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1-02-13费春燕程相山
费春燕,程相山
1.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山东菏泽 274000;2.菏泽市立医院血液内科,山东菏泽 27400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目前还没有明确病因,但其发病与Ph染色体特征性异常关系密切。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与进展情况有关。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主要特点为外周血粒细胞升高、贫血、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幼稚细胞增多,通常伴有脾大和血小板增多等特征,主要是由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发生的克隆性疾病所导致[1]。该疾病的发病没有年龄限制,以中年患者人数较多,婴幼儿患病率则非常低。临床研究中发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实施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该次研究便利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10月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对免疫细胞的影响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便利选取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患者自愿配合。排除标准:精神异常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对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的患者。对照组31例患者,男19例,女12例;年龄25~62岁,平均(39.5±6.8)岁;病程1~23个月,平均(6.3±1.2)个月;患者的临床分期分别为4例急变期、11例加速期、16例慢性期。观察组31例患者,男20例,女11例;年龄27~63岁,平均(40.7±6.1)岁;病程2~24个月,平均(6.6±1.1)个月;患者的临床分期分别为5例急变期、12例加速期、14例慢性期。两组患者的性别、疾病分期、病程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临床研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展开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化疗治疗:根据患者的分期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慢性期患者使用羟基脲(国药准字H37021289)和干扰素(国药准字S20033034)等药物,其中羟基脲的使用剂量为20~60 mg/(kg·次);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则需要针对性地使用DA、VMP、IA等化疗方法,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输血和抗感染等治疗[2]。
观察组患者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注册证号H20100263)治疗:慢性期患者的使用剂量为400 mg/次,1次/d,早餐后30 min口服;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同样1次/d,开始时的使用剂量为400 mg,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则在1周之内将使用剂量调整到600 mg/d。
在整个治疗期间需要对患者进行耐药性试验和血常规检查,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药物使用剂量,并且观察患者的骨髓象、肝肾功能等指标水平[3]。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完全缓解:骨髓中未出现Ph+细胞,血红蛋白水平>100 g/L,白细胞计数<10×109/L;部分缓解:患者的骨髓象、血象、临床表现中至少有一项与完全缓解的标准相符,Ph+细胞在骨髓中的比例<35%;未缓解:3项指标都没有达到完全缓解的要求,Ph+细胞在骨髓中的含量>35%。缓解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00%。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CD3+、CD4+等指标。③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水肿、皮疹、腹痛腹泻以及恶心呕吐。④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情况。患者的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贫血等症状,并根据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中性粒细胞<1.0×109/L为Ⅲ级,<0.5×109/L为Ⅳ级;血小板<50×109/L为Ⅲ级,<25×109/L为Ⅳ级;贫血,即Hb<80 g/L为Ⅲ级,<65 g/L为Ⅳ级。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为48.39%,缓解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为35.48%,缓解率为7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免疫功能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中的CD3+、CD4+、CD4+/CD8+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免疫功能情况(±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免疫功能情况(±s)
?
2.3 两组患者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16%,对照组患者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2.4 两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的不良反应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3 讨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普遍病情进展缓慢,多数患者没有症状,尤其是早期患者几乎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骨髓正常造血功能被破坏,浸润器官,此时会有非特异性但明显的临床症状[4]。①贫血。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以及活动后气促等。②反复感染并且难以治愈。出现这一症状的主要原因是正常白细胞数量不足,尤其是缺少中性粒细胞。③有出血倾向。患者比较容易出血,且出血不止,常见的症状有大便出血、不规则性月经出血、牙龈出血等,这一症状发生的主要症状是血小板减少。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盗汗、原因不明的消瘦以及脾大等症状。患病早期时患者的情况尚好,无明显的主诉不适,只有在进行骨髓检查和血液检查时才能够发现异常;中期患者一般可出现程度不同的消瘦、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盗汗以及自汗等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骨关节疼痛、持续发热、出血等症状,甚至出现神昏谵语等症状[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一般持续时间可达到1~4年。患者一般有盗汗、多汗、低热以及乏力等代谢亢进症状。由于脾大引起患者左上腹坠胀感,最为显著的体征就是脾大。出现脾梗死症状时患者会有压痛感,并且会有摩擦音。但明显的肝脏肿大症状则比较少见。部分可出现胸骨中段和下段压痛。如果患者白细胞明显升高,可发生眼底充血和出血等症状。②加速期患者常常有虚弱、发热、骨骼疼痛以及进行性体质量下降等症状,逐渐出现贫血以及出血症状;脾脏发生进行性或持续性肿大;原本有效的治疗药物变为无效;加速期可以持续几个月到几年时间不等。③急变期,即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终末期,多数患者表现为急粒变,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急淋变或者急单变,偶尔有患者表现为红细胞以及巨核细胞等急性变[6]。发生急性变的患者预后非常差,通常在几个月之内死亡。
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骨髓穿刺、血常规、染色体以及融合基因检测等方式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此保证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便于提升综合治疗效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患者的健康、生命和生活质量都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在发现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够最大限度上降低疾病的不良影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化疗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但其综合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此临床上探索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应用效果,希望能够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7-9]。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主要作用机制是利用竞争性途径对病毒癌基因激酶ATP结合位点发挥出阻断作用,抑制ABL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对慢性粒细胞增殖产生很好的抑制作用;并且经过临床证实,甲磺酸伊马替尼有很好的免疫功能保护作用。同时,该药物不会对人体正常细胞的繁殖和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充分说明该药物有很强的特异性。王欣等[10]学者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0%和8.0%显著优于对照组;CD3+、CD4+、CD4+/CD8+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该次临床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的缓解率达到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96%(P<0.05),说明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在药学研究中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临床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比例较低,且患者有良好的耐受性;同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影响不大,且在该次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45.16%,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且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的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该次的临床研究中还证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与对照组相近(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以上研究结果与王欣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显示,治疗后T细胞的免疫功能 指标CD3+为 (1 435.7±300.3)个/μl、CD4+(786.5±156.2)个/μl、CD4+/CD8+为(1.60±0.46);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7-18]。
综上所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治疗方法的影响,常规化疗虽然也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并不理想,且T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不显著;同时,患者的血液学以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较高。甲磺酸伊马替尼在临床上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显著改善T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水平,血液学以及非血液学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也比较低。可见,临床上可积极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从而减轻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