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童真:从读懂童心开始

2021-02-25毛丽平

中小学管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游戏化学习儿童立场

毛丽平

摘要江苏省南京市小营小学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反思发现,小学教育活动在设计实施中普遍存在着忽视儿童视角、压抑儿童好奇心、弱化儿童兴趣等童心缺失现象。学校基于“童心教育”实践提出,开展童心教育活动要彰显儿童主体地位、蕴含儿童趣味、关注儿童差异,并探索通过开展全样本学生调查、提供开放性场景、支持组建学习小组、设计多样化游戏等策略促进童心教育活动全面落地。

关键词 童心教育活动;儿童立场;开放性场景;伙伴学习;游戏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1-0048-03

小学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对学生施以教育的途径。那么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主体,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服务儿童多种需要,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江苏省南京市小营小学从20世纪末便开始进行“童心教育”研究,并在多年的持续探究与实践中开发出童心教育品牌活动,力求在活动中守护童真,用活动陪伴引领孩子们快乐成长。

一、现状反思:小学教育活动存在童心缺失现象

童心是一种可以让孩子自由欢笑、探索未知、喜欢思考,让孩子成为孩子的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然而,要想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真正落实以生为本、守护童心并非易事。以我校为例,我们在开展童心教育研究前期曾开发出八大童心教育活动,但通过校内相关调研我们了解到,这些活动虽然内容丰富,但由于存在童心缺失现象,导致学生的满意度并不高。细致梳理这些问题,它们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小学教育活动开展中存在的普遍状况。

1. 儿童的视角被忽视

小学教育活动要想得到学生认可,首先就要树立儿童视角,然而这点在现实中却常被忽视。以我校早期的“动感校园—我的舞台我做主”文艺节为例,教师作为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一致认为该活动会深受儿童喜爱,会是儿童参与度最高的活动之一。但来自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该活动是校园八大童心活动中最不受他们喜欢的。究其原因,学生认为文艺节中自己的展示机会太少,每个班级能够上台表演的学生就那么几个,多数学生只能作观众。由此可见,学生渴望怎样的学校教育活动,什么样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开发与实施中站在儿童视角认真去思考。

2. 儿童的好奇心被压抑

儿童对周围万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探索探秘是儿童的本能。反观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却存在着很多压抑学生好奇心的行为。例如:校园里的绿化带、小池塘、花园等校园一景是最容易吸引儿童去玩耍或开展研究的场所。但学校从管理角度考虑,为了保证儿童的安全或是绿植不被破坏,却禁止学生前往这些地方,一个原本可以释放儿童天性、满足儿童好奇心的场地由此成为“禁区”。久而久之,儿童对周边事物的好奇心就会越来越缺乏。

3. 儿童的兴趣被弱化

教育在儿童兴趣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是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并引导儿童合理兴趣的发展。但在当前,儿童的兴趣往往被成人的主观愿望所取代,而真正代表儿童意愿的、蕴藏在儿童身上的那种内在的固有的兴趣却被抑制或忽略。以我校的民乐团为例,该社团成立的初衷之一是培养儿童对民乐的兴趣,给他们提供发展兴趣的平台。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长,部分家长开始将考级作为学生学习民乐的目标。在考级任务的重压下,学生渐渐无法体会到学习乐器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受,而将其看作负担甚至产生反感,这显然违背了学校创立民乐团的初衷。

二、研究建议:小学童心教育活动应将“童心”纳入其中

正是基于对现实状况和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我校的童心教育活动不断改进,日臻完善。我们认为,要想将“童心”真正纳入小学教育活动,需要坚守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1. 能够充分彰显儿童的主体地位

皮亚杰提出:“思维是人类了解环境吸收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儿童在环境中自行吸收知识时,其思维方式既然不同于成人,成人在提供知识要求儿童学习时,自当配合儿童的思维方式。”[1]这句话提示我们:童心教育活动在本质上应该是儿童的活动,而不是成人设计好给他们的。因此在开展童心教育活动时,从设计、制定、开展到总结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让儿童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儿童及其想法,并帮助他们将合理的想法融入活动之中。

2. 能够蕴含强烈的儿童趣味

童心教育活动需要重点突出“童心”,因此在设计活动时要关注儿童的趣味。儿童总是喜欢有趣的、生动的事物,反感一成不变、枯燥的内容。要想赋予教育活动童心和趣味性,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言语上的表达,可以通过让儿童自由思想、自主表达、平等交流等方式让儿童的思想和语言变得灵动起来;另一方面要突出肢体上的表达,如可以通过组织表演、运动、游戏等方式让儿童充分活动起来。

3. 能够最大限度地关注儿童的差异

在开展童心教育活动时,应该尊重儿童的差异,追求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尊重每个年段儿童的差异,活动设计要体现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如針对低年段儿童,可以设计更多简单、易操作的活动;针对中年段儿童,在活动设计中要多关注对他们合作、动手、想象能力的培养;针对高年段学生,要更多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动手制作、思考,更具思辨性、更具挑战性的活动。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到每个儿童的差异,设计活动时突出开放性,让儿童可以充分表达他们的内心想法。

