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文献计量研究
2021-02-14周锦程陈小红
周锦程,陈小红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3.黔南州复杂系统与智能优化重点实验室,贵州 都匀 558000)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作为黔南地区展示地方特色、教育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以及科研水平的重要平台,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学术双月期刊[1]。《学报》自1981年创刊起,至2020年第6期止,已出版学术论文共计218期。《学报》以挖掘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民族教育、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为特色定位,以挖掘和展示黔南和贵州世居民族田野调查研究成果为原创特色为定位,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第一批学术期刊[2]。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展现以及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在促进知识传播与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期刊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学术影响力的高低来体现。学术影响力是指学术界对期刊的品牌及其刊载论文学术价值的认可程度,是由期刊刊载论文水平和论文数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4]。《学报》作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报,是民族地区展现学术成果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对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的发展极为重要。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和数学统计的方法,以《学报》2011年~2020年所刊论文为样本,对《学报》载文的被引频次、单篇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数量、《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以及影响因子等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整体评估《学报》的认可度。分析近10年来《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学报》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知网信息资源总库(以下简称CNKI)为检索工具,以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为时间段“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为“文献来源”进行精确检索。共获取样本1694篇,对1694篇文献进行详细的数据处理,排除新闻、通知、致读者、本期导读、美术作品及栏目主持人语等非学术文章篇目以及2019年6月增刊,最后得出10年间《学报》的总载文量为1560篇(数据检索时间为2021年10月27日,文中文献被引量、下载量截止日期均为2021年10月27日);利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年报》)得出《学报》的影响因子等反映其学术影响力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二、刊发论文分析
(一)论文年度分布统计
期刊刊发论文数量是衡量期刊吸收和传递信息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因子、引用半衰期等都是以期刊所刊发的论文数量为基本测度数据,故期刊所刊发的论文数量是期刊评价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指标[5]。以CNKI数据库中《学报》的1560篇文献作为数据依据,得出刊发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11—2020年《学报》刊发论文数量年度分布图(单位:篇)
图1中,深色部分为加上增刊所得的《学报》刊发论文数量,属于非正常发行,浅色部分去掉增刊所得到的论文数量。从图1可看出,2011年发文量最少,仅有133篇,2012年发文数量最多,高达179篇;2012—202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可见《学报》在经历一段成长期之后,注重刊发论文质量,控制了发文的数量。
(二)基金论文
论文数量和基金项目级别是衡量学术期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期刊刊载的基金论文数量和基金项目级别与期刊学术影响力成正比,基金论文数量与基金项目级别越高,其学术影响力就越大[6]。经梳理统计,2011—2020年《学报》共有784(含2019年增刊)篇基金论文,且基金论文的篇数以及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2020年所占比例最高,占比达到67.95%(图2)。其中,国家级基金论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共计162篇,占比76%,省级基金论文共计50篇,占比24%(图3),可见《学报》2011—2020年刊载了许多重要学术成果论文。
图2 2011—2020年《学报》载文基金论文数量年度分布图
图3 2011—2020年主要基金项目分布情况
(三)刊发论文主题分析
关键词作为期刊论文的核心凝练,利用CiteSpace对2011—2020年《学报》所刊论文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能够充分反映《学报》2011—2020年所刊论文主题以及焦点。在CiteSpace界面中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在Node Types中选择“Keyword”,在Control Panel界面中将Threshold设置为4,得出《学报》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由图4和表1可知,《学报》载文中民族地区、对策、教学改革、发展、传承等高频词关键词与期刊定位吻合,可见学报从2011—2020年在选题上紧扣《学报》定位进行选题。
图4 2011—2020年《学报》高频关键词聚类图
表1 2011—2020 年《学报》载文的部分高频关键词
三、被引量分析
(一)载文量被引分析
期刊载文被引量直接决定着一本专业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载文的被引量是指在统计当年被本期刊和其他期刊引用的总次数,是衡量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分析2011—2020年《学报》载文的被引量,能够反映出《学报》从2011—2020年以来的学术影响力[7]。据统计,从2011—2020年《学报》在CNKI数据库中所载论文总被引2684次,其年度分布如图5所示。据统计结果表明,《学报》从2011—2014年《学报》载文被引量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共计1463次。2011—2020年中,载文被引量最高的是2014年,共被引409次。2015—2020年被引量呈下降趋势,2020年仅被引76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时间周期问题,近几年发表的论文由于时间较短,造成被引量低;二是论文质量不高或者论文的选题无法吸引相关学者的关注,造成被引量低。总体来说,载文量被引情况与同类型核心期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图5 2011—2020年《学报》载文被引量年度分布图(单位:篇)
(二)单篇被引量分析
