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新商科高职通识课程重构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1-02-14刘萍莫少林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商科通识课程智能时代

刘萍 莫少林

摘  要: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时代发展浪潮,正在改变人类既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技术发展催生的产业革命正在加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变化,人才素质能力需求被重新定位。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明晰了新商科的概念和内涵,针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开展智能时代高职新商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構路径研究与实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商业品格模块、数字能力模块、社会能力模块、思维能力模块和科创能力模块五大课程模块,以模块化的方式整合碎片化课程,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及多元评价的教学方式开展实践,为传统教学结构性变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关键词:智能时代;新商科;通识课程;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113-03

当今社会,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渗透并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环节,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人类社会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向了智能时代。智能时代带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新需求、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业态。很多传统岗位已经被人工智能取代,更多的岗位也正被新技术岗位替换。新时代引发了职业革命,职业革命必将引发教育革命。

一、新商科的概念

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互联互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产品形态随之发生了变化。旧的、基于有形物质商品的生产方式及商务规则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基于无形数字商品的生产方式及商务规则正在主导商业世界,商贸服务业在知识、技能的新融合下进入了消费升级,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金融范式和商务规则,传统商业实体店发展到互联网电商,有形物质商品发展到无形数字商品形态,单纯线下销售发展到互联网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商科。

二、智能时代与新商科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将人类引领到智能时代,冲击了传统的商科教育体制,引发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的范式变革,新商业催生了商务数据分析师、新零售拓展经理、新零售营销经理、智能客服运营、数字营销等一系列新职业,传统职业内涵发生变化,这些新职业对传统商科教育模式提出颠覆性的人才需求。强调业务素质的培养的传统商科教育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定义人才素质能力成为时代课题。

三、通识教育与新商科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通识教育也叫“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是提升个体素养、凝聚社会共识的主要途径,是以价值观塑造为定位的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重在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为当代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做准备。现行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新商科人才培养应该摆脱工业思维方式的影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以及商科人才的成长规律,致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人工智能基本知识、商业品性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现行商科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碎片化,缺乏结构性设计

传统高职教育强调业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但文化课基础较弱,高职通识教育往往只看到了他们文化课的缺失,提出“多强调人文素质培养,以强调弥补专业化和职业化而展开工具性和技术性的补偿教育”[2],抛出了大量的人文课程对学生进行“营养补充”,但课程零星,缺乏“全人”培养理念。

(二)课程内容旧,缺乏时代性选取

传统教育采取的是批量、标准化的知识体系与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以知识的细分为导向,学生被动地听指令,习惯性坐等标准答案,普遍缺乏应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步入职场后,面对一个商品属性不同、生产方式不同、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不同的时代,不知道如何思考和应对,离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

(三)课程关联少,缺乏融合性构建

现行商科通识教育课程类型多以基础型和知识型课程为主,大多是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规定的必修课,课程之间关联性差,通识课程之间、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没有融合点。

五、智能时代高职新商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重构路径

(一)智能时代高职新商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重构意义

中国社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冲击下数字经济优势凸显,数字经济所引发的新增就业占比持续提升。疫情加速了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秩序与道德文化的形成。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对未来从业者素养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亟须懂商务逻辑、具备信息素养、能够通行于不同人群的高素质创新型商科人才。因此,以人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培养“全人”,提高毕业生在新时代人才市场的“定价”,具有时代意义。

(二)智能时代高职新商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最终必然体现在一套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贯彻上。”[3]以模块化方式来整合碎片化课程,改变“课程撒米”现象;以社会需求来构筑模块,改变“课程拼盘”现象;以融通类课程来丰富课程类型,改变“课程组合”现象;课程模块和课程类型确定后再设置课程,课堂采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及多元评价方式。新课程体系应体现结构性强、时代性强、融合性强的“三强”特征。

(三)智能时代高职新商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重构路径研究与实践

1. 模块选择与设计

智能时代高职新商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块选取应与社会需求一一对应。研究通过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58同城等招聘网站与商科类专业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采样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及与科大讯飞、博导前程、百度等人力资源部和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结果发现社会需求重点已经转向对复合型知识技能、多元化思维方式及综合性能力素质等的新需求,当前企业对商科人才素养在以下五个方面的指征明显:

(1)商业品格模块。智能时代,商科学生运用数字和网络开展自适应学习、深度学习、网络直播和电子商务业务,人机交互甚至比社会交往更频繁,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渗透力强,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人工智能在情感、伦理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通识教育重视全人格教育,更多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特征,培养他们在多重价值观中屏蔽负面影响的能力,确立科学的信仰、健康的理念和正确的商道。

