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切与近全切手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1-02-13李仕军
李仕军
福建省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福州市马尾区医院)普通外科,福建福州 350015
甲状腺癌作为常见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主要存在呼吸不畅、声音沙哑等症状,若未及时干预治疗,将危及患者生命。甲状腺癌在女性群体的发病率远高出男性群体发病率,目前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将病变组织彻底清除,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达到根治的治疗效果。目前甲状腺癌主要通过全切手术、近全切手术、半切手术治疗干预,可切除腺叶加峡部至整个甲状腺,但手术切除范围目前存在较大争议[1]。普遍认为全切手术可有效切除癌变组织,但术后容易影响甲状腺功能,损伤喉返神经等。近全切手术方式能够保留甲状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生存质量、预后效果的影响更小,具有一定优势。为对比近全切手术和全切手术的疗效,该文于该院2015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中随机选取76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76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38例,男/女=17/21;平均年龄(45.62±3.23)岁;平均病程(2.10±0.52)年;其中单发性23例,多发性15例。观察组38例,男/女=16/22;平均年龄(46.17±3.52)岁;平均病程(2.12±0.48)年;其中单发性22例,多发性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甲状腺癌[2],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对该研究知情;无手术禁忌证或药物过敏史;具备正常的沟通和认知水平;癌变组织未侵袭喉返神经。排除标准: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或恶性疾病的患者;有其他组织器官恶性肿瘤的患者;有精神、智力和认知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全切手术,行气管插管后全麻,让患者保持颈部拉伸位,于胸骨上切迹2~4 cm位置上行4~5 cm切口,充分暴露甲状腺,将悬韧带游离,让甲状腺上级血管暴露,进行结扎,顺沿甲状腺外充分游离甲状腺,切断结扎中下静脉,在甲状腺远端结扎下级血管。术中注意保护喉返神经,分离甲状腺侧叶和峡部,将甲状腺切下,不保留任何腺体组织,最后进行止血和引流,逐层缝合关闭。
观察组采取近全切手术,麻醉和体位和对照组一致。注意保护喉返神经,将病灶同侧腺叶完全切除,另一侧进行近全切手术。常规切除锥状叶以及峡部,充分保留喉返神经和腺体组织,彻底缝合止血侧甲状腺残面,缝合止血,术后保留常规切口。两组术后均给予优甲乐口服治疗。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总时间。
②于术前和术后2 d取患者静脉血3 mL,经过抗凝分离后,使用甲状旁腺激素试剂盒测定甲状旁腺素(PTH),使用钙试剂盒测定血清钙离子(Ca2+)。
③使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0~100分,分数高表示生活质量好。
④统计两组出现的并发症,包括甲状腺功能受损、声音嘶哑、低钙血症、喉返神经损伤、感染。
⑤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术后症状消失,经过影像科检查未检出肿瘤,持续观察6个月未出现复发或严重并发症。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持续观察6个月未出现复发或者转移,术后有轻微并发症,经过治疗后痊愈。无效:术后发生复发或转移,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死亡。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
2.2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和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血清Ca2+(1.92±0.16)mmol/L,PTH(17.15±0.16)pg/mL,SF-36(81.21±4.65)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和生活质量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和生活质量对比(±s)
?
