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实践·育人: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变革
2021-02-25夏青峰
夏青峰
摘要面向未来,要想更好地推进学习方式变革,需要从为何变、怎么变、变什么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反思。首先,要理解学习方式变革是解决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其次,要站在育人方式变革的高度,运用整体思维和平衡智慧有序推进;最后,要重点探索优化混合式学习和社会化学习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未来教育;未来学校;学习方式变革;育人方式变革;核心素养;混合式学习;社会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1-0020-03
近年来,针对学习方式变革这一课题,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都在不断进行思考与探索,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可贵的成果和经验。面向未来,推进学习方式变革需要从为何变、怎么变、变什么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反思,如此才不会偏离变革的初心。笔者仅从一个中学校长的视角,站在“教育耕作的田野里”,谈谈关于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些思考。
一、为何变:把握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现实因素
任何一项变革产生的理由,无外乎是遇到困难了、要求提高了、环境变化了。从现实状况来看,学习方式变革也具备这些基本条件。
1.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科学呼唤学习方式变革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虽然其原因错综复杂,但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机械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每个人的学习风格与思维类型是不一样的,有人是场依存性思维,有人是场独立性思维,如果不考虑这些差异,不能让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方式学习,那么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太好。
2.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提出了不同的任务要求,从获取知识到提升能力,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四基”(在“双基”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现在又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学习方式也必然要随之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要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现在采用的学习方式能否支撑得起新人们将来的“担当”,能否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国家特别需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现在的学习方式是在激发还是阻碍孩子们的创新?面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迫切需要反思和改革现有的学习方式。
3. 信息化发展为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重要支撐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信息化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增强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化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让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能够跨越时空即时进行,各种线上学习社区应运而生,校内校外学习的边界日益模糊。学习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学习方式也必然要随之改变。
二、怎么变:达成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共识
面向未来变革学习方式,需要我们站在育人方式变革的高度,运用整体思维和平衡智慧有序地推进。
1. 站在育人高度看待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不能脱离育人目标孤立进行,而应该站在育人高度,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为此,就需要我们在一些观念上达成共识。
其一,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学习观。不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观,只是为了变革而变革,反而会适得其反,害了学生。面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人的天性;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思维方式;每个学生都是有意识的学习者,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会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其二,要明确学习方式变革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学习方式变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特别需要我们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与创新品格,让孩子们在灵魂深处热爱自己的国家,在生命本色中就具有创新活力。这些不是在说教中能够实现的,必须要通过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获得深刻理解和真实体验。
2. 运用整体思维有序推进学习方式变革
在推进学习方式变革中,必须具备整体思维,注重变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其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我们推进学习方式变革是为了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但同时还要面向未来,培育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例如:进入人工智能时代,防止人和智能机器对抗的唯一办法是让人更加成为人,成为充满爱心和丰富情感、具有独特性和创造力的人。人与智能机器不是谁代替谁的关系,而是彼此协同的关系,人类最重要的能力是在创造和引领人工智能的同时,又能够和机器、和人工智能协同工作。而学生这方面的素养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方式变革来培育。又如:在全球化时代,具备国际视野、胸怀以及国际协作能力是学生的必备素养,这也需要我们具备更广阔的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方式变革来支撑。
其二,把握好解放与支持的平衡。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变革,需要在“放管服”上做文章,哪些该放给学生,哪些该管起来,哪些需要支持和服务好,都需要系统考虑,协同推进。首先要做的是解放。要把学生的脑、口、手解放出来,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或者自调节的学习。其次要做的是支持。教是为了学,但学是需要教的。如何在动力、方法、资源上给予学生学习的支持,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帮助学生实现泛在学习、体验式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社区包括国际化的学习社区,需要教师在支持上下功夫,把握好解放与支持的平衡。
三、变什么:探索优化混合式学习和社会化学习