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能够帮助读者从微观的角度了解学术期刊的作者水平和代表价值,是衡量论文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指标,同时也能够充分反映学者们的学术关注点。单篇论文被引频次越高,说明其学术价值越高、影响力越大,高被引作者及其论文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发现:2011—2020年《学报》单篇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的论文一共有22篇,累计被引频次332次;单篇被引20次以上的论文仅有2篇,累计被引48次,可见单篇高被引频次距离核心期刊单篇高被引频次具有较大的差距。《学报》所刊论文被引频次最高的是毛海立等人在2011年第三期所发表的《重金属铅超富集植物的研究进展》,其被引频次为25次,下载次数为1024次。该文利用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是一种可靠经济安全的技术,对我国在铅超富集植物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8]。其次是邱德峰在2013年第一期所发表的《边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其被引频次为23次,下载次数为338次。该文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出发,对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9]。据CNKI统计,毛海立和戴庆夏等人均有两篇论文为《学报》的高被引论文,毛海立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其发文量为113篇,总下载量为22950次。戴庆厦为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其以中央民族大学为单位发表论文就高达208篇,总下载量为105119,其单独发表的论文《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被引次数为138次。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2011—2020年《学报》部分被引论文
(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情况
目前,“人大复印资料”系列作为国内公认的四大索引之一,注重优质论文的转载,对学科研究动态的把握较为准确,是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二次文献之一,在学术界享有盛誉[10]。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库搜索发现,2011—2020年间,《学报》共有12篇论文被转载,其中语文学科类有4篇,民族文化研究类有3篇。除2017年和2020年未有论文被转载,其余年份仅有一篇或两篇转载,可见《学报》所刊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篇数偏低。在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12篇论文中,盛怡在2013年发表的论文《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分析》被引18次,其次是曾晓文和白红兵两人在2013年发表的论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塑造对学生性别意识的影响》被引10次。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2011—2020年《学报》载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情况统计表
续表3
四、引证指标统计分析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出版的《年报》能够以科学准确、客观公正的视角反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影响力。因此,本文以2012—2020年《年报》为依据,对《学报》2011—2020年的影响因子指标体系、被引频次以及各类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力求更加精准分析《学报》的影响力。
(一)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反映了期刊的论文平均被引率,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其学术影响力越高[11]。目前,被公认为能够最近似于反映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指标。期刊影响因子指标体系由复合类指标、期刊综合类指标、人文社科影响因子指标三个部分共同组成。复合统计源基于期刊统计源、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会议论文统计源所构成;综合类指标基于综合统计源所构成,期刊综合类指标含:期刊综合总被引、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综合即年指标;人文社科影响因子指标基于人文社科统计源期刊的指标所构成,以下简称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包含人文社科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影响因子能够反映期刊在近期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即年指标是基于统计源引用次数与可被引文献量之比计算得出,能够反映《学报》在学术界引起反响的速度,其数值越大,说明当年《学报》载文引用次数越高,学术影响力越大;其数值越小,说明当年《学报》载文引用次数越低,其学术影响力就越低。如表4(1)2012年与2013年复合统计源引用次数为0,故无即年指标所示,从表4可知,2011—2020年复合总被引与期刊综合总被引次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复合类、期刊综合类、人文社科类影响因子逐渐增大,其中复合类影响因子从2011年的0.12增加至2020年的0.27,期刊综合类影响因子从2011年的0.062增加至2020年的0.15,说明《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正在逐渐提升。
表4 2011—2020年《学报》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统计表
(二)各类计量指标
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引用期刊数、被引期刊数、他引总引比、互引指数、Wed即年下载率、总下载量能够反映期刊在被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力。其中引用半衰期能够反映出《学报》载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中较新的一半的是在最近多少年时间段刊载的,引用半衰期长说明《学报》载文对长时间发表的论文引用较多,对短时间内发表的论文引用较少。被引半衰期能够体现《学报》的老化速度快慢,是衡量《学报》影响力久远程度的指标。Wed即年下载率和总下载量反映《学报》载文被阅读的频率以及期刊在读者群中的扩散与应用情况,可被视作为学术期刊价值的前期反映。从表5可看出,从2011—2020年这一阶段,2011年的引用半衰期值最小,说明该年所引用之前的参考文献时效性最强。Wed即年下载率从2011年的18逐步递增到2020年的102,总下载量从2011年的4.8万次逐步递增到2020年的7.44万次,可见《学报》学术影响力正在逐渐提高。
表5 2011—2020年各类计量指标统计表
五、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运用文献计量学和数学统计等方法,对2011—2020年《学报》所刊发的论文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相关数据表明《学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学报》目前状况,结合其他期刊办刊经验,提出如何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一)多途径挖掘优质论文
