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时代的教育领导:背景、关切与更新
2021-02-25佘林茂张新平
佘林茂 张新平
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使个性化教育时代真正来临,尊重差异、拥抱个性、提倡多元成为校长等教育领导者面临的现实挑战。校长如何理解教育中的“差异”成为紧迫命题,如差异是否就意味着走向单边性,差异聚焦的是方法还是目的,差异在何种程度上存在。应对个性化教育的时代挑战,教育领导者需要在知识基础、领导方式与文化使命等方面进行持续更新,最终塑造具有包容性的学校文化。
關键词 未来教育;校长专业发展;个性化教育;教育领导;差异化教育;包容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1-0017-03
当前学校所处的环境愈加复杂,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教育革新之下,学生、教师与管理者的教育生活背景与已往迥然不同,原有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基本规则逐渐过时,校长等教育领导者需要建立新的领导观。这就需要回应个性化教育时代的领导挑战,理解差异、多元、个性等元素在这个时代的广泛存在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提升校长个性化教育的引领力,首先有必要澄清相关概念,并促使其在知识基础、领导方式以及文化使命等方面进行持续更新。
一、教育领导的时代挑战:从标准化到个性化
近几十年来,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与复杂性超出人类的想象。其中较为明显的变化之一是差异性因素愈加明显,这无疑对于学校教育以及教育领导构成了无可回避的挑战。如果说学校管理主要是维持组织运行的话,那么教育领导则与“变革”有关。[1]正是个性化教育时代的来临,让校长等教育领导者必须愈加重视“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图景形成。回应差异化、个性化问题,应该是新时代教育领导的现实挑战与重要任务。
所谓个性化教育,是对传统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教育的承继与嬗变。大工业革命时期,标准化与大规模的教育形态,在极端意义上体现了教育的“效率崇拜”,也被建构为一种惯性现实,让适用于传统工业社会的教育在今天仍具有稳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公众或许并未察觉,标准化教育范式已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已然进入我们关于学校教育的前提假设之中,形塑为我们头脑中理所应当的精神观念。在标准化教育样态中,关涉标准、共性、效率等方面的价值是首要的,个性、差异等服从于共性,个体性淹没在标准化之中。
然而,这一冲突在个性化教育时代逐渐被放大并迫切需要加以改变。发现和认识“差异”成为校长的工作使命。个性化教育时代,大数据技术创造出更多掌握学生个性与差异的机会,在纵向上可以持续跟踪学生成长的时间轨迹,在横向上有可能将学生全部学习信息数据打通。同时,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作为技术杠杆,促进了线上线下互融互通的教育生活新形态的形成,现实虚拟交叉的多维教育时空正在重建,基于学生个性与差异的学习范式从“可能”走向“现实”。在个性化教育时代,通过创造一种能够考虑到所有个体需求、兴趣和理想的教育路径,构建对个体学生及时回应的系统,不仅会创造卓越,而且有利于落实社会公正与教育公平。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个性化定制的课程、多彩丰富的活动、持续追踪的评价等,终身教育让“教”与“学”在每一刻得以发生。
二、教育领导的紧迫命题:如何理解差异
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革命冲击下,个性化教育迎来行动契机,指向个性化发展的“新教育文化”逐渐兴起。[2]这样的新教育文化的塑造首先有赖于校长等领导者的角色引领,尤为紧要的是校长如何理解教育中的“差异”。
1. 从关注个体到聚焦关系
个性化教育时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片面强调个体性,甚至走向孤立性、单边性。一般而言,学生的个性成长始终处于“我与你”的交互关系之中,这个“你”包括自然、社会与他人。个体的存在发生在“关系性”存在之中。当下,学生“关系性”世界的建构过程更为丰富。在卓越的教育领导者视域下,学校必须在整体教育生活中引领学生学会尊重、关心、共存,特别是在公共卫生危机爆发的今天,需要教会学生融合全球视野与中国灵魂,避免绝对的中西对立,包容每一个群体、每一种文化、每一个“具体个人”,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发生在教育场域之中。
从某种意义来说,个性化教育时代更强调“关系”之中的差异,同时更为认同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中的个性差异。在万物互联、人人互依的现代社会,个性化教育也被打上时代烙印,既要充分回应学生潜质优势的发挥和个性成长的差异需求,又要在人的社会化发展、教育本质规律上相对保持稳定。
2. 要聚焦方法更要重视目的
个性化教育时代不只是推崇面向差异与个性的“方法技术”,更要聚焦走向差异多元的“思维革命”。智能信息技术带给人与教育的是技术手段的革新,但革新绝不是简单地将粉笔替换为激光笔,将单色小黑板换成多彩动态的幻灯片,而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校时空的重新建构。个性化教育所要面对的是整体的学校变革,是学校时空、教育思想、领导观念的革新。关注学生个性应从技术层面落实到观念层面,在指向差异的技术强化剂之下,尊重学生差异将内化为教师、校长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行动信念。
从另一种意义来说,在方法与目的的维度上,个性化教育时代推崇对差异的重视,首先源自“目的论”,而非“方法论”,后者在行动上的极端化可能导致方法与目的的本末倒置。强调学校的办学特色,注重学生的因材施教,重视教与学的个别指导固然是个性化教育的内容构成,但更要追问方法背后的实质目的,在价值认同上构建对差异多元世界的原初假设与本质理解。
3. 要关注现实差异也要重视隐性差异
