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乡土史教学实验
2021-02-23韩红珍
摘要:乡土史资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乡土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历史课程资源并使其在历史教学中得以运用,十分符合当下中学课程改革与历史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渐次演变的趋势之一。重庆一中历史组一直致力于对重庆乡土史资源及校史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着力编著独具一中特色的校本教材之余,积极探索以何种形式将乡土史课程资源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去。综合实践课便是一中的特色教程,本人借助历史综合实践课的形式在重庆一中渝北寄宿学校开展了重庆乡土史教学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课堂反响。本文即对乡土史课程资源、重庆乡土史的基本概念,以及本人两年来自主研发的综合实践课专题系列——“走进卢作孚”的教学情况作一基本介绍,并针对实验结果提出了改进计划。
关键词:乡土史;历史教学;课程资源;综合实践课;卢作孚
一、将乡土史资源融入历史教学中
1.乡土史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乡土史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地方史,乡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概念,包含了人们对故乡历史、民风民俗、社会习气、文化风貌的复杂情愫。乡土史課程资源则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经验、人们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对某些事件有切身感受的老人、当地的历史学家以及教育专家等”[1]。这是针对学校周边可利用的乡土史资源而言的,但对于整个地区而言,尤其是一完整的行政区域,乡土史课程资源则涵盖了整个地区的乡土史内容。对乡土史资源进行分类,更能直观体现乡土史资源的具体内容。
2.开发利用乡土史资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教育部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建议:“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的信息资源。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2]课程标准更提出要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历史课程资源,尤其是对于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因此,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资源是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式。
3.重庆乡土史资源概况
重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我们不必过分得对这句俗语进行学术考究,其实这句俗语也基本概括了重庆历史的几个重点:早期的巴文化时期,重庆府治时期,以及重庆开埠与民国时期。其实,重庆的乡土史资源是极为丰富的,下面分类简述[3]。重庆乡土史文本类的资源主要有《华阳国志》及历代史书里关于巴的记载,如清朝王尔鉴编的十二卷本《乾隆巴县志》,民国时期向楚编《巴县志》。当代研究重庆通史的文本类资源则更为丰富,如隗瀛涛、周勇著:《重庆开埠史》,重庆出版社,1983年;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周勇主编:《重庆通史》,重庆出版社,2002年;《街巷渝中》编辑委员会主编的《街巷渝中》,重庆出版社,2015年;《母城渝中》编辑委员会主编的《母城渝中》,重庆出版社,2013年,对渝中区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都有详尽的介绍;重庆悠久的历史使得重庆地区有着丰富实物类乡土史资源,如历史遗址和遗迹、纪念馆、博物馆以及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等多姿多彩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据统计,截止到 2016年,重庆市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2个(重庆武隆、金佛山喀斯特地貌),博物馆85家(包括一处国家一家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已经登记在册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5处,其中包括古遗址(6处),古墓葬(2处),古建筑(9处),石窟寺及石刻(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0处),“红色遗址”、“陪都遗址”居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其中包括古遗址(31个),古墓葬(27个),古建筑(103个),石窟寺及石刻(29个),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32个),其他(15个),还有诸多重庆老街道等。篇幅所限,不展开列举(可参考拙文《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课程资源的有效应用——以重庆地区为例》,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5月)。人力资源类的重庆乡土史资源则主要以重庆各高校的历史专家学者,中学历史教师,及深谙重庆城市发展的长者为主,为数众多,但对口述类的资源也要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电子信息资源类乡土史资源则包括方的党史网站、重庆各大报纸的网站、重庆各大博物馆的电子网站、重庆各大图书馆、重庆市各网络电视台、重庆市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还包括红岩春秋,重庆历史名人网等,还包括纪录片:重庆卫视播出大型文献纪录片《千秋红岩》、《重庆谈判》、《苦干》、《大后方》、《四川重庆保卫战》、《沧浪万里长》、《解放中国》、《一九四二》、《重庆大轰炸》、《国军抗战全纪实》等优秀的重庆历史文化纪录片等等。
周勇在编著《重庆通史》的过程中,谈到重庆乡土史对于重庆的意义,不无感慨得说:“作为重庆人,应当为重庆的过去而骄傲,为重庆的未来而振奋。我们应当继承以巴渝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民族文化和道德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应当发扬历史上重庆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反压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应当争取地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更加勇敢地面对未来。”[4]这也应当成为我们进行重庆乡土史教学实验的目标和意义。
二、重庆乡土史教学案例:“走进卢作孚”的创作与教学实践
1.卢作孚在重庆乡土史资源中的定位
2003年,卢作孚先生被重庆市民众和专家学者分别评选为“重庆十大文化名人”,并均列第一。专家的评语写道:他所留下的“民生公司、北碚实验区、《卢作孚文集》,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改变历史”。[5]卢作孚为什么在重庆有这般的影响力?他的影响力是如何成就的?