2.3 两组并发症对比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9例(23.68%),观察组出现并发症合计1例(2.6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n(%)]
2.4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甲状腺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约占据恶性肿瘤的1%,大部分甲状腺癌来源于滤泡上皮细胞,有多种不同病理种类和生物学行为的癌肿构成,包括未分化癌、滤泡状癌、乳头状腺癌以及髓样癌4种。其中腺癌的发病率最高。可在甲状腺内触及肿块,位置固定,质地较硬,表面不平。患者在吞咽时腺体上下移动。未分化癌伴有组织侵犯特征,发展至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交感神经受压迫等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发现甲状腺有固定质硬肿块,或者存在压迫症状,短期内肿块增大的患者,都应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甲状腺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但病情进展速度慢,及时切除病灶,患者生存期较长。临床治疗主要选择手术治疗,常见手术包括全切手术、近全切手术、半切手术+中央区淋巴结,或中央十侧方区淋巴结清扫[3]。全切手术较为常用,通过手术切除甲状腺腺体和邻近组织,可避免腺体内病灶转移,在甲状腺癌中十分常见,尤其是滤泡状癌更有利于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全切手术能够彻底清除病灶,避免术后发生残留,避免病灶局部反复发作,造成患者需要接受二次手术[4]。有研究针对二次手术患者展开研究,发现二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显著提高,手术难度升级,尤其是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受损的风险明显增加[5]。全切手术风险高,致残率高,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素药物补充甲状腺素[6-7]。
近年来临床上开始使用近全切手术治疗,相比于全切手术,近全切手术只需要切除大部分甲状腺组织,并结合淋巴结清扫,可最大程度上保留附近腺体组织,减轻患者机体受到的损伤,保护甲状旁腺以及喉返神经,将甲状腺功能保留,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机体康复[8-10]。但近全切手术过程中,保留腺体的多少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灶和医生操作技术。经该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1.02±0.12)h,术中出血量(148.52±22.36)mL,住院时间(6.20±0.38)d,均低于对照组(P<0.05)。胡博[11]在研究中指出,近全切手术患者手术时间(65.11±20.74)min、术中出血(142.14±20.21)mL以及住院时间(6.12±0.68)d均优于全切手术患者,和该研究结论一致。对照组发生并发症9例(23.68%),观察组出现并发症1例(2.6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模日根等[12]在研究中指出近全切患者术后并发症6%显著少于全切手术24%,和该研究结论一致。通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近全切手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全切手术,患者术后不容易出现并发症,具有良好疗效[13-16]。同时,观察组血清Ca2+(1.92±0.16)mmol/L,PTH(17.15±0.16)pg/mL,SF-36(81.21±4.6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近全切手术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甲状腺功能,减轻了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17]。但由于部分切除甲状腺,多发性甲状腺癌的癌残留率仍然较高,可能会有癌细胞残留在剩余腺体中,存在一定风险[18]。由于该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并未观察患者远期疗效,在临床治疗多中心癌灶以及双侧甲状腺癌,需要谨慎选择近全切手术治疗。未来还需要持续观察患者远期疗效和生存率。
近全切手术具有以下优点:①手术操作和喉返神经、动脉距离较远,能够避免对喉返神经造成损伤,具有减少血管回缩以及出血的问题,对于预后效果有明显优势。②手术操作不会损伤甲状腺被膜,充分保障了甲状腺下极动脉分支,保证了甲状旁腺血供充足。③不同于全切手术,近全切手术于甲状腺内进行手术操作,止血的同时缝合,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在近全切手术中需要注意,对甲状旁腺准确识别,甲状旁腺从颜色上容易分辨,被膜清晰,需要保证动作精准,解剖被膜。术中分离喉返神经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粗暴手术操作。术中要保证术野清晰,发现术野污染立即冲洗,严格控制手术风险。术中对腺体血管严格遵守分离结扎规范电凝止血,保证动静脉血供。术后应立即止血,避免术后形成血肿,对人体气道产生压迫[19]。可见虽然全切手术能够彻底清除病灶,手术操作精度高,但不可避免造成甲状腺部分组织的缺失,甲状腺只能恢复部分功能,无法通过药物改善甲状腺功能的缺失。术后容易发生声音沙哑、低钙血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全切手术能够尽量保全甲状腺组织,保护甲状腺功能,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更低。在临床选择上,需要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对于年纪小、肿瘤大不明显、合并重要器官疾病等患者,都不适合使用近全切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对甲状腺癌患者采取近全切手术治疗具有突出优势,有利于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较小,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少,有利于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