氨基酸同源性序列比对发现,TNNI 3基因的第192 位氨基酸残基在不同物种间存在高度保守性。查询ExAC数据库、OMⅠM数据库、千人基因组数据库显示均无人群频率报道,说明该变异相对罕见。ClinVar数据库显示既往有该位点变异报道,变异意义为致病。经过PolyPhen2、SⅠFT、Mutation Taster等软件预测显示该位点变异很可能有害,说明c.575G>A变异很可能会影响TNNI3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本例患儿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双侧心房增大,BNP异常增高,符合RCM的诊断。
RCM 是由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病,其中TNNI 3基因是主要的致病基因之一。TNNI3基因的相关变异会增加心肌细胞对钙离子的敏感性、ATP 酶活性及心肌收缩力水平[4],从而导致疾病发生。其中与本例患儿相关的TNNI3基因c.575G>A(p.Arg192His)变异定位在蛋白质的保守C端区域内,位于肌动蛋白与肌钙蛋白Ⅰ结合区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Ca2+亲和力,引起心肌纤维对 Ca2+的敏感性增加,造成心肌收缩力增强和纤维舒张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肌病的发生[8-9]。除此之外,Arg192His转基因小鼠同样呈RCM 表型[10],也证明了该位点突变与RCM相关。
2003 年报道第1 例TNNI 3基因Arg 192 His 变异病例[7],为RCM伴阵发性房颤男性患儿,16岁时心超提示双房重度增大,左室壁厚度正常,收缩功能正常;心电图显示所有导联p波异常;19岁时死于心脏衰竭;期间取右心室内膜心肌活检显示非特异性间质纤维化,无心肌细胞肥大或心肌细胞紊乱;基因测序发现TNNI3第8外显子存在第92位上胞嘧啶核苷酸被腺嘌呤核苷酸替换,导致Arg192His氨基酸替换;这种变异在患儿父母中都不存在。另1例TNNI3Arg192His变异导致左心室心肌致密不全病例为女性患儿,13岁时学校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后出现呼吸困难与晕厥等;期间超声心动图及心肌内膜活检均提示左心室心肌致密不全;基因检测提示TNNI 3杂合错义变异575G>A(p.Arg192His);15岁时因室颤导致心脏性猝死[8]。还曾在一家系中发现TNNI36467G>A(p.Arg192His)变异,先证者7岁起就有心力衰竭,并伴有渐进性疲劳和呼吸困难;超声心动图显示双房增大,左室肥厚不对称,最大左室壁厚17 mm,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充盈受限;心导管检查显示肺动脉压无异常;先证者16岁时心脏性猝死;先证者父亲29岁时患充血性心力衰竭,后期诊断为RCM,47岁时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先证者姐姐10岁时开始出现心力衰竭,4次晕厥发作,最终也被诊断为RCM,且于16岁时心脏性猝死[11]。
由TNNI3的575G>A(p.Arg192His)基因变异导致的心肌致密化不全,RCM等各种不同心脏病,最终导致心力衰竭,预后差,猝死率高,需要起搏器植入或心脏移植治疗。TNNI3Arg192His变异可为家族性遗传,但本例患儿为散发性变异,父母均无该变异,且年龄仅有4岁8月龄,早于既往报道病例。本例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但仍需门诊随访评估心脏损害程 度。
综上,RCM的临床诊断为排他性诊断,需除外肥厚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包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由于RCM 患儿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常不典型,故全外显子测序可为RCM 遗传学诊断及基因治疗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