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探析

2021-02-23杜康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4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

杜康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是人类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得以世代相传、繁衍生息的象征。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但是,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陕西作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财富也是众多文化工作者,更是各大地方高校的重大使命。本文主要 论述了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措施;保护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历史感和认同感的重要表征,是民族生活的流动史诗。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促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高等院校与传承人协同参与下的非遗传承实践过程,以期对这项长期性工程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近年来非物质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不断丢失,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生态被遗忘。为了使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保护与传承。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原则,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这 一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体系,引导社会公众的参与非遗文化建设中。虽然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正在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与保护工作,但其面临的无人继承乃至濒危的情况仍无法解除。我国传统文化的抢救、延续,甚至传承的工作是一项持续性、永久性的工程,绝不是一旦一夕可以完成的。陕西的非遗项目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文化底蕴与内涵非常丰富,在数量上也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我国传统的文化的影响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形式非常严峻,同样遭遇着传承者老龄化、后继乏人等困境[1]。所以我们用冷静、理性、自觉的文献摄影拍摄方式,冲决摄影固有的简单美学藩篱,用严密的科学分析方法和前期详尽的社会调研手段为基础,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真实的记忆。

地方高校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理论研究方面,地方高校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本项目研究主要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案为主导,从秦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观点出发,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点,秦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秦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陕西地域国家级和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 达百余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场所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独特的传承优势,理应肩负起音乐类非遗传承的重任,阐述高校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的积极措施,以及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秦东“非遗”传承研究实践基地特色团队肩负着传承“非遗”文化精髓 , 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使命。我们研究主要目标在高校优越的文化环境中推广传承秦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环境中渗透非物质文化的传授, 使得老腔皮影學术及实践被更多的年轻人所了解和学习,构建研发传承具体实施 措施及保护方案,让高校教学更好的服务秦东文化艺术发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秦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秦东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陕西地域国家级和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 达百余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高校可以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发展非遗文化宣传,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从系统师资培训、精品课程建设、高校资源共享、第二课堂延伸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有效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其次高校也成立形式多样的音乐非遗艺术社团,高校可将音乐非遗融入到课外社团中,以秦东地域音乐文化为依托,成立具有音乐文化主题的艺术社团,这种社团形式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同时还弘扬了地域民俗传播了民族情怀,传承了音乐文化精髓。参与音乐类非遗内容的艺术展演。在高校举办的艺术展演活动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们选择非遗类的展演节目,通过学生展演提高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参加校内省内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成为音乐类非遗。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场所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独特的传承优势,理应肩负起音乐类非遗传承的重 任,积极整合陕西非遗项目的种类以及生存环境,介绍陕西非遗传承中文献摄影创作的优越性,把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工作设置不一样的形式,提出非遗文化的保护原则,最终制定主要创作途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达到从古老到崭新的形式的迁移,达到保护与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大量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因素,形成较强的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能促使个体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促进人与社会、地区与地区的和谐。 共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的快速发展。

基金资助:陕西省科技厅项目编号(2021KR046)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
浅析媒介融合语境下的非遗文化传播形象塑造
初探定南客家虎形围催生的非遗文化
浅谈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非遗文化传承视阈下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途径
让非遗文化浸润乡村学生的实践探索
非遗文化展示平台可行性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