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管教方式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与应对
2021-02-14赵小云罗传艳
赵小云 罗传艳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乡村经济发展日渐衰落,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化等方面因成长环境的破坏而导致了诸多负面影响,亦给他们未来的生涯发展埋下了隐患。近年来诸多针对该群体的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比较,他们当中普遍存在着压力性生活事件多[1],心理健康水平低[2],幸福感低[3]、社会焦虑水平高[4]以及安全感低[5]等。因此,帮助留守儿童克服成长环境制约,助其做好“生涯准备”以获得圆满生涯,是政府及相关专业领域亟需思考的问题。在探讨如何帮扶留守儿童这一议题上,父母管教方式和心理复原力是必须要重视的两个变量。我们知道,孩子从一出生就在父母的照顾下生活、成长、学习,长期受到父母的价值观、生活习惯、管教方式、情绪和待人处事等因素的影响,其对孩子的人格塑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其中,父母管教方式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系统化教育手段的结合,是具有延续性的、稳定性的教育行为[6],它贯穿于父母为子女提供的各种教育之中,采取不同的管教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7]。已有研究证明,父母管教方式与学生共情能力、焦虑情绪、人格、亲社会行为、价值观、主观幸福感等都密切相关。
然而,父母管教方式的改善仅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外部因素,更为关键的力量还是需要依靠留守儿童自身的力量,譬如心理复原力。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复原力作为心理健康和幸福的着力点备受学界关注。所谓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改变自身以适应多变环境和压力情境的能力[8]。拥有较高心理复原力的个体可以在处于逆境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从容应对其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应激状态,避免心理健康损害,从而获得良好的适应[9]。然而,国内学者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复原力的研究中多显示,他们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的[10]。考虑到留守初中生还处于青少年期,处于各类心理素质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并且在其心理复原力发展的各类影响因素中,父母管教方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譬如,雷璇等人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复原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11],消极型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复原力发展有着不良影响。何山、杜丙立的研究同样证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复原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12]。鉴于目前学术界专门探讨留守初中生的父母管教方式以及对其心理复原力的影响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本研究拟在了解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父母管教方式、心理复原力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父母管教方式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以期为促进留守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法,在河南周口、山东菏泽两市三所乡村初中学校发放问卷开展调查,委托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担任主试,利用班会或自习时间进行集中施测。问卷作答前,主试向学生说明调查问卷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并强调问卷的匿名性、保密性以及所得数据仅用于科学研究所用。学生填完问卷后当场收回,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660份。本研究依据学术界的主流认识,将留守初中生的界定标准设为:曾经有父母外出务工(双方或一方)离开居住地半年以上,而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经历的农村户籍学生。以此标准确定了318名留守初中生,342名非留守初中生。调查对象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
(二)研究工具
1.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该量表由陈薇先编制[13],共16个条目,包含2个分量表:关怀反应和要求规范。关怀反应是指父母在管教孩子时,是否出现关怀其行为的反应,以及关怀反应的情况如何;要求规范是指父母在管教孩子时,是否有经常要求其行为举止规范,以及要求规范的行为如何。量表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方式,从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依据全部被试在关怀反应和要求规范这两个维度上所得分数的平均值为分界点,将两个维度分为高低两个层面,将被试知觉到的父母管教方式组合成“开明权威型”即“高关怀反应-高要求规范”“宽松放任型”即“高关怀反应-低要求规范”“专制权威型”即”低关怀反应-高要求规范高”以及“忽视冷漠型”“低关怀反应-低要求规范”共四种。本研究中“关怀回应”和“要求规范”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0.85,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2.青少年心理复原力量表。该量表詹雨臻等人编制[14],共计28个条目,包括4个分量表:“问题解决与认知成熟”“希望与乐观”“同理心与人际互动”和“情绪调节”。量表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受试者在该复原力的向度或整体表现上越好。本研究中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0.88之间,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
(三)数据处理
对收回的数据使用SPSS26.0进行分析。采用描述统计、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技术分析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父母管教方式和心理复原力上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探究留守初中生的父母管教方式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
(一)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父母管教方式的现状
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被试中感知父母管教方式的分布情况如下:“开明权威型”287人(43.5%),“宽松放任型”51人(7.7%),“忽视冷漠型”196人(29.7%),“专制权威型”126(19.1%)。其中留守初中生群体中感知父母管教方式分别占比是36.2%、7.5%、31.8%和24.5%;非留守初中生群体中感知父母管教方式分别占比是50.3%、7.9%、27.8%和14.0%。具体到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群体上(见表2)。经皮尔逊卡方检验显示,初中生的父母管教方式在孩子留守与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具体表现为:留守初中生群体中感知父母管教方式为开明权威型的比例要明显低于非留守初中生,而感知父母管教方式为忽视冷漠型和专制权威型的比例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总体来看,留守初中生群体中感知父母管教方式以消极型为主。
(二)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复原力得分的比较
以是否为留守初中生为分组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心理复原力总量表得分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比较。由表3可知,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复原力水平上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初中生的复原力总量表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在“问题解决与认知成熟”“同理心与人际互动”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非留守中学生。