三、实践改进:推动童心教育活动全面落地的操作策略

我校在开展童心教育活动的长期实践中,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使活动充满着爱与乐趣,并指向儿童“真与探索、善与关怀、美与创造”等多方面素养的提升。

1. 依托全样本调查,了解儿童的兴趣偏好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内在的兴趣偏好。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才能在童心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尊重儿童的意愿、满足儿童的需求,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全样本调查,我们能够全面分析不同年级、班级甚至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兴趣差异,从中发现儿童所期待的活动类型。例如:在教育活动的形式设计上,儿童非常喜欢体验式和互动性强的活动,如游园和义卖活动等;在活动内容上,儿童不喜欢说教意味较强的活动,如对感恩节活动中设计的诸如“帮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洗脚”等内容表示不太喜欢,希望以后的活动内容可以进行相应改进。

2. 依托开放性场景,支持儿童自主活动与交流

开放性场景能为儿童提供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活动空间,儿童在其中的自主体验更强烈、创造力体现更充分、合作交往更加主动积极。具体而言,营造开放式场景应当满足五个要求:一是提供可自由开放选取的工具和材料,刺激儿童的操作欲望;二是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满足儿童独立自主的需要;三是开放灵活地组织活动,拓展场景功能;四是采用开放式的指导方法,促进儿童独立思维的发展;五是采取科学开放的评价方式,为儿童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如我校在“DIY军事武器模型展”活动中,允许儿童自主选取硬卡纸、雪花片、子弹壳、吸管等各种材料作为模型制作原料,并给他们提供充裕的材料和工具选择;在“纸牌桥”搭建中,教师先是引导各小组自行尝试,然后深入各小组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3. 依托伙伴小组,形成开放合作的活动样态

伙伴学习是旨在解决实践问题和提高学习品质的一种开放、自主、多元的学习样态,它注重情感交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开展伙伴学习离不开伙伴小组的构建。伙伴小组以合作为基础,以群体为单位。[2]我们允许儿童在活动中行使自主权利,依据个人的喜好与倾向自由构建伙伴小组。伙伴小组的人数可以根据活动类型进行弹性调整;成员既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学生既可以为了参加一场活动组建短期小组,也可采用相对固定的形式组成长期的伙伴小组。如在“读书漂流”活动中,儿童既可以组成长期固定的小组共同开展阅读活动,也可以根据第一次活动中各自表现出的阅读兴趣情况重构小组。

4. 依托多样化的游戏设计充实教育活动全过程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游戏中,儿童从受束缚的现实生活中、从成人强加给他们的种种限制中“逃脱”出来,轻松地生活于现实以外的另一种“现实”—“梦想”的世界中。[3]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既是一种天性行为,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教育活动。在实施童心教育活动过程中,我校尝试用多样化的游戏充实活动全过程,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科技节活动中,通过设计创意廊桥、高塔等创造性游戏,让学生在改造已有经验中处理新的问题,在超越中获得喜悦和满足;在国防节活动中,设计真人CS、定向越野等探索性游戏,让学生在对未知的探索中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满足强烈的好奇心;在劳动节活动中,设计“保护鸡蛋”“我的岗位我做主”等模拟性游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获得能力,实现成长。

5. 依托独特的仪式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教育需要情境,而仪式就能够创造一种触及学生心灵的情境,它可以促进儿童对特定知识的内化、对特定意义的认同以及对某种规范的遵从,也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巩固群体规范的重要手段。我校在开展童心教育活动中,非常注重通过独特化的仪式来营造氛围,增加儿童的代入感,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如我们在举办校园足球联赛时,要求上场比赛的两队球员互相握手,既表示对对手的尊重,也传递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在举办“十岁成长礼”纪念活动时,让儿童经历穿汉服、行拜师礼、朱砂启智、感恩父母等环节,在此过程中感受父母的关爱、体验成长的快乐,也明晰自己肩负的责任。

6. 依托丰富载体记录珍藏活动成果

童心教育活动的开展常常会给儿童留下美好的记忆,但这种记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化。为此,我校不断探索利用特殊载体将儿童参与活动的感受记录下来,将与活动相关的小物件收藏起来,当学生再次看到这些记录或物品时,会自然而然地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如在学校举办的“十岁成长礼”纪念活动中,各班级会给每个学生定制一个小背包(成长包),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十岁成长日记、成长集赞卡、父母的一封信与礼物、成长励志加油牌等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存放在书包里面,并且共同约定在十八岁成人仪式中再次开启。这种特殊的活动既能唤醒学生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视,也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霞.认知发展理论与中学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16(7):13.

[2] 尹步桥.伙伴学习的理论溯源及现实意义[J].江蘇教育研究,2019(Z1):85-89.

[3]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构筑集体暖记忆的‘童心教育活动模型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DHA1804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游戏化学习儿童立场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一次游戏化的探究式化学知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