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 超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在年龄>60 岁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2021-02-15王学彭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22期
关键词:腓骨远端血流

王学彭

(河南省郏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郏县 467100)

胫腓骨远端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好发于老年人群,多由患者活动能力降低、骨质疏松等因素引发,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1~2]。但由于老年人群身体机能减弱,且存在较多基础疾病,手术风险较大,因此,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外周神经阻滞为骨科手术中常用麻醉方式,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发展,B 超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逐渐应用于临床,B 超引导可在提升麻醉准确率同时减少术中应激反应[3]。本研究探讨B 超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对60 岁以上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2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76 例60 岁以上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依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6 例;年龄61~78 岁,平均年龄(69.32±3.67)岁;体质量指数21~25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15±0.63)kg/m2。观察组男21 例,女17 例;年龄62~79 岁,平均年龄(68.89±3.59)岁;体质量指数22~25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20±0.57)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经X 线等临床检查确诊为胫腓骨远端骨折;年龄>60 岁;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近期内接受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者;合并肝、肾功能严重损伤者;存在周围神经阻滞禁忌证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3 麻醉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干预,入室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安抚患者情绪。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外周神经阻滞,取侧卧位,在患者股骨大转子与髂骨上棘做一条连线,并于连线中点做一条垂线,在垂直线与骶骨孔、股骨大转子连线交叉点处进行穿刺,出现异感时回抽针管确定无回血后注入5%注射用盐酸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050325)20 ml,完成操作。

1.3.2 观察组 采用B 超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取俯卧位,将超声仪探头放置于患者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之间平行扫描,可见高回声股方肌浅面坐骨神经纤维,取“微笑征”标志部位,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穿刺至目标位置后回抽针管,无回血后固定针头,注入20 ml 罗哌卡因(5%),在B 超影像中观察麻醉药物扩散情况,完成阻滞。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苏醒时间、下床时间。(2)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统计两组运动、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时间。(3)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术前(T0)、麻醉后10 min(T1)、术后即刻(T2)]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4)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评估两组术后2 h、8 h 时疼痛程度,0~1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剧烈。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苏醒时间、下床时间对比 两组苏醒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苏醒时间、下床时间对比()

表1 两组苏醒时间、下床时间对比()

2.2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运动、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运动、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min,)

表2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min,)

2.3 两组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对比 两组T0 时MAP、HR 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T1、T2 时MAP、HR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对比()

表3 两组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对比()

2.4 两组术后2 h、8 h 时VAS 评分对比 观察组术后2 h、8 h 时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2 h、8 h 时VAS 评分对比(分,)

表4 两组术后2 h、8 h 时VAS 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发病人数逐年上升,且多数患者伴有骨质缺损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质量[4]。现阶段,手术为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外周神经阻滞为术中常用麻醉方案,该方案主要通过观察患者体表标志及触摸辨认以确定穿刺点,实施麻醉,但由于老年患者存在一定个体差异性,体表标志也各不相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穿刺难度,降低了麻醉成功率,严重者可引发术中、术后并发症,导致预后不佳[5]。因此,积极改进穿刺技术,提升麻醉效果,为麻醉师首要任务。

B 超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为一种临床新型麻醉技术,可通过B 超引导,将人体组织器官信息予以放大并形成图像,使得麻醉师更清晰地观察患者组织、神经,实现可视化操作,进而保证穿刺部位选择准确性,减少重复穿刺,进一步提升麻醉效果[6~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运动、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下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运动、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提示B 超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可提升麻醉效果,缩短患者下床时间。分析原因在于,B 超引导下阻滞方式可使麻醉师操作时进针角度、力度、深度等更为准确,从而有效降低了穿刺失败率,提升了麻醉效果,有利于患者预后康复。本研究结果还发现,观察组T1、T2 时MAP、HR及术后2 h、8 h 时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B 超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可稳定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减轻术后疼痛。这主要原因在于,B 超引导使得药物注射更为精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有效稳定了血流动力学,使得麻醉效果最大化,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8]。

综上可知,B 超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可有效提升年龄>60 岁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术中麻醉效果,保持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腓骨远端血流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崴脚千万莫忽视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壮骨汤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