论文的学术质量决定着期刊的学术质量,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数量越多,其学术影响力就越大[12]。可见优质论著是持续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键,《学报》作为学校科研成果展示的主要窗口[13]。利用CiteSpace对2011—2020年《学报》发文作者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在CiteSpace界面中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在Node Types中选择“Institution”,在Control Panel界面中将Threshold设置为5。经统计,得出《学报》主要发文机构,其分别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占比50%;中国社会科学院、贵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机构均占比2%;遵义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西南大学、都匀二中、中南民族大学等机构占比为1%。结合图6可知:《学报》刊登稿件一般以校内稿件为主,发文机构相对单一。从其他期刊办刊经验来看,校内稿件偏高,封闭较严,会限制学报发展,影响学报的学术影响力[14]。因此,《学报》应不断充实审稿专家和作者库,广开稿源,吸引广大院校、科研机构研究所的作者投稿。同时,《学报》可根据所刊载论文被引情况,向高被引作者和高产量者戴庆夏和毛海立等人以及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的作者进行约稿。另外,学校拥有众多博士、教授并且承担着大量国家级、省级项目,其研究方向必然具有一点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学报》可对其进行约稿,主动获取优质稿源,由“被动等稿”到“主动约稿”,建立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做好专家资源储备,让其成为期刊好稿源的提供者、保证者,从源头上保证稿件质量,提高高被引论文比例、降低零被引论文比例,从而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
图6 2011—2020年《学报》发文作者机构聚类图
为了解2021年《学报》载文趋势,以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27日为时间段,《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为文献来源进行搜索,共获取样本80篇文章,共计4期,剔除致读者等非学术性文章后,最后得出样本量为75篇论文,利用CiteSpace对75篇论文进行作者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在CiteSpace界面中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在Node Types中选择“Institution”,在Control Panel界面中将Threshold设置为1。如图7所示:发现2021年《学报》所刊发论文不再是以校内为主,发文作者机构涉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和贵州大学等知名研究机构及高校,可见《学报》稿件来源丰富,发文作者机构逐渐多元化。
图7 2021年《学报》发文作者机构聚类图
(二)依托地方特色优势,创办特色栏目
期刊栏目是期刊具有一定特色或概括性的版块,是期刊的闪光点[15]。因此,《学报》应重点创设具有特色的栏目,提升其影响力。人文社科类期刊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要注重服务于国家大政方针。《学报》生于少数民族地区,长于少数民族地区,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世居民族聚居于此,对少数民族研究自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报》应当依托地理优势,融合地域文化,把握自身资源优势,紧扣办刊宗旨,坚持办好“民族文化”栏目。另外,《学报》应借助学校长期培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基础,依托学校近百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科研基础,接收部分质量较高的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相关稿件。此外,《学报》编辑应该主动接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主动约稿,建立稳定高质量的作者群体和科研学术团队,将其扩展为全方位的少数民族研究,使其成为展示具有黔南地区特色和民族研究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的重要学术平台。以此提高《学报》在少数民族研究中的学术影响力。
(三)借力“互联网+”,与新媒体融合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阅读的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呈现出“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的模式,即学术期刊融媒体[16]。学术期刊融媒体发展历程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期刊网络化,即期刊出版方与CNKI、维普网和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合作,将期刊电子版上传至数据库平台,使得期刊载文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检索;第二个阶段是:刊网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大众化,数字化、碎片化的阅读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同时搭建了一个能够让“读者—编者—作者”无障碍实时交流的平台。“刊网融合”即期刊载文能够“即时出版,即时发表”,互联网出版代替纸质期刊成为出版的主要载体;第三个阶段:新媒体融合,即域出版和微信公众号等具有高度黏性的用户群体,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便捷的阅读[17]。目前,《学报》处于第一个阶段,其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例如,《学报》刊发的有些论文质量颇高,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但是引用次数很低。例如朱寿兴在2012年发表的《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意义》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但是其引用次数仅有1次,下载次数只有129次。彭乃霞、雷宇在2019年所发表的《初中学生数据分析观念调查分析》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但其引用次数仅有3次,下载次数只有135次。另外,《学报》目前没有具有高度黏性的用户群体和一个供读者、编者、作者交流的平台以及缺乏从事媒体融合的专业人员,存在一定的推广技术和推广观念问题。
总之,为进一步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学报》一是应该实行全网络化办公,自主建立或借助成熟的网络采编系统,将论文从收稿到发行的过程全网络化;二是通过大数据对潜在用户进行挖掘,定期推送高质量论文,以此来增加《学报》论文的曝光度,吸引读者,增加引用频次;三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提供良好的服务,主动适应网络化、平台化和社交化。
六、结语
通过长期以来的努力,《学报》的学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然与核心期刊有一定的差距。摆脱现实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广开稿源和主动约稿,建立稳定的核心作者群,拥有高质量的稿源;拥有高水平的编审人员,注重选题和编校工作;拥有先进的办刊理念和独具一格的特色;紧跟时代发展,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以此提升《学报》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