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闭合性复位治疗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探讨
2021-02-13陈淏
陈淏
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骨科,福建福州 350007
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一般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因素所导致。骨折的治疗方法以复位及固定术为主[1]。西医治疗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常用术式多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行该术式治疗,切口较大,出血量较高,手术操作复杂[3-4]。因此,手术时间往往较长,且患者术后疼痛严重。如切口部位护理不善,或术中未严格落实无菌操作,还可诱发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5-6]。但有研究指出,针对简单的A2与A3型桡骨远端骨折,行手法闭合性复位术治疗,便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无创伤[7-8]。近年来,在交通以及建筑行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下,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病率显著提高[9]。为全面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减轻病情,改善临床疗效,该文于该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样本,观察手法闭合性复位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创伤性挠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根据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n=50,行手法闭合性复位)∶性别:男∶女=34∶16;平均年龄(60.0±21.8)岁;AO分型:A2型23例、A3型27例。对照组(n=50,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性别:男∶女=35∶15;平均年龄(61.7±22.9)岁;AO分型:A2型24例、A3型26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经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纳入标准:①均确诊为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②AO分型为A2型(桡骨干骺端简单骨折,伴有嵌插)或A3型(桡骨干骺端粉碎性骨折);③符合手法复位适应证;④自主意识良好;⑤沟通能力正常;⑥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者;②精神障碍者;③合并传染病者;④凝血功能异常者;⑤致伤前上肢功能障碍者;⑥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①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关节面。②逐层切开,暴露骨折断端,直视下复位。③克氏针固定,确定固定牢固后,置入钢板螺钉,术毕。
观察组行手法闭合性复位术治疗:①患者取坐位,医生握住患者大小鱼际,合并两手拇指,置于骨折远端。②助手站在患肢另一侧,环抱前臂,给予牵引治疗。③牵引后,由医生挤压远端桡侧,采用石膏固定。④复位4~5 d后,采用X线检查的方式评估骨折有无移位,如见异常,应给予调整,使其复位。⑤术后14 d,指导患者进行前臂旋转功能训练。
此外,应遵循“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原则,对疾病进行治疗[10-11]。术后早期,患者应卧床。此后,可根据病情适当运动,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改善血液循环,进一步促进骨折愈合,体现“筋骨并重”的原则[12]。另外,治疗后,临床还可给予患者消肿止痛、行气通络的药物口服,或给予药物外敷,促进消肿,减轻疼痛,联合通过康复训练,使患者康复速度加快[13-14]。
1.3 观察指标
手术与恢复效率:统计手术完成所用时间、患处消肿时间与骨折部位愈合(X线片显示骨折线部位出现骨折线模糊或者消失现象,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骨折恢复效果:治疗前后检测尺偏角指标、后掌倾角指标与桡骨长度指标,比较两组改善程度。指标增幅越大,显示复位效果越好。
疼痛和功能状态:①疼痛程度: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即VAS评分)分析两组采用不同疗法后的疼痛程度,总分0~10分,VAS评分、疼痛严重性正相关。②功能状态:使用《日常生活能力调查简表》(简称ADL量表,评分即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总分0~100分,Barthel指数、生活能力正相关。
临床疗效:评价恢复优良率。优: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恢复,无痛,无并发症,活动不受限;良:骨折愈合,轻微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差:延期愈合,疼痛严重且持续,活动受限,上肢功能下降。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预后情况:记录术处感染、骨折部位移位、迁延不愈和感觉减退等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恢复用时对比
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用时(22.04±2.81)min,对照组(41.72±3.42)min,观察组手术完成较快;消肿速度比较,观察组消肿用时(3.10±0.32)d,对照组(6.53±1.14)d,观察组可较快速消肿;骨折愈合用时比较,观察组为(44.20±5.15)d,对照组为(60.13±4.20)d,观察组愈合相对迅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恢复用时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恢复用时对比(±s)
?
2.2 两组患者骨折恢复效果对比
治疗前,两组尺偏角、后掌倾角与桡骨长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尺偏角、后掌倾角大于对照度,观察组桡骨长度长于对照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骨折恢复效果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骨折恢复效果对比(±s)
?
2.3 两组患者疼痛和功能状态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ADL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2.30±0.41)分低于对照组(6.43±0.72)分,观察组Barthel指数(87.81±4.05)分高于对照组(65.93±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和功能状态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疼痛和功能状态评分对比[(±s),分]
?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优良率为9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5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骨折移位率0%、延期愈合率2%、并发症发生率2%,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n(%)]
3 讨论
3.1 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常规治疗方法
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为骨科常见病,患者疼痛严重。发病后,及早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及固定,是促进骨折愈合的关键[15]。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为临床用于治疗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术式,效果较好。但是,术中操作可对骨折部位血运造成影响[16]。术后进行康复训练,是促进上肢功能恢复的关键。由于患者疼痛严重,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一般较差,骨折愈合速度相对缓慢[4]。该文研究发现,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术时(41.72±3.42)min。患者VAS(6.43±0.72)分,提示疼痛严重。通过对恢复情况的观察发现,该组患者消肿(6.55±1.14)d、骨折愈合(60.13±4.20)d、ADL(65.93±3.17)分,提示恢复所需时间长。进一步观察发现,接受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优良率76%、并发症发生率18%,提示优良率低,并发症多。
3.2 手法闭合性复位治疗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由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所导致,患者骨折部位存在移位,解剖学位置发生变化,关节面存在倾斜,部分患者腕部同样存在畸形[17]。与其他AO分型相比,A2及A3型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病情相对较轻。行外科手术治疗操作难度高,作为操作简单、适宜治疗A2与A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手段,手法复位优势显著。为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该院将手法闭合性复位应用到了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手法闭合性复位无创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感染的发生率同样较低。另外,该术式操作效率同样较高,可提升患者的耐受度,有助于促进术后恢复。
复位后,临床提倡采用石膏给予固定。石膏具有良好的塑形性并且凝固后变形的风险小,因此骨折部位固定效果较好。但石膏固定同样具有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无法调节松紧度方面。因此固定后,需根据病情及早拆除石膏,并辅助康复训练,方可促进上肢功能恢复[8]。采用手法闭合性复位治疗疾病,同样有助于促进骨折部位血运重建,这对骨折愈合速度的加快,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具有重要价值。
该文研究发现,行该术式治疗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后,患者术时(22.04±2.81)min,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效率更高。该组患者VAS(2.30±0.41)分,相对而言疼痛程度更轻。通过对术后恢复情况的观察发现,该组患者消肿(3.10±0.32)d、骨折愈合(44.20±5.15)d、ADL(87.81±4.05)分,与常规术式相比,康复速度更快。患者优良率94%、并发症发生率1%,同样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具有优势(P<0.05)。聂海山[18]指出,采用手法闭合性复位治疗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优良率97%,并发症发生率10%,研究结果与该文基本一致。此外,该文数据还显示,采用闭合式复位可显著改善骨结构,纠正骨折造成的结构变形。
综上所述,采用手法闭合性复位治疗急性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促进骨折部位良好复位,减轻疼痛程度,促进血肿消除,减少感染等并发症,使骨折尽快愈合,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提升,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