(2)数字能力模块。互联智能时代,营销变得高效、快捷,为商必须精通商术,新时代的商术有别于传统的手段,除了要了解智能时代,还要学会借助新科技手段的方法掌握智能营销之道。比如分析人工智能、分析大数据用户需求、电商平台推广、软文推广、利用共享资源构建商脉,寻找商机等,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获得AI下必需的安身立命的本领,赋能新时代。

(3)社会能力模块。在人工智能的未来,人类必须紧守情商和韧性,才能赢得与机器的战争。包含较多的同理心、社交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工作不容易被取代,“即使AI进一步大力发展,离理解人类世界和人类心思仍然有较大差距,因而不可能完全替代人际沟通。当AI接管大量基础单一型工作之后,人与人沟通会是需求更广的领域,剩下的绝大多数职位和需求可能都集中在需要人与人大量沟通协作的领域。”[4]可见,未来情感关怀与陪护、人的社交娱乐、心灵沟通、良好的情绪管理等人与人的协作能力是决胜未来的武器。

(4)思维能力模块。智能时代充斥着大量的跨领域界限的信息和数据,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和学习生活的状态下,人们往往只看自己感兴趣的碎片化信息,捕捉快餐式文章,没有把零星的信息组合起来进行分析,往往看不到事情的真相,不能客观、全面、独到地发表观点,缺少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能力,缺乏质疑精神。因此,高校亟须增加思维训练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逻辑分析和判断能力,促进跨界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职场适应力和竞争力。

(5)科创能力模块。未来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争。机器智能模拟的是人的基础能力,能够颠覆各传统行业的工作方式,但是它无法凭空创造。在对不存在的事物的想象上,人工智能远远不如人类,人类对涉及跨多个知识领域的综合常识有天然的本能,科创能力仍然是人类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具有创新力的人敢想、常常打破常规,往往具备幽默感,在工作时凸显极高的个人魅力,能够脱颖而出。因此,需要重视对学生科创能力的培养。

2. 课程类型与设置

商业品格模块设置德育型课程,開设与时代吻合的商业道德类课程,例如财经素养、廉洁从商、商业职业道德等;数字能力模块设置知识型课程,开设与数字时代技术技能融通的知识类课程,例如人工智能概论、认识区块链、新媒体文案创作等;社会能力模块设置经验型课程,开设人与人、人与社会融通的沟通交际类课程,例如礼仪与审美、演讲与说话、沟通与交流等;思维能力模块设置方法型课程,开设与跨界思维融通的智商、情商类课程,例如思维训练、财经思维、商业思维等;科创能力模块设置拓展型课程,开设与企业融通的实践类课程,例如创意经济、创新实践、项目与演示等。相关课程可以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开展,根据不同形式给予相应学分。

3. 课程教学与方法

未来教育将是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共存的时代,智能时代下教育已经从线性教育向非线性教育转变。“即使人工智能可能在知识储备量、知识传播速度以及教学传授手段等方面超越人类,人类教师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人工智能取代教师完成知识传授的角色,完成个性化辅导、批改作业等工作,教师关注的核心和重点不再是知识体系的传授,而是通过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引导教会学生做人、塑造学生的品质,以体现教师的育人价值。未来教师需要具备智能时代的格局观。教师需要进行更多教学法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一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信息素养,积极从“传统型”向“信息型”转变。将课堂教学形态从知识传授向学生成长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启迪者、引导者和示范者。二要通过优质在线网络课程、网络平台自主建课、精品在线课程等项目立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三要利用第一课堂开展线上线下“双线贯通”的教学方法,构建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优势相结合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四要通过构建以模块教学学分、学习过程智能赋分、社会实践记分等开放互联的即时评价、延时评价、结构化综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为内容的网络评价体系,对学生通识教育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与反馈;五要通过网站、微信等多种传播渠道,多角度展示教育教学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 哈佛委员会.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 李曼丽,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5.

[2] 蔡瑶.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塑造机制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18,45(03):87-97.

[3] 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 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比较、评估与展望[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4.

[4] 郝景芳. 相比底层劳动者,白领更容易被Al取代[J]. 视野,2019(20):12-13.

[5] 吴俊明. 刍议人工智能化学教学研发的教学论基础[J]. 化学教学,2017(11):3-10.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新商科通识课程智能时代
现代商业流通视阈下新商科专业群重构
新商科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探讨“新商科”人才培养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世界机器人总动员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迎来智能时代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