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文旅融合创新创业项目”联动机制下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研究

2021-02-14肖悦刘金广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旅游专业创新教育课程建设

肖悦 刘金广

摘  要:“互联网+文旅融合”的旅游新业态的产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旅游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发展机遇。如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课程定位不清,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教学方法老套、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问题。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构建由理论和实践两个板块组成的“互联网+文旅融合创新创业项目”联动机制下的旅游创业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手段。以期为高校旅游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提供可操作性建议,为学生能够成功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文化+”的理念设计实施旅游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强有力保障,促进高校旅游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旅游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116-03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政府的重视和扶持,高校创业教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互联网+文旅融合”的旅游新业态应运而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旅游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发展机遇。随着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赋予了旅游产业新的内涵和灵魂,衍生出“互联网+文旅融合”的旅游新业态和旅游新经济。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文旅融合创新创业”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文章结合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制定“互联网+文旅融合创新创业项目”高校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保障手段,有效地丰富了旅游创新创业项目理论研究。

一、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清,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

很多高校虽然意识到了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性,响应国家号召开设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但是很多高校只是简单地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大学生的选修课、公选课或者“第二课程实践课”[1]。由于选修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专业水平和专业方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任课老师在上创新创业课程的时候就很难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层次针对性地制定课程目标,使得整个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创业课程内容严重理论化、同质化和碎片化时,学生无法抓住创新创业的本质和核心,更无法将创新创业变成自己踏入社会后一个重要的工作技能[2]。

(二)教学方法老套,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授课的教学方式。如今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还保留着传统老套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专业教学相脱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虽然近年来也有部分高校鼓励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但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占主导。传统教学方法下,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只注重创业知识单方面灌输,学生在课堂上消极应对,缺乏对创业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此外,教师没有把国际前沿的创新创业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无法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創业灵感,使创新创业课程变成了只为应付国家创新创业要求的形式教学。

(三)教学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是指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的师资、软硬件条件以及资金资源的重要保障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来自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有力支持。如果缺乏与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来自社会强有力的行业支持,创新创业只会逐渐沦为高校的“面子工程”和“教育鸡肋”。如今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与社会各方的有效行业互动[4]。在大学生创业机制中,高校没有将自己与企业、政府的力量融为一体,三者缺乏渗透和影响,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5]。社会力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参与的不足,使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行业的需求,也使得高校的一部分创新创业大赛的优秀成果由于缺乏足够的启动资金和行业资源支持,最终难以付诸实施,付之一炬。

二、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构建以“互联网+文旅融合创新创业项目”联动机制下的旅游创业课程体系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传统单一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常态下的创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要将传统的、碎片化的教育目标、理论化的课程内容、缺乏行业背景的实践课程平台转化为系统全面的教学定位、智能化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以“互联网+文旅融合创新创业项目”联动机制下的旅游创业课程体系。

体系分为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两部分。理论体系为实践体系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实践体系是理论体系的实践应用,两者互相支持,缺一不可。

1. 理论体系

重在以“互联网+”“文旅融合”为切入点和参照点,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几个方面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新体系。课程体系围绕“互联网+”“文旅融合”两个部分,围绕创业理念、理论、环境三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创业精神、创业理论和创业环境三个模块。在创业理念模块中开设学生创业创新思维启蒙课程,让学生对当代创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创业理论模块中可以开设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文化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以及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化课程。在创业实践模块中可以开设以文化为内涵、旅游为手段、互联网为工具的“互联网+文化”的旅游创业市场为主的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创业市场的基本情况和行业创业环境,帮助学生认识潜在创业危机,掌握“互联网+文化”的旅游创业市场的商业开发模式、文化信息旅游产品设计策略及技巧等。

2. 实践体系

在创业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加入项目实践环节,以“互联网+文旅融合创新创业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对创业课程的项目实践应用能力。学生通过课堂模拟、学科竞赛和校企合作来实现创业的实践教育。

在课堂模拟项目中,主要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开发和完成模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教师可以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帮助和指导学生完成从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转换到创业实践项目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开发、大数据旅游文化创业公司创建与运营、旅游信息化产品的设计与管理等。在学科竞赛板块中,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学术论坛+课题研究”的学术交流模式,促进本校不同专业学生、不同高校之间的创业项目的学术交流。通过项目交流,不仅可以在不同高校和学生之间实现经验共享、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热情。

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将课堂模拟以及学术交流的成果付诸市场实践。高校可与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以及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等知名旅游企业合作,让学生可以在校外进行“互联网+文旅融合創新创业”的企业项目实践,利用互联网创新思维,进行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分析,自主设计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创业项目,并在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项目实施和管理,最后接受企业专家对项目的整体评估。成功的项目可以进行社会推广,促进经济发展,失败的项目则在教师的帮助下重新进行调研分析。通过项目实践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旅游创新创业互联网思维水平、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

(二)采用“五位一体”的创业课程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五位一体”教学手段,具体包括以多媒体信息手段为基础的慕课法,以循序渐进问题和任务组成的启发法,以真实创业公司为基础的案例法、以现实场景模拟的路演法、以变化案例前置条件进行讨论的变式教学法。五种教学方法互为一体,循序渐进、循环使用。

1. 慕课法

慕课法是以网络化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用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预习、巩固和拓展。在知识预习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上课前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对第二天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提前网络化学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大致掌握。在知识巩固和拓展阶段,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化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尽可能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进行知识发散和实践转化。

2. 启发法

在慕课法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灵活使用启发法帮助学生回忆和理解新的知识。启发法可以由循序渐进问题组成问题启发法、由不同案例组成案例启发法、由不同学习任务组成任务启发法等,主要通过提问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启蒙和理解。启发法的各个板块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有助于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我能动性,解决和完成各种创新创业难题和任务,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案例法

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属于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所有理论知识都是为了下一步实现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因此,通过案例来学习是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将现实中各种真实创业企业的正反两种案例进行对比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理论知识具体应用的真实场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 变式法

变式法是在案例发的基础上对案例发展的前置条件进行合理改变,帮助学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合理应用所学的知识,并进行灵活地处理。前置条件包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旅游文化市场的发展情况、顾客的收入水平及需求、国际交流与竞争等。在不同的顾客需求、市场环境、国际背景下,如何利用所学创新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应对,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重要创业技能。通过变式法,学生可以学会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来灵活处理和应对在创业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事件和危机。

5. 路演法

路演法是指学生模拟现实项目场景的仿真模拟教学法。在创新创业项目中,会出现如项目招标、宣传、展示、融资、招商等各种场景。为了帮助学生日后在每个项目场景中都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展示和宣传自己的产品,教师可以在教室模拟出每个项目发生的真实场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操能力和应对能力,保证他们踏入社会后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付诸实践。

三、结语

如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课程定位不清,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教学方法老套,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在课程系统方面,构建了由理论和实践两个板块组成的“互联网+文旅融合创新创业项目”联动机制下的旅游创业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创业课程教学手段,为学生在旅游新技术革命和旅游新形态蓄势待发的今天,成功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文化+”的理念设计实施旅游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促进高校旅游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学松.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20(05):56-61.

[2] 张晨阳,梅汉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对策及保障措施[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S1):114-117.

[3] 朱智斌,何国毅,王琦,等. 空气动力学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力学与实践,2019,41(06):699-702.

[4] 胡春平,刘美平,葛宝山. 现阶段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以吉林大学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2):77-80.

[5] 付春权.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2020(06):78-81.

(荐稿人:黄恒振,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旅游专业创新教育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浅谈心理因素对旅游专业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