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传播学解析

2021-02-21王丽燕

传媒 2021年3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媒介融合

王丽燕

摘要:当今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在互联网思维浸润下形成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传播路径,正成为业界、学界等多方探讨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试图从媒介融合视阈中解构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传播路径,厘清当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经验与逻辑方式,以期为此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媒介融合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 传播策略

2018年以来,《妻子的浪漫旅行》《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等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取得骄人的成绩。这类综艺节目之所以取得高效传播的惊人表现,正是得益于媒介融合这一进程的强势赋能。它不仅从根源上为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内容生产制作提供思路,引导节目创制者把亲情、友情、爱情、代际关系等社会热点与痛点放置于节目中,形成集情感观察、生活探讨、价值传播为一体的节目特色。还在满足受众对内容偏好、节目品质、观看习惯等心理诉求的前提下,把握各色媒介资源,构筑起以互联网交互机制和多平台传播模式为显著特征的传播方式,实现节目内容在受众与多媒介渠道之间的交互联动与有效传播,然后使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彰显出别具特色的影像魅力。

一、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特征建构

微博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10日,《我家那小子》微博官方账号拥有11万粉丝数,“超级话题”阅读量达30.8亿,讨论数量有378万次;《我家那闺女》微博官方账号有20万粉丝,其微博“超级话题”阅读量超68.4亿次,讨论人数达366.7万;《妻子的浪漫旅行》三季播出以来也收获了25万的微博粉丝,微博“超级话题”分别有158.3亿阅读量和629.1万次讨论量。单单微博平台这一系列数据,就充分证明媒介融合背景下情感观察类综艺类节目在传播路径上的发展进步,此类节目的创制者充分考虑到媒介平台的属性和受众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多媒体跨屏传播模式的多元性特征和满足受众节目需求下的强交互性特征。

1.多媒体跨屏传播模式的多元性特征。数字信息技术的助力,国家“三网融合”“互联网+”政策的实施,中国网络视听发展下的庞大的短视频用户规模和以手机为主要收看终端的用户习惯,从根本上促进着影视节目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的改变。这些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在保留电视台一方固定的播出时间和统一的节目内容的情况下,避开以往电视综艺节目单向化的传播策略,将首发播出平台并置于湖南卫视和芒果TV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加持造就成的多屏联动的传播空间,丰富着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传播形态。在芒果TV的官方APP和门户网站上形成了完整的节目观看链条,他们都拥有节目正片和芒果TV VIP会员系列观看版本两个类型,受众可以自行调节时间,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上开展随时点击、任意切换的跨时空观看体验。此外,这三档节目的每一期视频下方又专门放有短视频专栏。节目创作者把这些从原版节目里进行截取的小型视频片段,分解为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内容,然后经过人为的包装转变成与节目密切相关的互动话题、图文专辑、趣味视频、动画、表情包等传播形态,上传至各种形式的社交平台进行跨媒体的广泛传播。这些新兴的传播形态不但适应着当下网络受众的快速化、碎片化、随机化的观看习惯,还成为节目本身的强效宣传和引流工具,提升了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满足受众节目需求下的强交互性特征。“多媒体跨屏”的进驻,颇具看点的多重节目形态,为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媒介平台、网络受众三者间的交互与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网络受众作为节目传播矩阵里的重点投入对象,“网民受众需求表现在功能诉求和内在心理诉求两个层次,多集中在于信息需求、交流需求和娱乐需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受众对综艺节目的观看需求不再是浅显的动态影像奇观欣赏,快节奏的社会进程和科技的高速进步,极大地激发出受众的表达欲望与潜藏的精神文化、娱乐文化需求。芒果TV作为近年来新兴崛起的综合视频平台,对这三档王牌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交互传播模式打造十分重视。其充分调动湖南卫视以及媒介融合背景中积累的资源,以抢占舆论话题和网络社交空间为先机,以自有平台和其他互联网平台为传播载体,从内至外打造起多维度的交互空间和传播辐射格局。首先,三大节目组在独播平台上开放网络时代的“弹幕”与“实时讨论”两大标志性互动功能的同时,还在芒果TV独有的“饭团”专区里建立节目官方“饭团”组织,其中《妻子3》官方饭团组织拥有粉丝8.27万人,《我家那闺女2》有粉丝6.7万人,《我家那小子》有粉丝5.15万人,吸引粉丝和其他网络受众加入。再者,三大节目组在节目播出期间,还善于根据其他媒体平台的独特调性建设不同的虚拟社交空间,比如在官方微博账号发布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和节目片段,供受众点击、观看、下载、评论、转发。这几档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借助传播载体的社交属性和互动话题的传播效应,不仅满足了受众参与表达的欲望和娱乐共情的需求,还使受众从对节目的观看阶段上升到对节目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在受众进行沉思的这一过程中,伴随着节目的更新与新的话题产生,受众与节目的黏性不断增强,受众主动完成自我身份的升级,他们既是节目成品的直接体验者,又是节目传播效果反馈者,在一轮又一轮的话题榜里,延伸节目的热度、广度,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效果。