结合新时代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学习方式变革可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小步骤有序地推进,重点是探索与优化两种类型的学习方式。
1. 突出自主的混合式学习
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支撑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是未来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内容。运用信息技术的本质是为学生学习服务,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不能使学生的学习为信息技术所奴役。因此,发挥线上线下的互补优势,哪些学习内容适合放在线上,哪些适合放在线下,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不能搞“一刀切”,走极端。目前来看,学生的学习还是以线下为主,同时要逐步增加线上学习的内容,进而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走向突出自主的混合式学习。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保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心态和格局。面向未来,学校要拥有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突破“小我思维”,淡化“竞争心态”。首先,要引导师生突破学段、学校、地域等各种边界,建立更大范围的学习社群,让有相同志趣的师生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要主动与具有高水平、教育情怀的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研制出更好的学习资源,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市场化优秀在线课程资源适当纳入学生的学习资源支持体系。最后,要积极与世界不同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关系,促进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国际领导力,同时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声音。
其二,加强对学生线上学习的管理。毋庸置疑,学生利用手持終端设备(手机、PAD等)进行线上学习,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引发了很多现实问题,如孩子面对无限量的信息,面对游戏、视频、聊天的诱惑,很难专注地学习。对此,我们一方面需要技术的改进与管理的跟进,保证学生在线上学习中不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要对学习APP加以干预与管控,防止学生不思考而直接搜索答案等虚假学习现象的出现。这两方面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就难以持续推进。
其三,探索升级式的混合学习机制。升级式的混合学习,是指将学科知识点、能力点划分成由低到高的不同等级,学生可以通过混合学习自主安排学习进度与节奏,不断过关、达标、升级,实现自调节的学习。在升级式的混合学习中,学习的基本流程是:教师研发(或师生共同研发)线上学习资源包(包括学案、资源、练习、达标检测等),学生根据线上资源包进行线上学习以及达标检测,学完上一级的知识点并通过达标检测后,才能升级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其中大部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都通过线上资源包提供,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同时还可以与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交流、研讨与实践(实验),教师同时提供大课的思维引导和小课的个性化辅导。
在升级式的混合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教师的工作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如学生可以按照能力而非年龄和年级进行分班分组学习,可以淡化班级、年级甚至是学段和学校间的空间界限,实现无边界学习;学习时间安排可以突破一节节课的细划分,按时间的大板块来安排,实现泛在学习。教师在辅导答疑中可以采用“教师坐堂式”的师生互约机制:学生可以提前预约教师,并由教师在指定时间和地点接受答疑问询;教师也可以提前预约学生,同时由于教师在答疑辅导时已经占有很多学生的学习数据及相关诊断分析,辅导会更有针对性。
在升级式的混合学习中,教师在团队中的工作形态也会发生改变,他们将从原来的“单干承包式”(各负责一个或几个班)变为“集体协作式”,按照每个人的不同优势,进行任务与角色分工:有人更多从事学习资源设计,有人擅长录课、讲课,有人更擅长个性化辅导,还有人侧重于对学习数据进行整理诊断和分析。
2. 突出实践的社会化学习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虚拟世界的丰富,我们的教育教学在利用其优势的同时,更要重视现实世界对学生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虚拟”越多,越要加强“现实”。这需要我们强化突出实践的社会化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使他们学会在真实生活中综合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真正实现实践育人。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两对关系。
其一,处理好知识“进”与“出”的关系。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让知识“进”入学生的大脑时,就要想到如何通过优化方式让知识将来更好地“出”。为此,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变革,一方面仍需要坚持大力推进“教中学”“做中学”“教学做合一”,这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乃至明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要坚持让学生“在创造中学”,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既要解决“传承”的问题,也要解决“创造”的问题,甚至可以将“先传承,再创造”变为“在创造中传承”。
其二,处理好知识“分”与“合”的关系。在推进学习方式变革过程中,还要把握好知识“分”与“合”的关系。对“分”学得不扎实,即使做再多的“合”,也形不成合力。为此,既要重视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发挥好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具备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也要规划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合”的学习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要想让学生通过各学科的知识学习协同解决好综合性问题,就必须加强“实战化的演习”。要经常让学生面临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项目学习、主题探究、产品设计、活动组织、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去解决问题、创造产品。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把整个世界当作学生学习的教材。
其次,促进团队合作。社会化的学习实践不仅是让学生各分科的能力得到协作,还要致力于让不同学生之间实现协作和发展。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要在小组合作形式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最后,打开视野与格局。除了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把学生的志趣引向高远、思维引向深入,还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场馆、院所、知名企业,走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走向世界的各个地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万家言,说万家事,仍是面向未来的重要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