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频超声在手指肌腱断裂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
2021-02-25陈园
陈 园
广东省河源市中医院超声科 517000
手指肌腱断裂是由外伤导致的肌腱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以局部疼痛、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则可能因关节失去活动能力而导致残疾[1]。准确诊断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既往临床多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对损伤部位和程度进行评估,误诊性较大;核磁共振(MRI)能够静态下观察软组织、肌腱改变情况,但其禁忌证较多,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需找到一种准确、高效的诊断方式。超高频超声是近年来在临床应用的一种新型检查技术,具有波长短、软组织分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浅表组织的检查,可清晰显示肌腱结构,还能通过观察术后愈合情况指导康复训练,成为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2]。为探究超高频超声检查在手指肌腱损伤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本文对2019年1—12月接收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诊断结果、预后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12月本院接收的30例手指肌腱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组案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9~56岁,平均年龄(32.86±3.79)岁;开放性损伤9例,闭合性损伤21例;指屈肌腱损伤6例,指伸肌腱损伤24例;损伤至就诊时间1d~3周,平均时间(3.25±1.03)d。
1.2 方法 仪器与设备:采用西门子ACUSON OXANA2、西门子ACUSON S1000、GE-LoglQ E8、菲利浦PHILIPS Affiniti 70超高频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线阵探头西门子 HD 18L6,频率8.0~17.0Hz;线阵探头9L4,频率7.0~14.0Hz。检查方法:充分暴露损伤部位,将超声探头与受损肌腱呈平行方向对其进行有规律的横切、纵切连续扫查;检查过程中必要时可对探头进行适量加压、重复扫查,或嘱患者做损伤肌腱的主动、被动屈伸运动以提高图像质量;观察受损肌腱肌纤维形态、内部回声、滑动状态、连续性、是否中断伴血肿形成,测量中断距离,并与健侧手指肌腱进行对比观察,记录受伤时间;进行两侧回声对比,观察肌肉、肌腱、韧带有无撕裂。将手术探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并与之对比,观察诊断准确率。
肌腱断裂术后患者每周进行一次超高频超声复查,持续4周,沿手术肌腱方向进行肌腱横切面和吻合口处的扫查,根据吻合情况选择训练强度;观察肌腱连接位置,对肌腱连接处为腱性连接或瘢痕连接进行准确分辨,记录肌腱周围粘连情况,对严重瘢痕连接和二次断裂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1)观察超声诊断符合率:将术中探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诊断符合率。(2)观察术后肌腱修复情况:以吻合口、肌腱连接处情况进行评估,瘢痕形成分级[3]:①轻度瘢痕:肌腱连续性尚可,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或欠清,吻合口处肌腱增厚<5mm,肌腱滑动度≥10mm;重度瘢痕:肌腱正常解剖结构消失,超声呈不规则低回声,伴杂乱的强回声斑,肌腱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吻合口处肌腱增厚≥5mm,肌腱滑动度<10mm,甚至无滑动。(3)观察术后手指肌腱恢复情况:采用患侧手指的主动活动度(TAM)进行评估,恢复情况分级:Ⅰ级:TAM与健侧近似度为100%;Ⅱ级:TAM与健侧近似度>75%;Ⅲ级:TAM与健侧近似度为50%~75%;Ⅳ级:TAM与健侧近似度<50%;康复优良率=(Ⅰ级例数+Ⅱ级例数)/总例数×100%[4]。
2 结果
2.1 诊断符合率 超高频超声诊断肌腱完全断裂17例,肌腱部分断裂13例,术中探查发现肌腱完全断裂17例中有1例为肌腱部分断裂,诊断符合率为96.67%(29/30),见表1。
表1 诊断符合率
肌腱完全断裂超声表现:肌腱回声中断,两断端无回声或可见疏松低回声,周围可见少量积液回声,断口距离1.25~4.65cm,平均距离(1.96±0.14)cm,见图1。肌腱部分断裂超声表现:肌腱回声部分中断,内部呈低回声或无回声表现,结构清晰度不足,见图2。
