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方法

2021-02-24彭光彬谢志洪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调研校企方案

彭光彬,谢志洪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重庆 402760)

一、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职业本科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职业教育,显著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具有职业导向性的特质,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但同时还需要达到本科层次的学业标准。现代高等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职业本科教育也不例外。综合来讲,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目标应是:培养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和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能够在相应专业领域从事技术的应用、设计、管理及一定创新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1]。

二、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总体原则

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除需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外,还应着重体现以下内容:

(一)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性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职业人才的教育类型,它是直接为生产一线服务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为生产一线产生实际的价值,具有“生利性”[2]。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培养人才。职业本科教育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在充分调研当前职业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前瞻性地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

(二)体现职业教育的“层次”属性——本科层次

职业本科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本科层次的教育,是比高职专科教育高一个层次的教育,在职业技术的理论要求上,必须具有宽厚的、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其工作情景具有多样性、实时变化性的特质,要求其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更宽的知识面,并应用这些知识迅速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的要求将更高一些,不但要求其毕业生知道“怎么做”的问题,还要求其知道“该做什么”的问题。

(三)体现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属性——课程可选择性

现代高等教育也比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即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意愿,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这要求课程体系应具有一定的模块性、可选择性或可置换性等。

三、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方法及思路

(一)围绕职业需求开展各种调研,形成初步的人才培养规格

1.调研职业需求

调研职业需求的方法可以先施行“居家”调研法。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利用广阔的互联网即各大招聘网站,通过职位信息抓取程序收集职业需求信息,采用机器为主、人工为辅的方法清洗数据,剔除明显错误的、不合理的数据,最后通过词云等可视化工具呈现出职业岗位图、岗位职责图、岗位技能要求图等信息。从这些图中归纳出典型的职业岗位及对应的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

当然,这种“居家”调研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获取到职业需求的未来演变动向,因此还需要实施实地调研。可组织人员对领域内的知名企业、典型企业进行拜访,一方面可验证并丰富“居家”调研法的结果,另一方面可寻求合作意向、探讨未来发展。

2.调研人才培养现状

一是从知网等文献数据库中搜集同行的工作成果,从中了解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以及解决思路和方法。二是带着问题走出去向同行虚心求教人才培养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实地参观其他学校的做法。通过前期的兼收并畜、内化于心,应该会有所感悟,会形成一定的思路并试图解决某些问题。

3.调研师资、教材及实训条件

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离不开教师、教材及实验、实训设施等资源,通过师资、教材、实训条件等的调研,摸清家底、弄清现状,以便为将来的“内培外引”、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计划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课程体系构建打下基础。

4.调研资格证书类型

职业教育属“跨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既强调人才培养质量的共性,又特别注重技能培养的个性。在职业教育“输出端”,对学生既需进行学历认定,又要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X 证书制度一端连着职业教育与培训,一端连着技能人才的就业与创业,能促进教育与技能培训链和产业链、价值链有机融合,有利于走出教育培训结合、工学一体、校企双轮驱动的职教发展新路子。职业本科教育也应重视“X”因素,可分别调研国家、行业内以及特定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选取有代表性的、能真正检验教与学成果的证书作为“X”,同时在选取“X”证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比较、选择一些企业或机构进行校企合作。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期调研,如图1 所示。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应形成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调研报告,重点阐述当前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典型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内外部资源条件以及职业资格证书情况等内容,对人才培养规格初步达成共识。

图1 围绕职业需求开展各种调研图

(二)确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特定人才培养模式

1.抓重点、凝核心、形共识

组织校内教师开展讨论,确定出初步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前期调研,分析职业岗位及其岗位能力要求,提取出职业通用能力、岗位特定能力及核心能力,从抓重点、凝核心的角度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图2 所示。例如,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首先这是一门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的专业,其次还与数学、统计等学科相关,那作为职业本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前,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都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改造传统的流程、生产工艺、决策支持等,作为大数据专业的职业本科学生,其将来的职业方向应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运用大数据理论、方法为生产、生活服务。因此,通过讨论、论证,职业本科的大数据专业的核心是“一基双能”:重点抓住“计算机技术基础”这“一基”,突出“软件开发技术能力”和“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这“双能”。

图2 凝聚职业核心能力图

2.运用“鱼骨图分析法”初步形成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

鱼骨图是一种发现问题原因的方法,也称为因果图。主要分为整理问题型鱼骨图、原因型鱼骨图、对策型鱼骨图。可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几大要素:学生、教师、课程、教材、实训、合作(校企合作等)等画在鱼大骨上,如图3 所示,每个要素都能延展出若干问题并继续按层次划分。如大数据专业的课程:根据各种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岗位特定能力等)可构建哪些课程?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哪些是基础课程?哪些是专业课程?哪些是拓展课程?这些课程采取哪些教学方法比较合适?是考试课程?还是考查课程?这样有关课程的问题就可以划分出3~5 个层次。再比如教材:哪些课程有教材?教材质量如何?知识点、技能点能否满足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教材处理这些知识点、技能点的方式方法是否适合,存在哪些问题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不断丰富这个鱼骨图,最终找到一种比较好的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方法、模型,从而初步形成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大数据专业为例,针对大数据技术的日新月异及综合性、交叉性等问题,同时考虑到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初步确定大数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于职业需求的“一基双能多融合”的敏捷式人才培养模式[3];该模式中“需求”是导向及结果、“一基双能”是内容、“融合”是方法、“敏捷式”是手段;多融合主要指:产教融合、专业融合、课程融合、研创融合、教学融合等。