卢作孚(1893~1952),生于四川省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区),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1910年,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1919年在成都投入“五四运动”,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任泸州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长,创办通俗教育会,开展“新川南、新教育、新风尚”运动。1924年创办成都通俗教育馆并任馆长,开展民众和社会教育。1925年募资创办民生公司,发展内河航运,并逐步统一川江航运。1927年,任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团练局局长,大力推进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江北碚建设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和旅游日益发达的现代化城镇,享誉国内外,被成为北碚之父。1929年任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维护内河航权。1935年,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主持四川建设。1938年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负责指挥战时运输,并集中调度民生公司的船舶抢运积压在宜昌的国民政府机关、工厂、科研机构、学校,被称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并在抗战中将军队、物资、武器等源源不断送往抗战前线,为战时运输和后方的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牺牲。1940年,任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为解決战时粮食运输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至1950年,在香港秘密指挥滞留在海外的船舶全部驶回大陆,为发展祖国航运事业作了杰出贡献。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并提出将民生公司工商合营。1952年2月8日,在重庆不幸逝世。
卢作孚被毛泽东评为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被黄炎培评为“君为此大事而生”[6],被梁漱溟评为“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乎可比于古之贤哲”[7],被晏阳初称为是“敬佩的挚友,是位完人”[8],被其好友张群评为“一个没有学过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现代化个人享受要求的现代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9]……卢作孚所享有的声誉与他的事业为后人所折服,卢作孚之于重庆,之于北碚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卢作孚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名人,是重庆乡土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内容,而且无论是文本类资源,实物类资源,口述类资源,人力类资源,电子网络资源,都有大量关于卢作孚先生的内容,这也为“走进卢作孚”的筹划与准备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筹划与准备工作
通读大量有关卢作孚的研究著述,如张守广著:《卢作孚年谱长编》(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卢国纪著:《我的父亲卢作孚》,人民出版社,2014年;赵晓玲著:《卢作孚的梦想与实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张瑾著:《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重庆出版社,2003年;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凌耀伦等编:《民生公司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傅国涌著:《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中信出版社,2008年等。参考北碚兼善中学(卢作孚于1930年创办)所编写的校本教材。
收集卢作孚、北碚、民生公司的档案、老照片及影像,得益于现民生公司研究室的慷慨又无私的协助,收集到与专题相关的大量珍贵老照片及档案资料,包括《大后方》等纪录片。
考察参观卢作孚与民生公司的遗迹;参观现民生公司;参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游览北碚卢作孚纪念馆(峡防局旧址)、北碚公园(作孚园)、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现朝天门码头及嘉陵江沿岸码头,民生公司船舶。
采访民生公司研究室主任项锦熙、老民生人代表;采访北碚老市民;得到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刘重来教授、周鸣鸣教授的关注与支持;与西师附中历史组马老师交流学习。
