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2021-02-25蒋平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23期
关键词:利嗪风团组胺

蒋平锋

荨麻疹属于儿童群体常见疾病,以红斑、风团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皮肤过敏性疾病,是由皮肤黏膜渗透性增加、小血管扩张导致的水肿反应,且反应具有较高的局限性[1]。该疾病若每周发作且连续发作>45 d,则称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治疗难度较大,且致病因素难以确定,患儿患病后会受到皮肤瘙痒等症状影响,导致患儿的学习、生活、睡眠均受到严重影响[2]。且儿童用药本身具有较多的限制,导致该疾病患儿的治疗难度加大。本研究观察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3月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收治的儿童慢性荨麻疹患儿8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12(7.99±0.23)岁;病程1.5~19个月,平均病程(10.01±1.22)周;平均体质量为(22.70±2.55)kg;平均症状积分为(10.48±1.86)分。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11(8.01±0.22)岁;病程1.5~19个月,平均病程(10.01±1.22)周;平均体质量为(22.66±2.54)kg;平均症状积分为(10.65±1.88)分。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及症状积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开展,患儿家长均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1)病程>45 d;(2)符合EAACI/GA(2)LEN/EDF/WAO(2012年颁布)中该疾病的诊断标准;(3)入院前每周疾病发作>2次。排除标准[4]:(1)发作时曾出现呼吸道症状或胃肠道症状者;(2)人工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感染性荨麻疹患儿;(3)对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者;(4)近30 d内使用过免疫抑制剂、唑类抗真菌药及大环内酯类药物者;(5)近期接受过H1受体阻滞剂(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镇静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剂等)治疗者;(6)近30 d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7)合并糖尿病、精神病、恶性肿瘤、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脏病者。

1.3 方法 2组患儿均予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1111,规格:0.5 g ∶2.5 mg)治疗,年龄>7岁患儿每次给药5 mg,年龄≤7岁患儿每次药量减半,每晚1次,连续给药3周。

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50042,规格:2.5 mg)治疗,年龄>7岁患儿每次给药5 mg,年龄≤7岁患儿每次给药量减半,每天早晨1次,连续给药3周。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风团发作频率、风团持续发作时间、最大风团直径、风团数目及瘙痒)改善情况、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8(IL-18)、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口干、乏力、嗜睡)发生情况。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1)风团发作频率:每天>3次为3分,2~3次为2分,1次为1分;(2)风团持续发作时间:单次>12 h为3分,4~12 h为2分,<4 h为1分;(3)最大风团直径:>2.5 cm为3分,1.5~2.5 cm为2分,<1.5 cm为1分;(4)风团数目:>12个为3分,7~12个为2分,1~6个为1分;(5)瘙痒程度:重度:患儿学习、正常生活、睡眠均受到影响,每晚因瘙痒导致患儿觉醒>3次;中度:患儿学习、正常生活、睡眠均受到影响,每晚因瘙痒导致患儿觉醒≤2次;轻度:患儿学习、正常生活、睡眠均未受疾病影响,瘙痒感较轻。

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提取上层血清,测定患儿IL-10、IL-18及IgE水平,其中IL-10、IL-1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gE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

1.5 疗效评定标准[5]参考患儿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红晕直径、风团数目、瘙痒等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显效: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半,临床症状显著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3周,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0,P=0.018)。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风团发作频率、风团持续发作时间、最大风团直径、风团数目及瘙痒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2组上述各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分)

