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及反社会人格注意保持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2021-02-23关慕桢黄微廖扬王亚培刘旭峰
关慕桢,黄微,廖扬,王亚培,刘旭峰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AP)的共同特点是行为冲动[1]。有研究认为注意的冲动性是行为冲动的核心机制[2-4];其反映个体注意与认知稳定程度,也就是注意保持的品质。注意的保持与时间进程的加工是紧密联系的[5],其中关联性负变(CNV)是在顶区记录到的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负向偏转的慢电位,与准备、期待、注意、动机和觉醒等复杂心理因素有关,是研究注意保持的适宜方法[6]。从反社会行为发展稳定性的角度出发,青少年时期CD可能有效预测成人期AP[7-8],CD患者可能是AP的高危人群[9]。CD和AP注意保持的特点是否一致尚不清楚[10]。
经空军军医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本研究采用一级CNV经典范式比较AP及CD者的注意保持能力,以及在注意保持的时间进程中探讨早期和晚期加工的ERP特点。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CD组:选取2019年1月至10月某少管所在押的562名男性少年犯。首先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进行初筛,问卷得分>3分者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结构式提纲进行访谈;其中24例符合CD诊断标准。年龄15~17岁,平均(16.22±0.85)岁;刑期2~5年,平均(3.81±1.17)年;初中文化水平。AP组:同期选取某监狱男性暴力罪犯491名,采用PDQ-4+初筛,得分>3分按照DSM-IV的结构式提纲进行访谈;其中22例符合AP诊断标准。年龄18~26岁,平均(23.26±2.67)岁;刑期3~15年,平均(7.62±4.06)年;均初中文化水平。正常对照(NC)组:同期入选的23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年龄15~18岁,平均(16.87±1.10)岁,初中文化水平;PDQ-4+<3分;无犯罪记录。入组者均排除酗酒、吸毒史、脑外伤、自杀史;个人及亲属均未曾被诊断精神疾病。入组者均理解实验程序及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筛查工具 PDQ-4+:依据DSM-IV所编制的自评问卷,主要用于筛查人格障碍[11]。AP分量表包括8个条目,每个阳性条目记1分,其中第8个条目包括15个子条目,阳性子条目数>3则该条目记1分。
1.2.2 ERP检测 采用一级CNV经典试验范式(图1)。所有的实验刺激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中央,CNV诱发刺激模式由S1和S2组成,S1为提示词“准备”,属于提示信号;S2为红色圆点,属于命令信号。被试接受到S1后,开始期待S2的出现,一旦出现红点立即按键盘“/”键,如果没有出现红点,则进入下一个实验。S1与S2间隔2 s,S1与下一个S2间隔3~6 s。
图1 CNV试验流程图
实验包括1个练习和4个正式实验;练习共包括10个圆和空白屏,每一个正式实验包含15个圆点和15个空白屏;所有被试先完成练习部分,在确认被试明白并能够正确完成实验任务时,进入正式测验;实验中,被试尽量放松,保持不动,尽可能少眨眼和眼动。同时记录连续脑电波(EEG),仪器为美国NeruoScan公司生产的32导ERP 工作站,佩戴32导Ag/AgCl电极帽记录连续脑电波(www.neuroscan.com)。参考电极置于鼻尖,接地电极在前额处(Grand,FPz),同时选取水平眼电(HEOG)和垂直眼电(VEOG)4个电极点记录眼动,水平眼电电极置于两侧眼角外侧10 mm处 ,垂直眼电电极置于左眼眶上下。电极阻抗<5 kΩ,采样率500 Hz,带通0.05~100 Hz。EEG分段,从刺激前500 ms到刺激后3 000 ms,共3 500 ms。基线校正选取刺激前500 ms。波幅>±100 μV者视为伪迹在叠加中被自动剔除。由于CNV成分的波幅在顶中央区最大,因此主要分析C3、Cz和C4电极点的波幅,CNV分析时段为刺激后500~1 000 ms,1 000~1 500 ms和1 500~2 000 ms,呈现0~2 500 ms每隔500 ms的幅值脑地形图。
