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策略研究

2021-02-23潘小明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4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潘小明

摘要:翻译是促成不同民族文学间发生影响的媒介之一。新媒体时代下的翻译工作,亦需要使文本化归到其作为媒介载体的本质。因此,必须认识到传播贵州本土少数民族文化不仅要遵循翻译理论与翻译艺术的一般规律,同时要将富有传播力的翻译内容寓于媒介载体之上,体现译介的力量,从而提升贵州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试分析《云上太阳》中影视字幕文本的英译实例。同时,针对目前的媒介环境与生态环境,讨论更加有效的文化传播渠道。

关键词:《云上太阳》;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伦理

一、引言

贵州分布着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这些优秀文化传播出去,提升贵州本土的影响力,带动当地的全面发展,无疑是一个难题。翻译是最为基本有效的一个方式,本文将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解读电影《云上太阳》的生态翻译伦理内涵,重点分析在电影《云上太阳》的中英文字幕,探讨生态翻译伦理对电影翻译和字幕翻译策略的指导和规约。挖掘不同的传播渠道对宣传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性。

二、理论背景:生态翻译学和生态翻译伦理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研究范式。它初创于世纪之交,经过近二十年(2001—2019)的发展,已形成了基本的理论话语体系。生态翻译学突破了西方译论的“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等简单性思维模式困境,强调翻译的整体适应性原则,把翻译研究问题扩展到翻译生态、文本生命与译者共存的“共生”,注重翻译现象的生态分析、动态分析与复杂性分析。生态视角下,翻译的首要问题不再是语言的对等问题,而是环境结构与心理机制之间相互作用时生成的多维度转换的适应性问题[1]。贝尔曼反对文化自恋,主张迎向异质的翻译伦理。切斯特曼承其脉络提出了基于价值的“解放性翻译”伦理三原则,试图由此协调责权关系,在翻译的规约和自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为翻译研究“生态维度的缺失”,国内外的翻译伦理研究大都只涉及人对文本、文化和他人的关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通过对原文的仔细阅读和深刻理解发现这种内在的可译性,从而实现译者与作者以及文本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2]。

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原则,而“整合适应选择度”则是生态翻译学的标准。三维转换及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化。语言维的转换指语言表达的转换,文化维的转换是指文化内涵的传递,交际维的转换是指交际意图的传达。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和交际信息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因此只有在这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转换,翻译才能在新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胡,2013,第114页)。生态翻译学认为,整合度越高,翻译质量越好。三维转换的程度是判断原文的语言、文化和交际信息是否保存完好并转化为译文生态环境的最重要指标。

三、电影《云上太阳》的生态解读

在电影中,透过女主角波林的视角,观众可以领略到苗族的服装、造纸术、歌曲、舞姿,还有一幕幕画卷般美丽的景色等等。少数民族苗族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都通过优美的镜头语言和朴实的电影字幕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部真实反映少数民族淳朴民风生活的影片。影片更多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与当今社会逐渐淡化的某些情感形成对比。贵州民俗电影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记录保存、交流传递、普及推广、开发传承等的作用。《云上太阳》获第十七届美国塞多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最佳电影摄影奖,被国家电影局、原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正式选定为外宣影片。2010年9月在巴黎高蒙电影院上映,受到法国观众的热烈追捧。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正向交流和积极传播,这正是适应选择论的一种体现。

四、《云上太阳》电影字幕翻译的生态翻译伦理体现

把电影《云上太阳》的翻译纳入生态范式,其研究涉及电影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中国国家电影局、中英文字幕翻譯者、中外观众、电影口碑等“诸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动态平衡。而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直接参与和具体的实施者。译者有责任、有能力、有义务实施和践行翻译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译者的责任意识会渗透到翻译文本之中。翻译字幕时,译者应该本着“译者责任”的翻译伦理原则,结合电影字幕的特点,关注“共生”,坚持整体适应性策略,进行多维度转换。我们以《云上太阳》字幕翻译为例,来分析探讨生态翻译伦理原则对字幕翻译策略的指导和规约作用。

(一)文化负载词翻译

文化负载词(Cultural-laden words)即某种文化中指称、形容特有事物的词。这些词反映了一个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中国电影的英文字幕中占有很大比例。

Eg1 原文:芦笙响起你就会下来的。

译文:You would come when you hear the music!

分析:在芦笙场上,跳芦笙是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以芦笙乐曲、芦笙舞和芦笙词等构成的芦笙文化,代表了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翻译应将源语文化再现于译语中,以实现表达功能,通过译文体现出来,便于国外观众易于理解特定文化含义。然而,“芦笙响起”翻译为“music”并未体现其苗族文化特点,过于宽泛,以致国外观众无法获知其文化意义。因此,笔者建议,将其译为“You would come when you hear the song of Lusheng!”加上此时的电影画面正展现苗族芦笙舞,芦笙在响起,因此可以突出“芦笙”的文化符号,而且在电影的后半部分,芦笙亦多次出现。这样既保护了原文的生态环境,又使译文适应了新的生态环境,可以说,达到了平衡与和谐。

Eg2 原文:我去喊苗医。

译文:I will look for the doctor.