2.3 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IL-10、IL-18、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2组IL-10、Ig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IL-1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患儿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根据荨麻疹患病特点不同,临床将其分为急性与慢性2种,其中以慢性尤为常见,是指每周发作超过2次,且连续发作45 d者[6]。患病时间与自体血清试验(ASST)是否阳性、是否伴有物理荨麻疹、是否伴有血管性水肿及疾病严重程度均相关。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管性水肿和(或)瘙痒性风团,对患儿的睡眠、生活及学习均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因素尚未明确,但在该疾病的已知患病机制中分为非免疫介导免疫介导2种。其中,以补体、B细胞及T细胞为主的为免疫介导,以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为主的为非免疫介导。经临床研究发现,约45%的患儿发病与自身免疫相关,即白三烯、组胺等细胞介质从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出,致使血浆外渗、真皮血管扩张,造成真皮水肿,进而导致皮肤出现风团。结合此患病机制,临床需通过H1受体拮抗剂对该疾病进行治疗,以抑制组胺释放[7]。而H1受体拮抗根据中枢镇静作用程度不同,分为两代即第一代药物可在机体内广泛分布,血脑屏障对其无法进行阻拦,进而导致中枢镇静作用较强,而第二代药物则会受到血脑屏障的阻拦,导致中枢镇静作用减弱[8]。而由于该疾病的主要患病群体为儿童,故多给予第二代药物治疗,以降低对儿童脑部发育的影响。而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属于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中应用率较高,且治疗安全性更佳的药物,其二者均不通过肝脏代谢,故更易被患儿家属接受。

左西替利嗪是西替利嗪起效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西替利嗪的左旋异构体,属于新型的非镇静类抗组胺药。经临床研究发现,该药物有较强的抗组胺效果的同时,还有非特异性抗炎效果。将该药物经口服给药后,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血药浓度,缩短作用时间,且起效时间能长达1 d以上。且该药物不需要通过肝脏CYP450酶代谢,13%是通过粪便排出,85%通过尿液排出。具有极高的生物利用度,且联合用药时,不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较弱,药物几乎不会蓄积在体内。且早在2007年时,Simons等[9]研究学者即通过口服该药物与安慰剂对该疾病患儿进行用药效果研究,得出了口服左西替利嗪的患儿经历荨麻疹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口服安慰剂的患儿,证实了该药物对该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地氯雷他定对过敏症状的抑制是通过对组胺H1受体有竞争性地抑制的效果而起效,属于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抗组胺效果较佳。且该药物用药安全性较高,均未见对中枢抑制作用以及抗胆碱作用。经动物实验探究该药物的毒理学也未发现显著的致畸效果。该药物在对H1受体的抑制作用中,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对中枢H1受体的亲和力弱,属于外周H1受体阻断剂,对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均有较强的抑制效果。且该药物经口服给药后,也能够被快速吸收,在1.5 h时血药浓度就能够达到峰值,且作用时间较长。多数药物代谢途径为肝脏,且代谢产物仍具有活性,代谢物、原形药物主要通过粪便及尿液排出。虽然二者均为抗组胺药物,但前者有机体吸收快、起效快的优点。而西替利嗪还有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故两者联合给药,可起到协同促进的效果,抗组胺、抗炎作用同时发挥,更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在人体血清不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中,IgE为含量最低的一项。当IgE水平增加时,会诱发Ⅰ型超过敏反应的发生。而白细胞介素属于对免疫系统细胞分化、增殖进行调控的细胞因素。其中IL-18是对人类生殖病理、生理过程进行参与、调节;IL-10对抗体的产生、B细胞的分化、增殖起到促进作用,并对Th1细胞应答有抑制效果。结合该疾病的患病机制,患儿真皮血管扩张等临床症状的主要诱发原因为细胞介质释放增加,这与患儿体内血清IL-18水平较低、IL-10、IgE水平较高相一致。联合给药治疗后,可对黏膜小血管的扩张程度、细胞渗透压的稳定性起到调控效果,并能对患儿机体内血清IL-18、IL-10、IgE含量均起到调控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77.50%;治疗后,2组风团发作频率、风团持续发作时间、最大风团直径、风团数目及瘙痒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IL-10、Ig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IL-1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2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地氯雷他定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该疾病临床效果更佳,治疗安全性较高,且联合给药治疗后患儿的炎性反应情况得到缓解,患儿免疫机制有效提高。这与王胜等[10]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的效果佳,安全性高,能有效抑制患儿炎性因子释放,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利嗪风团组胺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HPLC法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有关物质
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湿疹的效果分析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对大鼠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粉中组胺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