2 结果
2.1 CNV实验结果
CD组和NC组均诱发出明显的CNV,AP组未见明显的CNV;从C3、Cz和C4波形图(图2)和脑地形图(图3)可见CNV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
图2 各组CNV波幅在不同电极点的比较注:A:各组C3点CNV波幅;B:各组CZ CNV波幅;C:各组C4点CNV波幅
图3 3组CNV成分脑地形图比较注:CNV幅值脑地形图中绿色为0,红色谱系表示刺激任务诱发出正性的ERP波幅,红色为最大幅值+3 μV,蓝色谱系表示刺激任务诱发出负性的ERP波幅,蓝色为最大幅值-3 μV
2.2 各组各位点CNV波幅比较
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①500~1 000 ms时CNV波幅组别主效应显著[F(2,66)=3.738,P=0.027];CD组与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但均显著高于AP组(P均<0.05);电极点×组别交互效应显著[F(2,66)=5.519,P<0.01],Cz点AP组显著低于NC组(P=0.016)。
②1 000~1 500 ms时组别主效应显著[F(2,66)=9.111,P<0.01];CD组及AP组显著低于NC组(P均<0.01),CD组及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位点的波幅主效应显著[F(2,66)=4.528,P=0.036];C3点显著低于C4点(P<0.01);C3点、Cz点、C4点NC组显著高于CD组和AP组(P<0.05或P<0.01)。
③1 500~2 000 ms时CNV波幅组别主效应显著[F(2,66)=12.128,P<0.001],NC组显著高于CD组和AP组(P均<0.01),AP组与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位点CNV波幅主效应显著[F(2,66)=5.809,P=0.004],C3点显著低于C4点(P<0.01);C3点、C4点NC组显著高于CD组和AP组(P<0.05或P<0.01)。
表1 各组各电极点CNV波幅比较
3 讨论
有研究采用Barratt冲动问卷(BIS-11)、爱荷华赌博任务(IGT)和移动记忆任务(IMT)等工具发现AP者行为无计划,有更多的冲动行为,注意的保持能力减弱[12-13]。剑桥神经心理测验(CNTAB)研究发现AP患者注意功能受损[14]。
ERP检测过程中,CNV是在顶区记录到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负向偏转的慢电位,与准备、期待、注意、动机和觉醒等复杂心理因素有关,是研究注意保持的适宜方法[6]。CNV包括早期和晚期两个成分;早期加工(500~1 000 ms)由预告信号所诱发,与知觉加工有关,反映预告信息的评估;晚期加工(1 500~2 000 ms)是由命令信号诱发的,与行为和认知的准备有关[15]。研究表明CNV波幅可反映时间的信息累积过程,相当于时间产生过程中,累积越多,加工强度越大,波幅越高[16]。
本研究发现,CD组CNV早期波幅与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期波幅明显低于NC组;表明CD患者对早期刺激的加工是正常的;只是由于注意保持的品质受损,并保持早期的知觉加工,对靶刺激的时间估计的能力减弱,不能为靶刺激的出现提前做好按键准备,影响了晚期加工的认知控制。AP组从提示信号到命令信号并未出现CNV波幅的增加;可见AP者对早期刺激的加工及晚期的注意保持的品质更差,在时间知觉的加工中可能不会预期准备或控制行为,而导致冲动行为的发生。脑电地形图中NC组的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认为,CNV早期的视觉加工在枕区,而晚期主要激活的是额叶,这与 CNV波幅与行动的期待和准备有关。从各组CNV波形图与脑电地形图中可见,CNV加工晚期在CD组与AP组是一致的,而此两组间早期的加工不同,提示CD与AP可能是不同质的两组人群。以往研究表明,部分CD青少年在成年具备典型的AP特征,并且持续终生[17];也有部分CD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到成年就终止了[18]。
本研究结果表明,CD少年ERP中CNV波幅早期未见异常,晚期明显下降,表明CD者注意保持功能减弱了;AP组CNV波幅早期和晚期始终围绕基线上下波动,表明几乎是不具备注意保持这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