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2021-02-13林海凤

中外医疗 2021年35期
关键词:尿素氮消化溃疡

林海凤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福建莆田 351100

上消化道出血在消化道疾病中比较常见,属于并发症的一种,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疾病类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黑便、呕血等,肿瘤、上消化道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均属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因素[1]。据有关调查研究资料表示,近年来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水平处于不断发展的趋势,消化内镜逐步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水平,取得显著的止血疗效。有部分患者在接受内镜治疗以后具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但是在止血后发生再出血的比例达到10%~30%,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对于其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危害,需要加强重视程度[2]。为了做好再出血的预防工作,还需加强再出血危险因素的分析,有效控制再出血发生风险性,进而保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3]。为此该文方便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2例展开对照研究,探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所选对象均为方便选取确诊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且均接受消化内镜进行治疗患者112例,根据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再出血情况划分为两组,治疗后发生再出血者纳入观察组,共计40例,治疗后未发生再出血的患者72例,将其纳入对照组。对照组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27~74岁,平均(50.85±3.42)岁;其中包含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2例;胃溃疡19例、吻合术后吻合口溃疡8例、血管畸形4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9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9~74岁,平均(50.71±3.38)岁;其中包含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例、胃溃疡9例、吻合术后吻合口溃疡5例、血管畸形2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医院伦理委员对研究内容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经过相关检查,与《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②伴有黑便、呕血、脸色苍白、头晕、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相关症状;③所选患者均接受消化内镜进行治疗;④患者、家属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心脏疾病者;②具有脑血管意外、血液系统疾病、尿毒症者;③临床资料缺失;④伴有严重肺部疾病;⑤研究期间不配合、依从性较差者;⑥在中途入院以及存在退出、转院以及死亡者。

1.2 方法

选取对象均接受常规治疗措施,首先给予患者术前禁食,按照患者是否存在指征,采取相关对症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情况。然后给予患者消化内镜治疗措施,明确出血位置,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确定患者出血灶,将出血点充分暴露。依照患者出血情况采取相应的内镜止血方式,包含以下内容:注射肾上腺素、乙氧硬化醇,喷洒浓度为8%的冰盐水去甲肾上腺素,热探针、氩等离子气体凝固器、金属钛夹止血等,在患者采取治疗措施后于内镜下观察5~10 min,未见再出血症状、体征稳定、症状好转时可以将其判定为治疗成功[4]。在采取治疗措施后,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再出血情况,分析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病理结果和后续药物治疗情况。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检查指标,监测指标包含出血量、休克发生率以及血尿素氮、内镜下活动性出血、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

再出血判定标准:即患者呕血、黑便等症状的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周围循环衰竭未见改善以及加重情况,在胃管中出现新鲜血液,且红细胞计数处于进行性下降状态,或者血红蛋白指标呈进行性下降;补液、尿液虽然足够但是血尿素氮水平持续升高[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自变量赋值均引入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情况分析

该次研究共纳入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2例,均经过消化内镜进行治疗,治疗后再出血患者共计40例,所占比例为35.71%,未发生出血者共计72例,所占比例为64.29%。

2.2 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对比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未出血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休克发生率、血尿素氮、内镜下活动性出血、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的单独影响因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对比

2.3 两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比

出血量、血小板、血红蛋白、血尿素氮、活动性出血、休克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比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于屈氏韧带以上部位出现的消化道局部出血,而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属于常见类型,消化性溃疡所占比例较高。在发生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无力、头晕、呕血,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会导致患者因失血过多发生生命危险[6]。目前临床上针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应用消化内镜展开介入止血治疗,消化内镜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到患者消化道病变情况,迅速明确出血部位,充分掌握患者出血情况,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在治疗期间突出了止血效果好、起效快的优势,可以促进患者尽早康复[7]。但是部分患者在首次止血成功后会因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再出血,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还需针对患者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情况分析危险因素,以期针对性预防,有效控制再出血发生风险性[8]。

该次研究结果可见出血量、血小板、血红蛋白、血尿素氮、活动性出血、休克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出血量分别为(252.63±17.86)、(122.79±13.44)mL,血红蛋白分别为 (85.57±8.52)、(110.48±9.63)g/L,血小板分别为(100.96±10.22)、(148.43±13.78)×109/L,休 克 发 生 率(67.50%、9.7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研究结果与王蓉[1]的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多因素分析结果表示出血组、再出血患者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10.5±12.5)、(164.7±11.9)×109/L,血红蛋白分别为(81.5±6.8)、(103.1±9.4)g/L,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18.3±3.9)、(14.2±2.1)s以 及 休 克 发 生 率 (51.67%、16.67%)数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属于消化内镜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汇总如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是因为上消化道病变引起的,部分患者因胆胰类疾病诱发,致病因素涉及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上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反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9-10]。此外饮酒、劳累过度、非甾体抗炎药物以及情绪激动属于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因,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诱发胃溃疡,导致患者胃黏膜防御功能逐步下降,还会因氢离子逆向弥散增加导致黏膜组织再次受损,可能会诱发出血[11-12]。在应用消化内镜介入止血治疗以后虽然可以明确出血位置,依照患者出血点快速止血,但是少数患者在治疗以后依然具有再出血情况,还需全面分析患者治疗以后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13-14]。血常规指标异常是导致患者发生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性因素之一,患者机体常规指标可以直接反映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血管异常程度,若患者出现血小板、血红蛋白降低以及血尿素氮升高时会增加患者再出血的发生概率,且伴有休克、活动性出血、急性贫血时术后再出血的发生风险性也比较高[15-16]。针对此类情况可以通过血红蛋白等相关指标监测,进而减少再出血的发生风险,对于入院以后伴有休克的患者需要及时纠正,在患者体征稳定以后再应用消化内镜进行治疗,有效预防术后再出血情况[17-18]。

综上所述,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采取消化内镜进行治疗时具有较高的再出血发生风险性,在入院以后需要落实实验室检查措施,明确患者是否存在休克、活动性出血等相关情况,依照患者情况采取对应处理措施,有效降低再出血率。

猜你喜欢

尿素氮消化溃疡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都是“溃疡”惹的祸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观察
胃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
敛疮散治疗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20例
中西医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8例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尿素氮在白浆土中转化的影响
不同密闭材料硫包衣尿素氮素释放特性及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