二、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传播内容呈现

媒介融合的时代语境下,面对综艺节目愈演愈烈的同质化现象以及受众观看喜好渐趋垂直化的影视行业状况,节目创制者必须突破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影像表达方式,将观照社会现象,以传递美好生活观念的节目立意开启节目叙事,以人类日常生活共有的亲情、爱情、友情为核心议题用于创新节目内容,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

1.节目空间:搭建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把重心归置于探寻情感关系与思考生活本质的节目主旨之上,跳脱出传统综艺节目强调“真人秀”与“竞赛竞技”元素的叙事机制,组成以棚内演播厅人员的观察评论加棚外真人实景生活录制的节目模式,通过棚外明星嘉宾的内在主观视角、节目演播室观察团成员的客观性旁观视角、受众全景式观看的全知视角构成多维度的影像空间,展现现代都市男女在工作、家庭、恋爱、婚姻、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心路历程与生活故事。为了进一步接近受众的期待视野,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创制者有意识地将众多综艺节目所形成的特色节目范式加以选择并运用到自身的节目中。在演播室外的明星嘉宾场景拍摄中,节目创制者去除傳统节目录制时的一切人为干预动作,全程只使用放置于明星嘉宾生活环境中的摄像机进行拍摄,然后把这些摄像头作为一个隐形的故事叙述者,以纪实化镜头拍摄记录明星嘉宾的24小时生活全貌。节目播出画面所记录的各类细节和动态事件真实地展露了明星个体的喜怒哀乐,它在强化节目纪实性特征的同时,亦流露出“慢综艺”所具备的舒缓叙事节奏和使人精神愉悦的节目调性。另外,与场外拍摄一样在节目中占有重要比重的演播室拍摄现场,观察团成员的观看行为所引发的言语讨论与观点碰撞,实际上也保留了访谈节目里所特有的交流感,为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叙事增添了一抹的真实色彩。

2.内容策略:日常化叙事下的主题立意。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之所以在当下快餐式文化环境中获得高度的传播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是因为它把目光下沉至平凡人的生活空间,通过夫妻、母子、父女三类亲密人群的集结,敢于在观察与被观察的能动行为中揭露中国式家庭问题、审视中国式代际关系现状,并站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立意上导引观众对亲子关系、两性关系、家庭关系进行自我正视反思。《妻子的浪漫旅行》以“所谓旅行就是一次次认识自己的过程”为节目主旨,明星嘉宾在愉悦的自我解放状态下逐渐吐露婚姻生活中的育儿痛苦、婆媳问题、平衡家庭与事业的难处、夫妻相处问题等心声,然后又在旅途的所见所闻和同行队友的不断交流沟通中寻求到心理安慰,并完成了对自我身份与生活的全新认知,继而以更好的姿态回归家庭生活。《我家那小子》和《我家那闺女》分别用“好好去生活”“追求幸福生活”来树立节目的主题立意,给予明星嘉宾一定的天数自由安排个人行程与生活。两档节目用足够透明的节目视野还原明星们逃离忙碌事业后的日常独居独处生活与心理状态,并在明星时不时对着镜头的自我独白讲述中,再现当下都市青年遭遇的职业困惑、舆论压力、父母催婚等共同境遇。