个性化教育关注“现实”差异,也需要重视“隐性”差异,或者说聚焦差异背后的教育公平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既可能是遗传因素造成的,也与后天的环境遭遇密切相关。一个成长于家庭文化资本薄弱甚至糟糕的家庭背景中的孩子,首先面临着与同龄孩子相比较而言的差异性落后,在表层谈及尊重个性和差异问题,会让学生受教育水平和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相反,个性化教育应该致力于平衡学生发展起点、过程与结果的差异状态,消解由于先天环境差异导致的发展不平衡,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需要特殊关怀的学生给予有力的教育支撑和保障,以差异化、包容性的教育对待学生,这种表面上看起来不平等的教育方式恰恰是公平的。
在智能信息时代,技术革命带给人更深远的解放,教育领导需要深刻反思,将学校场域的“数字鸿沟”转化为“数据红利”,从关注学生表层差异转向差异背后的成长需求,以信息化策略推动教育质量与公平的达成。“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线教育得到广泛应用,更多偏远地区的学生得以通过互联网共享到更多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个性化教育应该是回归教育初心、推进社会公平、担当社会责任的教育存在。
三、教育领导的持续更新:面向个性化发展
面向个性化发展的时代精神对教育领导者提出新命题,带来新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这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领导者肩负的时代使命。作为学校领航者,校长在推进实施个性化教育时,必须走向知识基础、领导方式与文化使命的持续更新,呼唤教育领导的“自我革命”。[3]
1. 知识基础的更新—认识差异
个性化教育时代,校长肩负引领课程教学、助力师生成长、优化内部经营和调适外部环境等使命,这些都根植于校长领导的知识基础。在当前的校长领导著作中,不乏完备稳定的领导知识体系,涉及学校发展规划、组织结构变革、文化管理、人员管理、财务与安全管理、外部环境合作等多种场景,这些对于校长的教育领导工作无疑是有帮助的。
然而,“差异”在本体论意义上仍需要深入认识,在变动不居的多元现实下,校长的“差异观”“多元观”“个性发展观”等有必要持续建构,也亟须加强理解“差异”“个性”“多元”等方面知识。从某种意义来说,每一所学校都是多元化的学校,学生的民族、习俗、习惯、家庭文化、社会地位等有所不同,理解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对多元化环境保持教育敏感,构建包容每个学生的育人环境。[4]进一步而言,个性化教育时代亦是终身教育时代,校长面对多元复杂的校内外环境,需要与时俱进自觉更新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将了解差异、理解多元、关注个性等融入领导力发展的知识内核,夯实差异理解的知识观,走向应对不确定性的可持续领导。
2. 领导方式的转型—把握差异
个性化教育时代,在领导观念上,校长需要从“重在管理”轉向“重在欣赏”。在日常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有必要以欣赏的姿态对待全体学生、教师,要侧重于深挖学校教育的积极因素,而非在关注劣势中进行永无止境的错误修正;要关注集体的持续创造,而非仅仅提供答案或任务指令。[5]
在领导路径上,校长需要从“善于做事”转向“善于共事”。为了把握学生、教师等学校不同成员的差异性,校长有必要深入理解“关系性领导”的要义,通过真诚邀请、开放对话,激励每一个独特个体都成为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以“共生逻辑”替代“竞争逻辑”,在学校关系共同体的塑造中构建新的“社会现实”,引领全体师生在合作共创行动中参与现代化学校建设,形成人的发展与学校改进的共建共治共享。
3. 文化使命的担当—成就差异
个性化教育时代,教育领导者该如何重视差异,落实教育公平,践行转化差异的教育使命,根本上需要建构面向个性化发展的学校制度,特别是构建包容性的学校文化。这样的学校文化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包容不同群体或个体的教育期待,满足个性化发展的利益诉求,最终成就每一个独特的差异个体。建构学校文化根本上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多元发展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化发展的舞台,营造师生守望相助、拥有强烈归属感的精神家园,而校长等教育领导者无疑是这一精神家园的建筑师、设计者、施工者和质量监督员。[6]
包容性文化的塑造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现实。在摩根(Gareth Morgan)看来,组织本身就有文化隐喻的存在,文化的本质在于其社会规范和风俗中,如果一个人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就将会成功地构建一个合适的社会现实。[7]因此,对于校长而言,个性化教育的真正落实就是要构建适合新时代、新场域、新情况的“社会现实”,走向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文化”。在新的历史方位中,个性化教育实施将对校长提出新领导力发展的挑战。这种领导力的影响具体彰显在学校丰富的课程设计、差异化发展的师生状态以及共建共享的校园文化之上。
参考文献:
[1] 布什.如何管理你的学校[M].许可,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8.
[2] 张新平.个性化教育:一种新教育文化的创生[J].江苏教育,2019(63):1.
[3] 佘林茂,张新平.个性化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何以成真[N].中国教育报,2019-11-13.
[4] 佘林茂,张新平.容纳性领导:引领多元化学校的发展[J].中小学管理,2014(7):38-40.
[5] 库珀里德,惠特尼.欣赏式探询[M].邱昭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
[6] 张俊华.教育领导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
[7] 摩根.组织[M].金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8.
注释:
①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20JZD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