图1 肌腱完全断裂超声图
图2 肌腱部分断裂超声图
2.2 术后肌腱修复情况 术后1~4周进行肌腱超高频超声复查,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术后1~2周:肌腱吻合口回声降低,边界模糊,内部可见斑片状强回声;术后3~4周:部分肌腱吻合口边界清晰,内部可见纤维状强回声,4周左右吻合口回声接近正常肌腱,是为肌腱性连接(如图3所示,超声表现为吻合口稍增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共计22例;部分吻合口明显增厚,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肌腱吻合处低回声,周围不规则低回声,内部有少量短线状高回声,是为瘢痕性连接(如图4所示,超声表现为吻合口明显增厚,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共计8例。其中轻度瘢痕连接6例,重度瘢痕连接2例。
图3 肌腱性连接
图4 瘢痕性连接
2.3 术后手指肌腱恢复情况 根据超高频超声复查结果指导临床治疗及康复,发现Ⅰ级16例,Ⅱ级12例,Ⅲ级1例,Ⅳ级1例,康复优良率为93.33%(28/30)。
3 讨论
手指肌腱断裂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由钝挫伤、锐器伤等外伤所致,出现手部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5]。由于肌腱具有弹力和肌张力,发生肌腱断裂后,断端会发生收缩而出现位置变化,仅靠临床症状、体征观察无法进行精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软组织分辨率低;MRI虽能够清晰观察软组织损伤情况,但诊断时间较长、费用昂贵,且只能对肌腱病变情况进行静态观察,并有严格的适应证;超高频超声检查因其具有无创、操作简便、无辐射性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且还能够进行反复检查,可重复性高,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有助于辨别软组织病变[6]。
3.1 超高频超声有助于明确诊断 肌腱是一种主要由胶原纤维素构成的致密结缔组织,与周围肌肉、脂肪组织密度具有较大差异,同时声速、声阻抗值较高,故通过超高频超声能够清晰观察肌腱状态,明确诊断[7]。本研究结果显示与金标准对比,超高频超声诊断肌腱完全断裂17例,肌腱部分断裂13例,术中探查发现肌腱完全断裂17例中有1例为肌腱部分断裂,诊断符合率为96.67%,提示超高频超声能够用于手指肌腱断裂的诊断,且准确率较高。通过超高频超声检查,肌腱完全断裂主要表现为肌腱回声中断,两断端无回声或可见疏松低回声,周围可见少量积液回声;肌腱部分断裂主要表现为肌腱回声部分中断,内部呈低回声或无回声表现,结构清晰度不足。由此可见,超高频超声诊断能够明确手指肌腱的诊断,还能区分病变类型。在超声引导下,术前进行体表定位,有助于术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切口,避免术中盲目探查而造成肌腱断端和鞘管的损伤,从而减少术后肌腱粘连,促进术后肌腱修复[8]。
3.2 超高频超声有助于预后评估 术后1周,由于肌腱周围组织的应激反应,吻合区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超高频超声显示低回声,边界模糊;随着胶原组织增加,端口肌腱细胞开始介入生长,吻合口回声逐渐增强,超声可见斑片状或纤维状强回声;术后4周左右,大量的胶原纤维增生,部分吻合口回声接近正常肌腱,而形成瘢痕性连接的部分吻合口则表现为与周边组织界限不清[9-10]。本研究结果显示,8例出现吻合口瘢痕性连接,其中轻度6例,重度2例。瘢痕性连接是肌腱断裂术后严重的并发症,长期发展会发生瘢痕断裂造成手部功能丧失,故应及时发现并指导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训练。由此可见,超高频超声检查能够观察肌腱吻合口改变及周围组织粘连情况,及时发现瘢痕性粘连,并对其进行轻重度分级,从而指导后期采取积极的临床治疗及康复训练。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康复中Ⅰ级16例,Ⅱ级12例,Ⅲ级1例,Ⅳ级1例,康复优良率为93.33%,说明超高频超声能够动态观察肌腱断裂术后吻合口情况,指导临床积极的治疗与康复锻炼,有利于手指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手指肌腱断裂患者进行超高频超声检查能够取得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同时还能动态观察术后断端吻合口恢复情况,及时发现瘢痕性连接的发生,指导康复训练,促进手部功能的恢复。但本研究仍存在缺陷:(1)选取的样本量较少,缺乏代表性;(2)未与其他诊断方式如MRI进行对比。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做进一步的改善,以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