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志愿服务视角的长沙四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2021-02-18姚宇晨

现代交际 2021年23期
关键词:志愿培育志愿者

姚宇晨

(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1]志愿服务活动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部分大学生向广大青年拓展、从灌输教育向隐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长沙四所高校为例,探索以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以行促知:以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可能

(一)以行促知的理论内涵

《辞海》中指出,“行”指行为、行动,“知”表示知识、晓得的能力。在中国哲学视野里,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2]。王阳明表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4]虽然众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知”与“行”的关系,但都是“知”与“行”在实践中统一转化,即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可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而是要借助一定的实践载体,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达到强化理论认知认同、内化于心的效果。

(二)志愿服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联系

1.基本内涵

宏观上,志愿活动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二者在内容上有重合,承载着对国家、社会、个人最本质的价值要求;微观上,志愿服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共享过程平台。

2.历史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有共同的基因源流,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儒家的“仁者爱人”、墨家的“兼爱”到道家的“行善积德”及古人对“大同”社会的追求,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价值取向,均体现了优秀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3.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拥有相同的价值目标,即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各种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5]。在社会层面,二者已经成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兴力量。在个人层面,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能激发个人潜能提高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人生目标。

二、以行促知:以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证分析

此次对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四所学校进行重点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37份,有效问卷637份;其中男性占49.76%,女性占50.24%;本科生占68.13%,研究生占31.87%;理工农医类专业占48.97%,人文社科类专业占44.04%,军事艺术其他类专业占6.99%。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基本情况、大学生价值观基本情况及以志愿服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基本可以呈现当前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际情况。

(一)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如表1所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次数越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准确度越高,随样本数量接近637时,Sig(显著性)无限趋近于0.000,远远小于中位数0.05,全数大学生都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次数越多,越能准确地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表1 志愿服务次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性分析

志愿服务类型的不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表2所示,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维度,三种志愿服务类型的Sig指数均无限趋近于0.000,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更有利于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层面,三类志愿服务的作用均较为薄弱。

表2 志愿服务类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性分析

当代志愿服务的培训评估激励机制对于能否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表3所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维度,Sig无限趋近0.000,近10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培训和志愿服务激励评估,更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表3 志愿服务培训评估激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性分析

(二)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广泛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绝大多数大学生都积极主动参加过志愿服务。在调查者中,有84.9%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志愿服务,且是个人主动报名的。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认知效果明显,且准确度较高。有78.65%的受访者表示能准确地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最后,高校常规类志愿服务发展成熟,取得一定成绩。志愿服务类型集中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活动,分别占总数的62.36%、35.21%和23.78%,85.01%的受访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显著。以上数据说明,高校志愿服务蓬勃发展,为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知转化为内化践行提供了重要媒介。

(三)以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

1.志愿服务宣传培训效果不佳,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度及素质低下

就参加志愿活动的频次而言,71.35%的大学生表示每学期仅参与1—3次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频次集中且处于较低水平,且参与主体年级分布不均,志愿者队伍不稳定。其中大一、大二的学生参与人数所占总数的53.41%,大四学生仅占2.07%。在招募宣传方面,仅有24.72%的学生选择了通过新兴网络媒体获取志愿服务招募信息来源,关于未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所占总数71.58%的同学表示是没有及时了解到招募信息,网络利用率低下。在接受志愿服务技能培训方面,仍有3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志愿服务培训不专业或没有培训,且知识技术类志愿活动参与率仅占5.06%,志愿服务培训专业化程度和活动层次都较低,这也同样印证了大学生志愿者综合服务素质不足的论述。

2.志愿服务活动目标定位不准,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完善

在志愿服务价值目标定位层面,仍有20%左右的同学认为活动目标一般甚至不明确,同时35.79%未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认为有些志愿活动过于形式主义。针对志愿组织的不足,物质环境方面集中在资金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及活动形式单一等方面,分别占总数的37.64%、49.81%及46.44%。在文化环境方面,15.36%、12.92%及48.5%的大学生表示在参与志愿服务中遇到动机不纯、不诚信、不民主的现象,表明以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不完善。

3.志愿激励评估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志愿者缺乏有效反思

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呈现“重结果、轻总结”的特征。首先,59.93%的同学表示仅部分大型活动偶尔进行激励评估与反馈,激励评估尚未普及且处于低水平状态。其次,关于激励方式,其中奖状、荣誉证书、志愿工时等占比重78.84%,激励评估结果且仍有36.7%的同学持一般态度,激励措施以常规单一化,且收效甚微。最后,48.3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没有系统地进行自我评估的反思,49.06%的同学表示接下来不确定是否还会参加志愿活动,志愿服务激励评估难以内化为大学生志愿者反思精神,且以行促知结果转化动力不足。

三、完善志愿服务以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一)明确志愿服务活动定位,丰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方向明,事业兴。从本校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素质,确立切合实际的价值观培育目标。找准志愿服务定位,旗帜鲜明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学术会议、社区服务、文化教育、敬老助老等活动。开展以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配合一些传统节日或者高校独有的纪念日,树立本校特色品牌项目,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志愿活动氛围,让学生在参加志愿活动的实际体验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二)借助“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志愿服务板块拓展外延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和主阵地。高校加快推广以志愿中国网站与“志愿汇”APP所搭建的全国性“互联网+志愿服务”的服务平台,提高志愿服务工作效能。通过视频、直播课程、文件等线上与线下结合形式对志愿服务精神、知识技能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素质,进一步深化认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厦门大学开设了线上《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论》通识教育选修课,为参加百年校庆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培训。

(三)创建科学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创造以行促知的环境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志愿服务环境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观与价值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从物质环境层面来看,建设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团委和各院系具体落实的志愿组织管理体系,组织适度放权,简化管理流程,吸收和借鉴其他高校建设的有益经验。完善志愿服务基础设施,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和民间志愿组织的合作,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从精神环境层面来看,提高志愿服务组织者与管理者的人文素养,建立完善的双向沟通机制,形成志愿服务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培育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

(四)健全志愿服务激励评估机制,促使以行促知结果转化

志愿服务的评估激励机制,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果转化的“关键一公里”。首先,制定全方位分层级的激励评估标准,出台志愿服务激励评估标准规章,做到任一志愿服务主体和活动都有具体激励评估标准来参照。其次,建立全过程的激励评估周期,采用线上线下手段,不定期地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评估反馈,确保激励评估程序及结果的公开公正。最后,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档案,根据本校特色创新志愿服务激励评估形式,如厦门大学百年校庆提供给志愿者各类纪念徽章与玩偶,及时提供反馈结果,大学生志愿者对标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总结与反思,进行价值观重塑。

猜你喜欢

志愿培育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我是兽医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被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