3.基于“理实一体、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

由于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性以及本科层次的属性,其课程应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方式加以构建,以项目化的方式、任务引领模式实施教学活动。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必修课程和延展课程。在强调“教书育人”的前提下,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托,培养、锻造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个人素养与职业能力。基于“理实一体、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4 所示。在基于支撑与关联的课程中,重点打造一批校本课程,以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基于功能的课程中,应引入校企合作单位参与授课,可采取全部授课与部分授课的方式,以便将企业中最新的技术及其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同时对一些课程应实施“课证融合”教学,“X”证书的引入一方面检验了教学成效,同时也为学生增添了就业砝码[4]。一些新兴专业,往往还需要相关领域知识,因此课程的专业融合是必须的,对某些领域没有深刻认识,是无法取得高质量成果的。这些融合课程的引入,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与工作搭建桥梁。在基于经验形成策略的课程中安排必要的实训课程及工作实习,将企业中典型性的、综合性的实际任务引入课堂,以便培养学生的特定岗位工作能力。

图4 基于“理实一体、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结构图

另外,还需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人素养的养成,如有些学生对技术改良、技术应用颇有兴趣,可让其参加某些竞赛或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科学研究;又如有些学生立志创业,可让其参加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或其他创新项目,同时也可将创新、技术研究融入各个课程,从而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

4.精选校企合作企业,分阶段实施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

学校是一个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培养新技术人才的大本营。有理想、有使命的企业应乐于参与校企合作。学校应把握校企合作的主动权,深入调研校企合作潜在对象,从企业使命、领导人气质、是否能提供充足的实训条件及优质的企业兼职教师群、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及先进的技术实力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合作企业。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职业教育的成败,职业本科教育更应走出学校,进入广阔的直接客户即企业中去观察、学习并相互融合。学校不仅是育人机构,也是学生与企业的中介机构,因此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在实施校企合作时,应分阶段推进并不断深化合作的层次[5]。

第一阶段: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相连,实现以“产”助学,推进校政企等多方合作。这一阶段,可引入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和典型案例引入课堂,适当引入企业兼职教师,从而丰富人才培养内容与形式。在此后期阶段,根据双方意愿,可组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实施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合作项目。

第二阶段:通过人才培养创新孵化等项目,实现产学互助。以企业研发需求为主导,将技术实践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求新”“求变”作为职业本科专业课程的改革思路和方向。在一些课程的教学方式上,采取“双导师+项目+团队”的师师生(学校导师主导、企业导师参与指导)共创模式。可采取“企业出题、学校监考、学生论证、教师解答”的思路,探索“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的项目实施路径。在此阶段,学校和企业需搭建不同层次、类别和形式的“众创空间”,引导学生对新技术应用的理性思考,激发他们对新技术应用的实践兴趣,引导他们掌握对新技术改造创新的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的项目平台,打造以技术项目为基础、研发为动力、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学训研创”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阶段: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引领产业目标。根据院校专业发展方向与区域特色、支柱产业的转型需求,深度对接企业与产业,将学以致用、用以创新的理念贯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始终,根植于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特色,整合优势技术资源,利用创新人才培养及输出彻底实现从“产业跟随”向“产业领跑”的转变。在此阶段,可谋划与省市乃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契合的产教协同发展布局;以省市重大产业战略为导向,使办学布局具有前瞻性、引领性;与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服务行业关键技术;与行业协会共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民营企业;引导教师从课堂走向企业,夯实产学研基础,服务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教师解决行业与企业难题提供人、财、物支持。

(三)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与机制,再塑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打磨,既要重视课程标准、课程质量等细枝末节问题,也要把控核心能力培养等宏观方向上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问题,应将这些问题及时收集并加以解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研人才培养状态数据。

1.倾听客户的声音

学生与企业都是学校的直接客户,应多倾听学生的呼声与期望,要多从企业获得用人反馈。形成一定的学生与企业的信息流通机制,随时响应学生的诉求与企业的反馈。

2.收集实施者的意见

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实施,离不开一线教师的支持与努力。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管理者不但要从总体上把控和监督培养质量,也要及时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及时修正培养模式与方案。

3.定期组织行业专家与教育专家会诊

学生、企业与教师虽然能够为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提供想法与意见,但还远不够。需定期组织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实施“会诊”,定期采取评估检查等方式,为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总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一个闭环,从调研到方案制定,再到方案实施,实施之后会再次调研,并进行方案修订,其终极目标是打造当前最合适的、最佳的人才培养方案。

猜你喜欢

调研校企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