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联觉中培育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2021-02-21金铖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联觉小学音乐

金铖

【摘 要】学生的音乐学习是一种以听觉为中心的综合性感知觉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功能,以学生的“听”为中心,以学生的“动”为辅助,以学生的“画”为映襯,引导学生多感官协同学习。多种感官的统合,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良好、和谐地发展,而且能让音乐与学生的心灵息息相通。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感知 联觉

音乐通常以优美的旋律、优美的歌词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进行音乐感知。通过音乐的审美感知,让学生把握音乐旋律的抑扬顿挫、起伏变幻,从而能精准地听辨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调性、调式、织体等的细微变化形成一种感受力。在进行音乐审美感知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听觉的作用,更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形成以听为中心、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学习常态。通过丰富、拓展、深化学生的音乐感知,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以“听”为中心,奠定感知基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一种时间艺术(相对于绘画、雕塑等的空间表现艺术)。音乐学习、音乐欣赏主要以“听觉”为主。通过“聆听”,不仅能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更能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音乐听觉的训练内容非常广泛,包括音准听辨、节奏听辨、旋律听辨、音色听辨等。实践证明,一个具有良好听力的学生,其对音乐的领悟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就非常强。通过聆听音乐,学生能把握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幻、抑扬顿挫、迂回曲折,能感受、体验到音乐特有的魅力,就能陶冶情操,润泽心灵。

如聆听孟加拉民间音乐《脚铃舞曲》(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笔者首先给学生提供了有关孟加拉脚铃舞的视频,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歌舞之乡”孟加拉国脚铃舞的特点和民间艺人娴熟的舞技。作为教师,要反复引导学生聆听,在不同的阶段提出相应的不同要求,从而不断深化学生的听,让学生在听中把握作品内涵。比如,第一次可以让学生完整聆听,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的变化,并对舞蹈场面展开想象;第二次可以引导学生分段细听,并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可以让学生关注脚铃声出现在音乐的第几拍,并用拍手、跺脚等方式将其表现出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指出节拍的强弱,如第一部分分三拍子,脚铃声出现在第一拍和第三拍上,其中第一拍就要拍得强一些,第三拍要拍得弱一些等。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段聆听的基础上再次整体性地聆听,并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现。比如可以让学生将脚铃系在自己的脚踝上,伴随音乐跳舞,等等。这样的聆听,能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

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曾经这样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什么都代替不了倾听。”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欣赏、音乐学习基于听,以听为基础。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其他的感知觉活动。否则,其他的感知觉活动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用。

二、以“动”为辅助,深化学生的感知

学生的音乐感知是非常丰富的活动,它以“听”为基础,但不能囿于听。作为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听”为基础,引导学生将“聆听”与“律动表现”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学生的感知。音乐的美是丰富的,不仅包括节奏、旋律之美,还包括音乐的歌词美、表现形态美等。因而,开展音乐多感官活动十分必要,它能深化学生的音乐学习感受与体验。在身体律动中,可以舒展学生的身体,放飞学生的心灵。

以“听”为主体、以“动”为辅助,能让学生的身体、动作、音乐、情感等融为一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律动。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身动”,有的学生走入另一个极端,应该让学生的“身动”姿态优美化、可视化。笔者认为,音乐律动重要的不是身体姿态美观,而是要让学生的律动契合音乐节奏、旋律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身体律动放飞、舒展学生的生命。如教学《爱的祝愿》(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笔者首先创设“爱”的情境,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充分感受乐曲的整体情绪。在整体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分两个步骤:其一是引导学生欣赏“主题一”,并关注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等来表现音乐的旋律的线条感和连贯性;其二是引导学生欣赏主题二,将其与主题一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两个主题之间由于转调、旋律变化而使得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初步聆听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分两组面对面站好,第一遍按音乐节拍走恒拍,要求学生的动作与音乐吻合;第二遍在一个八拍处也就是每一个乐句结束的地方换方向,培养学生对乐句的感受力;第三遍拿出一条丝巾,随着每一个乐句的起和止做动作、做游戏等。将音乐欣赏的“听”与“动”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深刻诠释音乐的内在节奏、旋律和内涵。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必须多管齐下。以“听赏”为基础,将“听”与“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身体感官协同参与活动,能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作为教师,要及时跟进,适度介入,对学生的音乐感知纠偏矫正,从而让学生的感知更为精准、深刻和持久。学生在音乐动作表现的过程中,自然能把握作品的内涵。

三、以“画”为映衬,丰富学生的感知

学生的音乐学习本身是复杂多样的,应当是“视听动”的有机结合。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画”为映衬,丰富学生的感知。只有将视听等有机结合,才能培育学生的音乐感知力、理解力、鉴赏力。当下的音乐教材编写较之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其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生动的图谱,帮助学生感受、体验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辅之以“动画”,从而将聆听的音乐可视化。

图谱能让抽象的音符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从而能够表现旋律的走向、节奏的缓急、声音的高低等。如教唱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的波兰歌曲《芦笛》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韵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用方格的不同的颜色相间来轮唱,用方格的浓淡来表示歌曲节奏的强弱规律,用方格的多少来表示时值长短,用空格来表示休止,等等。 这样,引导学生将视、听、唱等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学生把握歌曲节奏。笔者还让学生表演歌曲,通过击掌捻指感受歌曲强弱。通过引导学生视听,让学生感受到明媚的春天。在视听过程中,笔者还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建立起一个芦笛爱好者的形象,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制作芦笛,借助芦笛来表现歌曲。

在音乐学习中,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等结合起来,让多重感知觉联合应用,其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映像是不同的。这些感知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相互配合,共同开发学生的感知力。在音乐学习中,感知觉能引发学生音乐学习的愉悦感,能让学生产生生动的音乐联想,产生理性的思索。不仅如此,多种感官的统合,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良好的、和谐的发展。通过多重的音乐感知,让学生的心灵与音乐息息相通。

【参考文献】

[1]罗闪.听觉与视觉的完美结合[J].中国音乐教育,2001(11).

[2]魏莹莹.让孩子们随着音乐动起来——舞蹈在小学音乐课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5).

[3]夏琴.通感联觉法在音乐课中的运用[J].安徽教育, 2012 (5).

[4]陈铁.限制过多讲授不能矫枉过正[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8).

猜你喜欢

联觉小学音乐
你是联觉人吗
看见时间的人
你我脑中所映,是否同一月色?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大脑“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