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外因

2021-02-14朱朝霞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举人长衫外因

朱朝霞

《孔乙己》最早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来被收入《呐喊》。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在文章的结尾,鲁迅先生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为孔乙己的悲剧人生划上了句号。孔乙己走上悲剧道路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内因,又有外因。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其走上悲剧道路的外因。

一、“长衫客”与“短衣帮”的冲突

在当时的社会上,衣着是可以显示一个人的高低贵贱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阶级矛盾也日趋激烈。 “长衫客”穿长衫,“短衣帮”则穿短衣。“长衫客”能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酒; “短衣帮”只能靠着柜外站着,花十几文钱,喝点热的休息一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话是对孔乙己形象的精辟概括。在旧社会,“长衫客”一般是那些能在咸亨酒店的“包间”里占有一席之地的风流人物,他们要么是家底阔绰的官商之流,要么是有地位的读书人,是能够在阶级社会中获得优待的一类人。而“孔乙己”却是一个穿着“长衫”,执着于自己“读书人”身份的“短衣帮”。他读过书,学过知识,写得一手好字,却苦于没有进学,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不能成为真正的“长衫客”。可即使是这样,他仍旧不愿意脱掉一身“长衫”,宁愿和其他“短衣帮”一样站着喝酒,也不甘沦落成上流社会的弃儿。正因为他如此执着,所以他的处境才如此尴尬。在“长衫客”的眼里,孔乙己无权无势,只能靠着一身“长衫”维持自己读书人的体面,想要坐下喝酒可谓是痴心妄想; 在“短衣帮”的眼里,孔乙己好吃懒做又自命清高,可谓是一无是处。可见,孔乙己对自身的处境没有清晰的认知,挤不进上流社会,也无法融入底层,深陷“长衫客”与“短衣帮”的冲突之中,他的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

二、封建科举制度的荼毒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无论是给社会还是给处于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考取功名”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孔乙己在第二次挨打之后,再次出场时,“脸上黑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这一次,他褪去了长衫,落魄至极,这暗示他不伦不类的身份消失了,也暗示着他悲剧的一生即将结束。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口中的“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打折了腿了”。将他逼入绝境的竟然是和他一样的读书人,不同的是丁举人是学有所成、取得了功名的读书人,而他则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淘汰的读书人。“举 人”二字,不仅是他们二人之间的矛盾,更是横亘在当时社会上读书人与读书人之间的一把利剑。

丁举人私设公堂,让孔乙己写了服辩,事后对他动刑,打断了他的腿。在堂前,他以主人的身份审判这个偷盗者,实际上是在以一个功成名就的读书人的身份来审判一个失败者。他以一个在封建科举制度中突围出来的胜利者的姿态,将孔乙己这个深受当时社会荼毒的可怜人的自尊彻底踩在脚下,将他推入了悲剧的深渊。可以说,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荼毒,是孔乙己走上悲剧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丁举人只是其中的一个推手。

三、社会底层人民的无知无情

在这篇文章中,“笑声”贯穿了全文。而这些“笑 声”却为整篇小说染上了一层阴郁沉重的底色。“长衫客”与“短衣帮”之间的冲突,科举制度下读书人之间的矛盾,都属于不同阶级的人之间的矛盾。可是,真正将孔乙己推向地狱的,却是那些“笑声”,是那些发出“笑声”的身着“短衣”的劳苦群众。他们在看到孔乙己被科举制度折磨、被阶级观念压迫时,并没有感同身受,而是冷眼旁观,甚至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在孔乙己身心受创的情况下,他们仍旧以取笑他为乐,似乎要从他的悲惨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丝慰藉。至于被取笑的当事人的感受,他们无暇体会。明明大家都是这个封建社会中的底层人物,同样饱受欺凌,却从不互帮互助,谁也不曾对受害者流露过一丝怜悯,好似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当身边人遇到了困难时,他们冷眼旁观,甚至以此为乐。与孔乙己同处于一个阶层的民众麻木不仁、无知无情,让孔乙己腹背受敌,寻不到一丝希望。最终,他结束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

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孔乙己走上悲剧道路的外因。这个悲剧,并非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当时社会以及生活在社会中的千千万万民众的悲剧。一个孔乙己死了,千千万万个孔乙己还在苦苦地挣扎着……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陈家中学)

猜你喜欢

举人长衫外因
轻薄长衫
周年庆之窘迫的老师们
一笔做了二十年的买卖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
清末科举:实践背离严密制度的困局
年羹尧:残忍将军爱家教
蓝布长衫(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