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路径
2021-02-13林芳
林 芳
(莆田学院图书馆 福建莆田 351100)
公共阅读空间是指能够提供优质阅读内容及服务的开放性阅读场所,是受众参与阅读与交流的公共文化空间。目前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共阅读空间的功能也日益多元,图书馆、绘本馆、书店等阅读空间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1]。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兴科技的有效推动为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如何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渠道拓展、科学管理,决定了公共阅读空间的效能发挥。为此,本文将重点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的价值、现状,并对之提出有效的发展建议。
一、互联网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发展现状
阅读是人类知识互动和信息共享的有效方式,公共阅读空间则为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真实化的场景。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技术的日益普及,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一方面,从受众角度来说,实现互联网时代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能够帮助受众实现知识的积累与共享,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2];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来说,国家高度重视公共阅读事业,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将公共阅读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为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总之,实现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十分必要,对于受众实现知识学习与积累、推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加快城市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在推动社会文化进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实体书店、公共图书馆、绘本馆、书吧、朗读亭等都积极投入到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去。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公共阅读空间逐步走向个性化、智慧化、数字化、场景化,这极大地延伸了受众的阅读体验感。比如,从2015年开始,新华书店就尝试运用智能化技术建设“智慧书城”,先后通过构建“图书+VR游戏”运营模式、与阿里云合作构建网上书城、开启“城市书房”等方式,实现了书店的智能化建设;又如深圳书城龙岗城的“阿布e无人书店”也是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的代表,其借助于脸部识别、门禁识别、智能购书系统、商品展示等智能设备完成了智慧化升级,受众可以从中进行智能阅读、图书查询、活动体验等;此外,文轩儿童书店也加快了智慧化建设脚步,其在线上运营了亲子主题公众号、打造线上书城,并为受众提供在线服务,起到为线下引流的目的;在线下则开设了智慧餐饮、智能借阅系统、人脸识别等模块,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的阅读体验感[3]。由此可见,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发展速度迅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起步晚、起点低、技术支持不足等客观问题的存在,导致公共阅读空间的功能无法得到最大化发挥,据此文章将立足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二、互联网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路径
(一)技术支持:筑牢阅读智慧化建设基础。技术支持是互联网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的基本环节,因此必须要强化技术加持,筑牢阅读智慧化建设基础。具体而言,应从智能科技的有效应用、加快线上线下全渠道整合、加快服务流程智慧化建设三方面入手。
1.注重智能科技的有效应用。首先,可以借助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来精准地把握受众的阅读习惯、阅读特点、阅读爱好、频次、购买力等,对其身份进行标签化,构建智能化的电子会员体系,从而为之提供精准化的阅读服务。上海直达书店就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来捕捉受众的阅读特点,将获得的受众阅读数据加以整合分析,以个人书单的方式进行信息推送,实现推送信息与受众阅读需求的匹配。其次,充分借助于人脸识别技术、电子标签、定位系统、感应借阅系统、自助结算、VR技术等,来打造丰富真实的阅读场景,加快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升级。比如,将VR技术运用到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去,可以让受众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沉浸式体验感,开启身临其境、充满新奇的阅读之旅[4]。
2.加快线上线下全渠道整合,实现传统实体阅读空间和线上虚拟阅读空间的深度融合,以便于最大化地对公共阅读空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比如,可以通过建立“智慧书城”APP的方式,为受众提供图书查询、榜单推荐、智能导购、线上结算等一站式服务,会员登录之后还可以享受店内折扣,这无疑让受众享受到智能化、移动化、人性化的购物感受。总之,在万物互联背景下,要推进线上线下全渠道建设,实现传统实体、电商渠道、移动电商三者的协同发展,共建优势互补生态圈,这对于筑牢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3.加快服务流程智慧化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支点,以受众需求为核心,不断优化公共空间阅读供给,这是服务流程智慧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比如,24小时书店、无人书店等都是很好的案例,受众可以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自助完成阅读和购书流程。同时,还可以在公共阅读空间中打造不同风格的书房式阅读空间,增设咖啡区等,以不断强化受众的阅读体验感。此外,还可以打造智能化图书定位系统,结合受众的阅读习惯等数据,为之精准推送其感兴趣的书籍,并借助于智能定位系统帮助其到达具体位置。