表3 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复原力得分的差异比较
(三)不同性别留守初中生心理复原力得分的比较
以留守初中生性别为分组变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复原力量表总分及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4。不同性别在“同理心与人际互动”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在总量表和其它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表4 不同性别留守初中生心理复原力得分的比较
(四)不同年级留守初中生心理复原力得分的比较
以初中生年级为分组变量,采用方差分析对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复原力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比较。由表5可知,心理复原力总量表及各维度得分在不同年级之间的分布上均呈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八年级在总量表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七年级和九年级,而七年级与九年级之间在总量表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
表5 不同年留守初中生心理复原力得分的比较
(五)不同父母管教方式下留守初中生心理复原力得分的比较
以父母管教方式的类型为分组变量,采用方差分析对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复原力及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比较。由表6可知,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复原力及其各维度在父母管教方式上的差异极其显著,留守初中生在开明权威型父母管教方式下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最高,而在忽视冷漠型的管教方式下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最低。上述结果表明,父母管教方式对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复原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表6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下留守初中生心理复原力的差异比较
(六)留守初中生父母管教方式与心理复原力的相关分析
由表7可知,留守初中生父母管教方式各维度与心理复原力及其各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留守初中生感知到的父母关怀回应和要求规范越高,其心理复原力及其各维度水平就越高。
表7 留守初中生父母管教方式与心理复原力的相关分析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留守初中生相较于非留守初中生知觉到的父母管教方式以消极型居多;第二,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复原力显著差于非留守初中生;第三,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八年级的同学比七年级和九年级高,女生的同理心和人际互动能力比男生好;第四,开明权威型管教方式下的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最高,忽视冷漠型管教方式下的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最低;第五,留守初中生感知到的父母关怀回应越高,要求规范越高,其心理复原力水平就越高。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就父母如何提高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提出如下建议。
(一)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养育观念
由于空间阻隔造成的亲子关系分离,亲子沟通不足,造成留守初中生感知到的父母关爱和温暖更少,更多以消极感受为主,而初中生正处于“第二发展高峰期”,这一阶段父母教育和关爱的缺失,使得留守初中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应改变不合适的养育观念,不能因为没有陪伴在子女身边就降低要求或者忽视,研究显示“高回应高要求—开明权威型”的管教方式能有效促进亲子间的有效沟通,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子女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也能更加理解父母,从而提升其心理复原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二)父母要承担一定的教育责任
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和亲子教育的缺失,很多留守初中生父母认为只提供经济支持就已足够,较少主动去承担教育责任,导致留守初中生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其心理发展可能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运用恰当的管教方式,家庭教育功能也不可缺失,做到“离家不离教”,父母应多与子女监护人和学校班主任进行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达成教育共识。根据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父母在子女的不同年级上的教育侧重应有不同,初一的学生处于小升初的过渡期,由于学业特点和学校环境的改变,容易出现学习焦虑、同伴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父母在此阶段不应在学习上对子女提出过高的教育期望和要求,应多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子女顺利进行各方面的适应。而初三的学生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容易信心不足、浮躁、叛逆、对父母的说教更反感等,这个阶段父母应理解子女的心理压力,多与子女真诚的交流,平等耐心的与子女进行沟通,对子女有足够的认识上再提出适当的要求,帮助子女进行各方面的状态调整。
(三)父母要对子女进行正确引导
研究发现,由于亲子沟通的缺乏,获得的情感支持较少,留守初中生在遇到逆境和问题时,不能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或技能去解决问题,他们更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不敢或者没有自信去解决问题。与非留守初中生相比,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劣势,尤其是男生换位思考能力不足,人际交往问题更容易让他们发展成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作为父母,不仅要重视子女教育,也应积极引导子女的人格发展和自主性,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父母通过向子女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工作态度,培养子女独立自主、乐观自信和勇于进取等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也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通过创设平等尊重的环境进行“谈心交流”,鼓励子女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我,支持子女勇于尝试、分享,通过父母与子女交换彼此的想法来促进亲子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使其技能和方法迁移到与他人的交往沟通上,提升心理复原力各维度的能力。
(四)父母尽量多增加陪伴子女的时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育如果只有“言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足够的“身教”。父母可以通过增加陪伴子女的时间,提升亲子沟通的质量,从而达到亲子感情的升温,亲子关系的和谐,增强家庭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子女的健康发展。如果不能时常陪伴在他们身边,依托现代媒介通过视频、电话、书信等形式常交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日常的关怀回应,也可以利用假期,把子女接到工作地进行团聚,子女通过与父母的交流相处,对父母工作情况的了解,通过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培养其自立自强的品质。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家乡就近寻找工作或者父母其中一人留在家里,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其影响也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成长只有一次,呼吁家长尽量多陪伴自己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