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青少年挫折教育探究

2021-02-18梁旭敏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耐受力意志挫折

梁旭敏

【摘要】本文阐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体育是实施青少年挫折教育的重要方式,论述培育体育精神以提升青少年意志水平、增强运动实践以提高青少年挫折耐受力、用健康促进法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等挫折教育实施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挫折教育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1-0135-03

青少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较脆弱,当他们遭遇挫折时,常常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悲剧发生。这些悲剧发生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都跟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较弱有关。一般来说,挫折教育是一个从小就应该接受的教育内容,它应该是家庭、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可是实际并非如此,大家重视的多是奖赏性教育。不少家长盲目接受部分“心灵鸡汤”的教育理念,有的时候孩子明明做得不好,也要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说孩子做得不错,哪怕孩子做得不对也不允许别人批评自己的小孩。这种不重视挫折教育的社会氛围也影响了学校教育。从相关报道来看,现在许多老师生怕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挫折感,不敢批评学生,不敢指出学生的不足,就连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也不敢公开。这样的教育方式,怎能培养刚健自信的学生?而这样脆弱的学生,怎么能健康成长,以后怎么能立足于社会?

研究表明,挫折可能导致一个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进而让其身体健康受损,但个体经历适度的挫折,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当前,学校对青少年实施的挫折教育很不充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采取的干预手段大多是开设一些教育课程,如生命教育,较少教育学生如何在挫折中成长。学校对青少年挫折教育不充分,使青少年遭遇挫折时发生悲剧的风险增大。加强学校的挫折教育,创新青少年挫折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是当前的研究重点与实践难点之一。从行为心理学来看,将青少年挫折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是一种较好的思路。体育作为实施青少年挫折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其不可替代性。因此笔者试图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究将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方法。

一、体育教学新目标: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该成果为我国新时代各学段、各学科的新教学目标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后,我国各学科加紧研制本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此背景下,2017年实施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这标志着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程,习得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关键的能力,包括健康素养、技能素养、运动品格素养等,是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育情感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于素梅(2017)的“三维度、六要素”论(三维度: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六要素: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为多数学者接受的提法。

我国教育教学目标的变革过程,可以概括为“‘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目标”三个过程。从这种变革过程来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已成定论。目前,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已趋于成熟,但是相关的实践研究成果,数量稀少、质量参差不齐。邵伟德等人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非来自基层体育教师,而是源于体育课程理论研究者的构思,是在我国宏观教育政策的背景下,作为新的体育教学目标而出现的。作为新的体育教学目标,事实上其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体育课堂上。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脱节,导致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当前体育教学目标的对接出现障碍,这种障碍也成为一种困境,并成为体育课程理论研究者与基层体育教师共同的难题。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体育课堂上,如何落实新的体育教学目标,打破这种对接困境的实践探索性研究成果将会大量出现。

二、体育是实施青少年挫折教育的重要方式

挫折指的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内部、外部因素的干扰或阻碍,其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消极的情绪反应(申建朝、张智《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综述》)。一般来讲,挫折包含两个方面,即挫折源与挫折感。对青少年而言,挫折源是指导致青少年产生情绪反应的情景,挫折感是指青少年遭遇挫折源时的心理活动。

青少年挫折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教育手段与方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努力地对抗挫折的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是提高青少年在遭遇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使青少年能够坦然、乐观地直面挫折,在挫折面前进行正向积极的心理状态调整,从而从挫折中站立。

我国对青少年挫折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内容的思考;第二是实施青少年挫折教育的教师在挫折教育过程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研究;第三是青少年在接受挫折教育时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研究。

21世紀初,曾有学者发文指出,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挫折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自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国内多位学者曾主张将挫折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从人的生长发育角度讲,青少年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阶段,是其心理与生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人发育过程中的黄金期。这一阶段,需要进行挫折教育以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与国外相比,当前我国青少年挫折耐受力较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相对比较严重,他们不能正确地对待挫折、失败,甚至是批评。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开展挫折教育来改变这种现象,使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2018年9月,全国第五次教育大会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倡导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以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品格、锤炼意志”。可见,体育在锤炼青少年意志、健全青少年品格、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主流观点认为,体育是指人身心同步参与的,以满足人的健身、情感、娱乐等多元需求,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的身体活动、情感活动与竞技比赛。体育所具备的这些功能及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与青少年挫折教育目的有一定的重合。从这一角度来看,体育是青少年挫折教育的重要方式。利用体育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十年来,多位研究者对这一观点进行过论述。可以认为,体育可以完美地将挫折教育融合进来,进而提高青少年的挫折耐受力。体育是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方式,且无可替代。