(二)社会关联:建设智慧化社交阅读网络。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交化阅读成为了主流。积极建设智慧化社交阅读网络,不仅可以让受众吸取知识的滋养,同时还能够促使其与社会产生更多的互动。一方面,随着社会的高速运转,人们更加青睐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因此,可以积极借鉴欧洲的“图书漂流”这一模式来满足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5]。公共阅读空间的管理者可以借助于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等方式发起“丢书大作战”阅读活动,便于受众能够从“漂流”的图书中学习新知识、提升新能力,并与陌生人展开人际交往。管理者能够借助于图书上的二维码来捕捉图书的流向,以便于更好地维系阅读秩序。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应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来推动智慧化社交阅读网络建立。公共阅读空间管理者在为受众提供阅读内容的同时,还应实现衍生品开发、IP打造、出版物设计、APP建设等,通过这种全媒体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增强其社会传播效果,也强化了与受众的有机互动。此外,还可以建立以读书交流为价值主张的读书社群。基于受众的不同阅读特点、阅读兴趣、阅读需求等,组建相应的阅读社群,从而让受众在持续互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比如,“罗辑思维”就是很好的案例,其通过建立知识共享社群,将具有相同兴趣、观点、爱好、话题的受众聚合到一起,从而精准把握其阅读需求,为后续提供精准化的知识服务奠定基础。总之,在万物互联时代,建设智慧化社交阅读网络十分必要,这是提升城市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三)场景革命:塑造智慧化阅读体验空间。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必须要突出场景化特色,即基于个体需求来塑造智慧化阅读场景,让个体从中收获精神层次的愉悦感。在具体实践中,应从打造复合新业态、拓展阅读服务范围、开辟阅读服务新形式几个方面进行。
1.打造复合新业态。首先,积极打造图书+文创+咖啡+阅读等复合业态,有效丰富公共阅读空间功能,使之兼具知识学习和信息传播双重功能[6]。比如,可以开展主题式读书会、沙龙、讲座等活动,邀请学界专家学者前来指导,让受众从中感受文化的力量;还可以举办手作、表演、书法等多元化文创活动,使受众在活动参与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吸收,达到公共阅读体验空间建设的目的。其次,立足地域特色,将本地文化元素符号融入阅读空间建设中,构筑富有文化趣味的动态体验场景,比如,可以将西安古城墙、钟楼、大雁塔等元素融入到地域公共阅读空间场景建设中去,让受众在感知西安古文化的同时,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又如四川的宽窄巷子、熊猫、竹子等元素也可以融入到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从而为受众提供文化浓郁的阅读场景。
2.扩展阅读服务范围。要想最大化释放公共阅读空间的价值,不仅要优化阅读空间的功能,同时还要有效拓展阅读服务范围。一方面,应促使公共阅读空间进社区,为更多受众提供阅读便利。目前流动服务车、便民读书站、农家书屋等社区阅读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受众从中可以实现图书借阅、在场阅读等,这对提升受众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商业性质的书店,可以通过开设子品牌、开设分店等方式来延伸阅读服务范围,在为受众提供基本的阅读服务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增加周边产品售卖、雨伞借用等服务,真正体现出阅读体验空间富有温情的一面。
3.开辟阅读服务新形式。应充分运用智能化技术推进公共服务空间建设,比如结合实际需求来创建微型图书馆、流动阅读车等,让受众可以从中享受自助借还书、数据检索、资源共享、快递到家等服务。通过开辟阅读服务新形式,能够有效地将阅读服务触角延伸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对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以声传情:构建智慧化公共朗读空间。朗读作为一种富有仪式感的声音传播形式,是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的必要环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朗读应与城市发展、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真正构建富有实践性、参与性、情境性的阅读活动。构建智慧化公共朗读空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依托实体公共阅读空间开展朗读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应首先搭建适合公共朗读的舞台,合理配置灯光、音响等来与受众进行有机互动,从而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举行“四季主题”“传统文化主题”“红色主题”等多样化的朗读活动,任何受众都可以报名参加,朗读活动会借助于新媒介进行直播,从而增强朗读活动的辐射范围。第二,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朗读亭”活动。各大城市在建设公共朗读空间的时候,可以广泛借鉴“朗读亭”这一活动形式,参与者不受身份和年龄限制,均可进入其中参与朗读,实现了全民文学素质提升。在进行朗读亭建设的时候,应配备必要的摄像机、录音设备等,为朗读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还应接入光纤网络,方便受众借助于网络接收到朗读的内容。第三,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场景化视听盛宴。充分利用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高校融媒体中心等机构来举办全民性的新媒体朗读节目,朗诵活动在进行线上传播的同时,也应该积极走到线下,通过“线下诗会”等方式加以传播扩散,这无疑能够有效地实现公共朗读空间重塑。
三、结语
在新兴科技的推动下,公共阅读空间的功能更加多元,其在具备传统阅读功能的基础上,还被赋予了体验、社交、朗读等多重功能,这为受众营造了情感交互、知识共享的场景。当前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较多问题,文章重点从技术加持、社会关联、场景革命、以声传情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策略,力求能够筑牢阅读智慧化建设基础、建设智慧化社交阅读网络、塑造智慧化阅读体验空间、构建智慧化公共朗读空间,从而最大化地实现阅读空间智慧升级,辐射多层次的受众群体,为之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