分析:苗医源远流长,发展至今,苗家医药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苗族的医药常常与神秘、神奇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自成体系,尤以其内病外治的疗法闻名中外,成为民族医药的一枝奇葩。苗族民间还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苗医对病因的认知和对疾病的命名、分类等,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并体现了一定的规范性。在西方文化中“doctor”是对医生的泛称,将“苗医”译为“doctor”,从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看,很难向国外观众传达苗医这个特殊的文化和医学概念,会让荧幕中的丹寨医者,仅仅成为国外观众眼中一个普通的医生。因此笔者建议改译为“I will look for the Miao doctor.”突显“苗医”这一医学上的特殊存在,使翻译更符合英语的语言特征并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意图。

Eg3 原文:一支箭,一朵云,三棵针

译文:Arrow, Cloud, Radix Berberidis

分析:电影此处是女主再次病发晕厥,丹寨里的苗医赶来医治,并念了一串要准备的药草名。“一支箭”生来模样独特,通常一株一叶,而且还会生出一条笔直的茎干,故名“一支箭”,可以全株入药,有很好的清热凉血、解毒镇痛的功效。“一朵云”,为阴地蕨科植物阴地蕨,多年生草本,有一对叶片最大,宽三角形,末回小羽片或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细齿,故名“一朵云”。《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亦可解热祛风,治伤风感冒及吐血。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有参考资料将其译为“Tongue Herb”和“Botrychium Ternatum”,电影亦将“三棵针”译为“Radix Berberidis”,考虑前后一致性,将“一支箭”、“一朵云”简单译为“Arrow,Cloud”明显不妥,箭矢、云朵也能拿来治病吗?这样容易误导国内外观众;并且和后面的草药名词“三颗针”(Radix Berberidis)前后不相衔接,而且考虑到字幕的简洁性,译成专业的拉丁词术语又显冗长,会影响观众的观感。因此,考虑到字幕的简洁性和苗族特色文化的传播,故采取音译的方式,笔者建议将其译为“Yi Zhi Jian”、“Yi Duo Yun”,立足自我,坚持本土化的文化身份,保护世界翻译系统的生态平衡[3]。“三棵针”则保留“Radix Berberidis”,因为这在中英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文化内涵义有完全对等的情况,且方便国外观众理解上文以及前两者提到的都是中草药名。

(二)俗语翻译

俗语是指那些经常组合在一起并有特定形式的词、短语或句子。它们的含义不能从一个短语中的一个词的意思派生出来,而应该在上下文中把握。俗语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三维转换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俗语在原文生态环境中的特点,认真分析,才能使原文地道地移植到译文的生态环境中。

Eg4 原文:这么热闹!

译文:They make quite a noise.

分析:“热闹”一次的原意指(景象)繁盛活跃、场面活跃,属褒义词。电影此处放映的是为了和女主角治病,苗族中的老者们不惜杀了本族的信仰。这个场面本来刻画了内心淳朴善良的苗族人,是一幅带有悲情色彩又有温馨的画面。在准备杀锦鸡的过程中人们不免发出了一些声响,译文就将之译成“They make quite a noise”,回译“他们发出了吵闹声”,未免显得不妥,将温馨活跃的场面传递给观众是嘈杂混乱的感觉。使国外观众无法理解“热闹”在原文生态环境中的含义。笔者建议改译为“Why were they bustling?”用“bustling”一词,更适合于电影的场景,符合字幕的时空情况,而且实现了语言维度从原文向译文的转换。

五、结语

生态思想嵌入学科研究之中,已成为当下全球性生态学术研究的重要特质,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应时而生,生态翻译学强调积极的顺应和整体的转换。《云上太阳》英汉字幕的生态转换也反映出生态翻译伦理原则较之于其他翻译伦理原则更具宏观性和整体性。它聚焦的不仅仅是译者对于文本的理解,而是整个生态翻译过程中“诸者”之间、文本之间的伦理。生态翻译的伦理视野具有全球性、生态性和前瞻性,对具体的翻译实践,如电影字幕的翻译具有切实的指导功能和规范作用。

除《云上太阳》之外,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不一而足。如电影《阿娜依》成功入围第三届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节;遵义奇利动画影业公司打造的蜡染手工动画片《苗王传》,在日本获得中国地区作品一等奖。除了電影行业,彩妆品行业花西子公司推出了一款“苗族印象高定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首次将目光聚焦到苗族银饰锻造工艺,深刻挖掘少数民族工艺与文化。除了借助典籍翻译外,对外传播贵州本土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影视业、彩妆业、旅游业、自媒体等,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或许能收获不一样的效果。

在诸多对外宣传方式中,翻译是一项基本的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外译,要求我们既要正确选择翻译文本,又要采用适当的传播途径,切实有效地助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罗迪江.《翻译研究中的问题域转换:生态翻译学视角》,《中国翻译》 2019年第4期.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刘国兵.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1(3).

[4]刘甜.电影字幕翻译“接地气”现象小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35,137.

[5]徐宁.影视台词翻译的效果判定[J].电影文学,2012(3):157-158.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
合作翻译—生态翻译学伦理原则视域下的典籍外译理想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