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2021-02-22代月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2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

摘要:在我国高校的教育工作中,由于贫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关切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国家相关资助政策的帮助下,贫困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得到好转,但精神上存在的问题却亟待解决。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可以更好地给出对策和建议,从而让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得到发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教育對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效稳步发展,我国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愈发引人注目。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很多学子怀揣大学梦进入大学进行学习,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艰难,从小特殊的教育环境和家庭背景,他们的心理思想以及行为上都和普通大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不能只关注大学生整个群体的素质水平,更紧要的是把一部分目光放到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上。

一﹑贫困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一词的含义,是在1997年之后,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间断的改革和高等教育成本不间断的增加同步出现的,进而普遍使用在研究高校的日益凸显的贫困问题的相关领域。相对而言,在关于“贫困大学生”的众多说法使用中,”贫困大学生”这一说法要比其他的更加常见。但却很少有人对这个概念做出作明确的定义。

目前,各类高校贫困生认定主要依据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发布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准是:学生和他们的整个家庭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而无法支付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等基本费用。

总而言之,贫困是指经济中的绝对贫困。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是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特殊存在,这一存在的特点主要是其家庭经济收入大幅度低于普通大学生。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是指学习的同时家庭收入过低,在大学学习的同时没有办法自行解决学杂费和个人的基本生活费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

二﹑贫困大学生的的教育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始终围绕着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本身,充分深入全面地了解他们内心深处,关心他们的内心真正所需,采用灵活委婉温和的工作方式,细致把握他们的心理趋向,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倾向。在教育过程中,应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对于他们的个性和愿望要尊重,并让他们拥有表达思想和要求的平台,满足他们合理的发展需求。因为贫困大学生家庭状况的艰难,往往会导致他们自卑情绪的产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加敏感脆弱,更需要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他们不愿意做到与常人不同,在平时也不愿意得到更多特殊的对待,比如有很多贫困生都很介意贫困大学生这个称号。所以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采取人性化的原则。在开展活动的时候,要尊重贫困生个人,不强迫他们参加为了追求形式的活动。在开展的活动内容、公开的语言表述以及贫困生的个人信息上要尊重贫困上的个人意愿,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体贴他们的情绪和自尊。

(二)坚持疏通与引导

疏通就是教育者从客观的角度和教育对象进行心理以及情感上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出现的不良的心理问题进行客观理智的分 析,从而让思想得到通畅。引导就是对被教育者的正确的思想以及观点进行肯定,对于不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加以纠正和克服,并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坚持疏通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分析这个群体的心理,只有了解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才能进一步对他们外在表现的行为进行心理教育。只有疏通心理和情感上的障碍,才能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帮助他们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一名教育者,更要成为大学生的"大朋友",用爱来感化他们,教育他们。通过情感的交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中探求其内心深处的想法,了解他们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或面临的问题。这样做才能针对其本身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再次要坚持正面引导,对他们产生的思想问题,要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在从而帮他们的思想得到转化提升。

(三)合理运用情感慰藉的教育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贫困大学生是内心情感很脆弱的一个群体,他们敏感,也渴望着更多来自他人的心理慰藉。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情感方法,不一味地给予经济上的帮扶,生硬地按照政策进行心理教育工作。而是从内心深处出发,成为贫困大学生的倾诉口,了解致困的原因,做他们的益友,让心理教育的目标在关爱和体贴中得到实现。                              同时,避免采用枯燥陈旧的灌输方法,而是更多地运用渗透的办法,在无形中贴近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开展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愿意尝试的方式方法,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温馨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健全自己的人格。让他们在物质方面得到帮扶的同时,精神也获得满足。

三﹑结语

高校要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在并予以解决,在这个基础上,培养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帮助贫困大学生培养他们自身的各种能力,比如与他人竞争的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和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树立积极良好的态度面对生活,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情操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魏雪.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 求知导刊, 2017(9):2.

[2]李璐莎.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 海峡科学, 2017(1):2.

基金项目:四川旅游学院校级课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四川深度贫困县定向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号 19SCTUSY13

作者简介:代月(1989-),硕士,四川旅游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心理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
简析教师心理特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