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料有趣有效
2021-02-21郭建东
郭建东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质量服务,成为教师和学者们关注的话题。为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征,帮助其养成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积极探索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质量,打造信息化背景下有料、有趣、有效的高质量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层作业设计 线上学习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后,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
之后,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的小学生作业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与细则,明确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类型方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以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要积极探索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质量,提升作业效率,为家长减负、为学生松绑、为学习提质,打造信息化背景下有料、有趣、有效的高质量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法。
一、有料:分层作业提供丰富练习资源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学生具有差异性,单一、枯燥、重复的练习也不利于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各级教育部门也要求数学练习设计更应多元化、差异化、有弹性,从作业内容、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分层设置,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
1.内容分层,促进知识掌握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将统一内容、统一题量的作业布置给学生,再进行统一批改。这样的作业方式重视知识内容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部完成同样难度、类型的作业,会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难以通过完成作业促进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心理需求的满足;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难以顺利完成作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通过抄袭来“完成”。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教师应当设置不同的作业内容。例如乘法分配率的作业设置既要考虑知识掌握的共性,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设计基础性的“凑整”计算练习,如“102×11”“32×16+68×16”等,帮助他们加深对运算律本质的理解,将机械模仿上升为解题技能,提高计算正确率。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应设计一些乘法分配律的变化形式,如乘法分配律在减法、除法中的应用,“99×32”“25×(40-8)”“84×26-84×16”等,以帮助他们形成简便运算的策略意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2.形式分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书面作业方便书写及教师批改,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目的比较单一,主要是巩固已学知识点,在拓展学生思维和知识面方面则比较局限;形式比较枯燥单调,会给学生造成疲惫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味地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反而会适得其反,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时间。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对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做出了有益补充。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类型的作业:(1)巩固性书面作业,如竖式计算练习、对比练习等;(2)趣味性拓展作业,如概念教学时,可以用益智游戏等帮助学生判断辨析,在娱乐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深化;(3)选择性研学作业,教师可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布置微课视频,学生可自主选择微课进行课前预学、课堂知识巩固、课后拓展等;(4)录音类作业,帮助学生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5)画图类作业,将数学知识点有效衔接……多样的作业呈现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3.评价多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作业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长期以来,教师是作业评价的主体,学生、家长在作业评价中的作用和地位被忽视;评价形式也基本以等第、分数形式为主。学生对这样的评价方式已经司空见惯,甚至麻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优化也是改革作业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环。
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以为科学、客观评价学生作业提供有力支撑。学生在线上学习平台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以生成多样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教学进行调整优化。数据也可以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对已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平台还可以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推送对应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查漏补缺”。
二、有趣:实践作业提高学习兴趣
随着传统数学作业枯燥、低效、应试化等弊端的日益显现,实践性作业在课改大潮中逐渐受到重视。数学实践作业作为联系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可以把学生的作业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1.感知体验,深化数学概念
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纸上谈兵”、似懂非懂,在实践应用中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如果能将数学知识的习得过程转化为体验感受的学习过程,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也更容易内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如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课前体验式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并进行描述。有了课前观察、发现的直接经验,课堂上学生再对这些现象进行概括,从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能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计量单位概念的教学更加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如教学“千克和克”这样的质量单位时,需要学生掂一掂、估一估;教学“升和毫升”时,则需要学生量一量、看一看……學生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对计量单位正确的感知。
2.调查统计,应用数学知识
新课标中提倡数学与生活的衔接,如果能将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场景相结合,学生学以致用,将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数学小调查是数学应用的有效方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如调查班级同学爱吃的食物、喜欢的歌曲、游戏等,并做出统计,绘制统计图等。学生对统计、分析数据、制作统计图的过程及注意点都更加清晰,数据分析、统计应用能力也得以加强。
调查类作业还可以延伸到校外,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分析调查结果,写一份节约用水的建议书;调查社区的垃圾分类情况,根据结果对社区居民提出合理建议等。
3.实践研究,发展数学能力
研究型作业注重数学学科知识应用,发展数学思维,可以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相关知识,从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融入科学、文化、艺术等元素,更加综合地提升学生的素养和创新能力。
如学习了《元、角、分》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研究型作业:假如你有1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呢?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商店、超市或菜场购物。经历比价、计算、找零、记录、比较的过程,学生对“元、角、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形成一定的金钱观念。在学习了比例尺后,可以布置绘制校园平面图、房屋平面图等任务,学生动手测量数据、确定比例尺、画出示意图……学生能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运用于研究型作业中,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三、有效:拓展作業提升综合素养
数学知识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有整体性的了解,对教学内容的前因后果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时,也不能只关注眼前的知识点教学,而应打通知识间的整体脉络,在课前唤醒旧知、衍生新知,课后对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1.课前拓展,打通知识脉络
教学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设计合适的课前练习题。例如,从复习整数乘法过渡到小数乘法教学,从复习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过渡到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教学,从学生已有的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过渡到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等等。
教师可以利用易加互动等线上学习平台,推送给学生相应的课前微视频,帮助学生回顾、梳理之前学习的知识点,初步感知要学习的新知识,并推送相对应的作业练习,让学生梳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这样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知更从容,能更加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课后拓展,打破知识壁垒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主动提问的机会,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例如,在学习了角的分类后,学生对“大于180°且小于360°的角”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再如,学生在学习了圆的知识之后,想更加深入地了解π的相关内容。但这些教材中都没有介绍,教师可以通过课后拓展作业的方式将相关探究任务布置给学生。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教材中小初衔接的内容相对较少,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学习心理需求。因此,对提出疑问的学生应予以表扬,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帮助其课后拓展相应知识面。
除了知识点的延伸,课后拓展类作业也可以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其他学科,设计综合类的拓展作业。如以研究一片叶子为主线,从数学的角度设计活动,怎样测量叶子的周长、一片叶子的厚度;联系科学知识研究是否可能存在一模一样的叶子;也可以设计拓印树叶画等艺术类内容。像这样,在拓展作业中整合多学科知识内容,不仅可以提升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
通过对新形势下作业设计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要以培养关键能力为出发点,从学生需求、兴趣出发,丰富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质量,力争设计有料、有趣、有效的高质量作业。
【参考文献】
[1]罗玉华.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创新作业设计[J]. 江苏教育研究,2012(5).
[2]陈剑华.关于中小学作业形式、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J]. 上海教育,2001(24).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9A2P2SZ13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