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青少年挫折教育实施路径

(一)培育体育精神,提升青少年意志水平

意志是个体自觉设定目标,并根据所设立目标克服各种挫折与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对青少年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意志水平往往与遭受到挫折的性质与克服挫折的努力程度成正相关,提高青少年意志水平,有利于其克服挫折、战胜困难。体育精神一般包括拼搏精神、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永不服输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在青少年学生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精神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意志水平。具体的实施路径可以概括为:第一,教师在上课期间,结合实际向学生适时讲述著名运动员个人拼搏的小故事,用他们努力拼搏、乐观对待困难和抗击挫折的故事激励学生。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女排精神的故事,以及新时代运动员对女排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故事;短跑运动员苏炳添为了0.01秒的进步,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拼搏进取的故事。第二,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设定符合学生个体实际情况的体育目标。但要注意的一点是,目标不宜过大,亦不宜过小。过大,学生完成不了,会产生悲观情绪;过小,学生不用怎么练习就能完成,不利于培养他的进取精神。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设立的目标,采取适当的措施,通过练习以实现目标,增强个人体质,提高个人意志力。学生在“设立目标、追求目标、完成目标”的这一过程中,其心理、身体都得到了锻炼,并从中找到自信,树立坚强的意志。在这一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完成目标或产生放弃的想法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找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情况,与学生一起找到问题的结症,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和挫折,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或基本实现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意志水平。

在体育教学中,以课堂为载体,培育学生的体育精神。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将体育精神与坚忍不拔的意志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向乐观、进取的方向发展。把困难当作磨练个人意志和毅力的“试金石”,把挫折当作锻炼个人能力的对抗力量和提高意志水平的过程,用体育的对抗与竞争精神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二)增强运动实践,提高青少年挫折耐受力

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从事体育活动即运动实践,一般包含两个子目标,即运动能力、运动习惯。运动能力包括走、跑、跳、投等一般能力,也包括诸如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的专项能力。青少年通过长期定时参与体育运动而养成的不宜改变的惯常行为即运动习惯,例如,每周运动的次数、每次运动的时长等。体育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参与运动实践可以“强筋骨、增知识、调情感、强意志”。青少年的挫折耐受力是指其面对挫折时的耐受程度,这种能力随个人意志、认知的增加而增加。以运动实践为导向的挫折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挫折耐受力。例如,在体育课堂中,设置挫折源,比如各种各样的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的临堂运动测试,让学生体验“遇到运动挫折—观察动作要领—克服心理障碍并模仿练习—掌握技术要领并找到技巧—战胜运动挫折”这样一个过程。这些课前设计好的随堂测试,也就是挫折源,内容要与当堂的运动项目或者相关的运动技术要领、动作要领有关。当学生完成运动测试后,学生个体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要领或动作要领,突破一定的运动技术障碍,取得一定成績,就是学生战胜挫折的一种表现。教师同时要将这些成绩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以激励学生课后加强练习、锻炼身体,形成运动习惯。用挫折源对学生进行刺激,让学生体验“遇到挫折—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经历从害怕到接受再到改变的心理变化过程,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变化,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挫折耐受能力。又比如,在期中或期末,组织难度略大于学生运动水平的教学比赛,选拔挫折耐受力较大与较小的学生,将两类学生混合在一起进行比赛,运用身边的榜样力量,以强带弱,提升挫折耐受力较弱的学生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运动实践,设置挫折源,通过课堂临时测试、期中期末学生混合比赛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挫折耐受力,磨炼其心智,强健其筋骨,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用健康促进法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

健康促进方法,也叫健康促进,即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健康促进的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以及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对生活习惯及其方式做出健康的选择。健康促进的内容包含两个要素,即健康知识、健康行为。我们知道,青少年挫折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教育。

有目的的体育锻炼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挫折耐受力。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应对学生进行健康促进教育,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日常的体育课堂上有意识地向学生讲授健康知识,例如,在学生出现轻微运动损伤时,借机向学生讲授损伤出现后的应对方法。于学生而言,运动损伤本身就是一种挫折源。因此,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健康知识教育。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会学生冷静对待,积极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健康的应对方式,及时地处理运动损伤,科学合理地采取恢复措施,避免留下后遗症。利用不利的因素或者说消极的因素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学会积极地对待身体,确保身体健康。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健康促进教育,难点在于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常规的心理教育不难,难在如何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保持正确的心理状态,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健康促进导向的挫折教育,实质上是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使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状态,积极选择对己更有利的克服挫折的方法。这种促进导向一方面是身心健康的选择促进,另一方面是面对挫折的“利己促进”。就具体的实施而言,教师可在体育课堂上创设比赛情景,鼓励学生参加竞争性体育活动。通过人为制造挫折的方式,锻炼并强化学生的“心理选择促进”。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青少年挫折教育,目前学界尚未有较为明确的提法。笔者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青少年挫折教育实施路径应从三个角度去考虑。第一,培育青少年的体育精神以提升青少年意志水平;第二,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运动实践以提高其挫折耐受力;第三,从身体、心理两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确保青少年在遭遇挫折时能积极对抗挫折。

【参考文献】

[1]黄帆,张兴瑜,胡朝兵.挫折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5).

[2]马肇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立论基础及体系初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

[3]余文森.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J].课程·教材·教法,2019(9).

[4]申建朝,张智.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综述[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5]崔姚池,张鹏洁,陈阳,李佳坤.论新时代体育精神的作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11).

(责编李唐)

猜你喜欢

耐受力意志挫折
动物的“自由意志”
挫折使我更坚强
心理干预对孕妇早孕反应的能力和耐受力影响分析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模拟深埋条件下复合性冲击伤生命耐受力与伤情特点研究——重要脏器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
模拟深埋条件下复合性冲击伤生命耐受力与伤情特点研究——生命耐受力和血气分析
动态血气分析对评估胸外科手术患者耐受力的探讨
生活需要挫折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