3.节目主体: 明星嘉宾与观察团成员身份所嵌入的丰富含义。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创制者设计架构而成的被观察对象阵容和情感观察团,被嵌入了丰富的含义。这一群主动隐去名气光环并自愿呈现原始生活状态的节目“当局者”,在以“妻子”身份,以“都市青年”身份进行发声的过程中连接起与受众的情感共鸣通道。《妻子的浪漫旅行》播出三季以来都选择不同年龄段的明星夫妻,透过他们的婚姻生活故事,可以清晰地罗列出“全职妈妈”“职场妈妈”“初为人母”等一系列的身份标签,这些身份的聚集直接诉诸了现代社会中国式家庭妇女的生活风貌。反观《我家那小子》和《我家那闺女》两档节目的明星嘉宾,他们以年轻的姿态显露出更为个性化的象征意义。这一个个“独立又懒散”“孝顺又叛逆”“上进又怕孤独”的矛盾个体,带着消极和积极形象出现在电视荧屏,从本质上而言是对受众的自我镜像映射。“去陌生化”状态下辗转于家庭、社会、工作等多场域的明星生活,与受众经历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受众与节目传播者之间的情感的共振。当我们将视野转向至另一节目主体----情感观察团并对其身份进行解构时,会明显地解读出它独特的指代意义。一方面,观察团成员承担着主持人、评论员、叙述者功能。他们观点迥异的言语讨论推动着节目的叙事行进,对明星生活风貌的完整再现进行着信息补充和间接充盈。另一方面,他们在节目传播进程中又与被拍摄对象组合成统一体,在隔空对话的节目情境中赋予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以强烈的社会属性。《妻子的浪漫旅行》倾向于探讨家庭中的夫妻相处模式与两性关系,而《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中,父母一辈与年轻一代子女从观念冲突、行为对立再到后期双方试图沟通下的逐渐和解的过程。三大节目本质上是在探讨女性话语在家庭及社会关系中的建构以及与父权话语为代表的多种话语协商从而达成共识的过程。

三、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传播价值透视

《妻子的浪漫旅行》《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在传播过程中体现的价值最初在于完善了中国综艺节目的类型,而它本身关注社会现实所释放出的时代气息,实现了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的有效交融,消解了节目内外的传播障碍,成为维系节目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一条天然情感纽带。然而随着节目传播路径的持续深入,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在分众化、精英化、垂直化的综艺市场中开始暴露出自身的一些弊病和缺陷。尽管这三档节目试图从“中国式婚姻”“中国式家庭”“中国式亲情”三个层面去传递“孝道”文化与“和为贵”的家文化,但《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被一些网友调侃“催婚综艺”“相亲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被指过度秀表面恩爱的批判情况,还是证明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在整体表现上还是较为单一、片面,对于节目中暴露的许多社会问题是点到即止并未真正的触及人心。由此,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必须对前面所讲述的现象予以警惕和重视,要造就强势的核心竞争力,要继续深耕节目传播的文化价值,传播多元的正确观念与意识,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此外,要重视节目传播的审美价值,在节目的情境设立上由“明星的私生活”拓寬至其他多类型的实景场域,在节目的样态开发和视听表达中要减少过度娱乐的成分,免于流水账似的镜头叙事,使受众切身体会到内化于节目的艺术魅力与人文情怀,缓解视觉与心理上的双重审美疲劳;再者,需把握节目传播的社会价值,合理使用市场资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找更为优化的节目宣发与传播机制,不要热衷于追逐节目嘉宾的娱乐八卦传播而忽视节目本身寓教于乐和引导受众感知正能量信息的初心。

四、结语

作为国内近年来较为火爆的综艺品类,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在遵循新时代“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时,把握好互联网发展契机与传播规律,加强社会热点与节目本体内容的紧密联结,进一步完成媒介融合背景下对综艺节目市场同质化现象的破局。然而,面对处于极速变化和新兴节目层出不穷的节目市场,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未来要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还需要立足于节目内容的创新以及进一步优化自身的传播路径。

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讲师

本文系为2019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媒体融合视域下陕西‘一带一路视听内容生产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9K03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杜子璇.符号化的日常生活:观察类真人秀传播范式研究——以《我家那闺女》为例[J].2019(07).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媒介融合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