3.“走进卢作孚”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呈现
“走进卢作孚”专题系列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卢作孚与北碚乡村建设试验》,用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图片依次展现了卢作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碚进行乡村建设的情况:如少年义勇队,平民公园(现北碚公园),北温泉公园,三峡染织厂,银行,北碚地方医院,北碚图书馆,中国西部科学院,峡防局,北川铁路,运动会,民众会场及当时生产生活的场景。并向学生展现了当今北碚,有关卢作孚与当年乡村建设时期的旧址、遗存及社会纪念。
“走进卢作孚”第二期为《“船王”卢作孚的航运事业——源自一艘小船的故事》,通过影像与照片,还原了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统一川江航运,抢运宜昌抗战人员物资,保证战时运输,率船回归祖国等故事,因初二年级历史课主题正是中国近代史的被列强侵略与自我奋斗的内容,所以特意在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之前,设计了重庆开埠以及川江航运兴衰的内容模块,恰可以与历史教材进行对接。
“走进卢作孚”第三期《卢作孚——一生的教育家》正在筹备与设计中,以《卢作孚文集》及卢作孚的教育改革为主线,向学生呈现一个更为多元立体的卢作孚,卢作孚的教育经历及理念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及四川社会动荡局势及教育改革所面临诸多问题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三、对重庆乡土史教学实验的总结与思考
1.从课堂反响与教学效果看乡土史教学的可取之处
学生对“第二教材”的兴趣是十分浓厚的,“走进卢作孚”的课堂反响十分热烈,可以说是超乎预期的。听课的学生自始至终都全神投入,感受不到丝毫的厌学情绪,反而是热情高涨;学生对生活地区周边的北碚及长江、嘉陵江显得格外关注,这也是乡土史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的体现。卢作孚所进行的北碚乡村建设,涉及当时对北碚乡村建设评价的内容,学生们显得尤为自豪,甚至最后的结尾部分,学生两次为卢作孚与北碚鼓掌,这种热烈的情形在历史课上极为罕见;更令人欣慰的是,关于卢作孚与北碚、民生公司的内容延续到了课后,讨论带到了家里,有学生跟我说他爷爷知道民生公司,知道卢作孚先生,甚至坐过民生的轮船;还有学生跟我说他爸爸是合川人,合川人都知道卢作孚;还学生跟我说他周末让父母把自己带到了北碚,去看了卢作孚纪念馆,还看到了北碚公园里卢作孚的雕像……这一切课堂反响力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重庆乡土史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是十分可行的,并且是值得推广的。
2.关于乡土史教学的改进计划
“走进卢作孚”这一重庆乡土史教学实验,初显成效之余,也对其进行了及时的总结与反思,并对此后重庆乡土史教学形成了几点不成熟的改进计划。首先,着力编写一部重庆乡土史课程资源的教材与教参,将重庆乡土史资源的内容与历史教材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其可以穿插运用在常规初中历史课程中,作为初中历史教材的补充参考内容,从而使乡土史资源成为常规的历史课程资源,而不仅仅是综合实践课这种专题形式。
其次,加强有关乡土史方面的课业研发也是传授乡土史资源的重要形式,比如我去年所研发的重庆一中寒暑假作业,便加入了乡土史的内容。
最后,对于开展历史“第二课堂”要勇于尝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组织集体游览与参观学习,邀请地方学者与文化贤达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开展乡土史演讲、征文比赛,实施“家庭课堂”交流计划,让父母与长辈共同参与乡土史的交流与学习……让重庆乡土史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受众面更为广阔,形式更为多样。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248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只对重庆乡土史资源进行简短说明。关于重庆乡土史资源的详细概述,可参考韩红珍:《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课程资源的有效应用——以重庆地区为例》,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5月.
[4] 周勇:《重庆通史》(第一卷),重庆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5] 2003年重庆评选出的十大历史人物评语.
[6] 黄炎培:《卢作孚先生哀词》(1952年),载《卢作孚追思录》,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7] 梁漱溟:《景仰故交卢作孚先生献词》(1987年),載《卢作孚追思录》,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8] 梁漱溟:《敬怀至友卢作孚兄》(1982),载《卢作孚追思录》,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9] 孙恩三:《卢作孚和他的长江船队》,《Asia and America》,1944年,第44卷第245—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