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否定性话语标记“哪有”的功能及形成
2022-01-15雷冬平
陈 霞 雷冬平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1331)
现代汉语中的“哪有”从句法层面上看,是一个疑问代词“哪”引导的主谓结构,表示“哪里有某物”的实际处所疑问意义。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及疑问代词“哪里”词义的虚化,“哪有”由于自身结构的凝固性,在具体语境下引申出否定意义。例如:
(1)曾笑苏笑道:“当着大行家在这里,哪有我置喙的余地。”(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
“哪有”即“哪里有”的减缩形式,是疑问代词“哪(里)”的特殊用法,表示全量否定。关于疑问代词“哪里”表否定用法,前人学者已做过大量研究,呈现出众多研究成果,此不赘述。文章关注的是,由疑问代词“哪”与有无动词“有”组成“哪有”作话语标记使用的情况,其语义表示委婉性否定。例如:
(2)顺哉虽然心里慌张,嘴上还在继续掩饰。“哪有,真的啦,我真的没有多余的钱了啦。”(岛津出水《手心里的太阳》)
对于疑问代词“哪(里)”引导的话语标记的研究,目前语言学界已有涉及,如杨遗旗(2017)对应答语“哪里(儿)的话”的虚化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应答语“哪里(儿)的话”是从“哪里话”演变而来,目前还处于高度虚化的过程中,尚未完全摆脱“说/是……话”结构的控制[1](P51-61);周玲庆(2018)认为“那(哪)”的反问标记功能是在处所疑问代词功能基础上形成的,并考察了反问标记“哪里”、“哪儿”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2]前人学者对疑问代词“哪里”表示的相关话语标记有所涉及,但大多关注点在于“哪(里)儿”,而对于话语标记“哪有”则缺乏专门的系统研究。有鉴于此,对委婉否定性话语标记“哪有”进行全面系统性的研究则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哪有”话语标记的判定及其功能类型
(一)“哪有”的话语标记判定。所谓话语标记,即指在交际性的话语中不表示任何语义内容,只传递说话人情感态度的词或句法单位。Schiffrin(1987)认为在语言单位中,任一话语标记都会满足四个必要性特征,分别是功能上的连接性、句法上的非强制性、语义上的非真值条件性和语法分布上的独立性。[3]因此,我们可以依据这四条必要特征对“哪有”进行话语标记的判定。例如:
(3)哪有人猫同桌的?猫不打真要上你家房顶揭瓦了。(六六《温柔啊温柔》)
(4)他们北方人讲话哪有什么信用哦!(六六《双面胶》)
(5)——您今天穿的衣服可真好看。
——哪有,只是随便穿穿的。
在上述三个例句中,均含有“哪有”结构,分别位于句首、句中和单独成句,在语义上均表示委婉否定。
(二)“哪有”的元话语标记功能。“元话语”的概念最早由Harris(1959)提出,并将其作为话语组织及听话者的语用理解的一种方法[4](P458-471)。“哪有”在交互过程中具有篇章衔接和人际互动两大元话语功能。
1.语篇衔接功能。文章经语料库检索发现,话语标记“哪有”经常出现在口语体对话语境中,且只能位于话轮起始的位置,其语篇模式可以整合为“S1”,“哪有,S2”的形式,在此整合模式中,先行小句S1通常会传达出谈话一方对话语主体所具有的动作行为或性状程度的某一观点,此观点超出了说话人的心理预期范围,继而后行小句以话语标记“哪有”来委婉否定此观点,由此达到对话交流的互动功能,从而使上下语篇衔接起来,也就是说S1是引发话语标记“哪有”出现的原因,“哪有”的出现是为了委婉否定S1的观点,而S2是说话者表达自身观点或意见的评议,也即话语标记“哪有”委婉否定的原因。话语标记“哪有”作为两个语段之间的衔接者,承担着上文S1的承接者和新话题S2的开启者的双重作用。例如:
(6)——哈哈、怎么不回我信息?
——哪有!刚刚在忙,现在说咯,生日快乐!(微博)
例(6)中说话人借助话语标记“哪有”否定前句S1中“不回我信息”的观点,认为并没有不回信息,话语标记“哪有”实际上表达的是“哪有不回你信息”的语义,并以话语标记“哪有”引出做出此种否定的原因在于“刚刚在忙”,从而实现语篇的上下衔接,以达到交际互动的需要。说话人借助话语标记“哪有”对这一观点进行委婉否定,从而达到语篇的衔接,实现交流双方的互动对话。
2.人际互动功能。Leech(1983)在其著作《语用学原则》中首次提出礼貌性原则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六个小类[5]。话语标记“哪有”的语用意义在于委婉否定,这种委婉否定受到礼貌性原则中赞誉准则、谦逊准则的影响,一般不会对S1的观点进行直接否定,而是出于各种原因对前句观点进行委婉否定,从而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做出自己的主观性评价,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互动的目的。下面具体说明:
首先,受到赞誉性准则的影响,说话人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的需要,往往以某种自嘲自讽的话语作为话题的开始而拉近与听话者的距离,听话者在接收此话题之后,为了让话题继续下去,同时为了不影响说话双方的情感关系而出于一般礼貌性原则,即根据赞誉准则中“尽量少贬低而多赞誉别人”的原则减少表达对对方的贬损。例如:
(7)“这次数学考试我又没考好,真差劲。”“哪有,题目这么难,这个分数已经很不错啦。”
在例(7)中,说话人先是发出自嘲性话语,认为自己很差劲,说话另一方借话语标记“哪有”否定对方的观点,试图借助赞誉性准则来表达对对方的赞誉,从而安慰对方“在题目很难的情况下,考到这个分数已经很不错了”,以此达到交际互动。这样既不影响交流双方的情感关系,又使得话题继续下去。
其次,在谦逊准则中“尽量少赞誉而多贬低自己”的原则影响下,说话人借助话语标记“哪有”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例如:
(8)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夸奖小李这次考的不错,小李却说“哪有,距满分还差得远呢。”
例(8)中的“哪有”属于自我谦虚式的委婉否定,认为“距离满分还很远”,以此减少利我成分,缩短与听话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保证对话双方交流互动的正常进行。
二、“哪有”话语标记的形成
在现代汉语中,“哪有”作为一个谓词性短语,具有多义性,既可以表示概念意义,又可以表示否定意义,经历词汇化与语法化后还有话语标记的功能,而“哪有”话语标记的形成正是在其概念意义和否定意义上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一)“哪有”的概念意义。在表示概念义时,“哪”是疑问代词,“有”是整个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表示对一个处所的实际疑问,不能删除,删掉后不符合语法规则。此时,整个句法结构的语调重音停留在疑问代词“哪(儿)”上,“哪”与“有”之间存在心理间隔,且谓语动词“有”前可加入其它修饰性成分。例如:
(9)——这附近哪有小卖部?
——往前面直走不到100米就有一个。
(10)——这次全国大范围的雨雪灾害哪没有受到影响?
——全国只有南部地区没有受到这次雨雪灾害的影响。
上述两个例句中的“哪有”表示概念意义,是对实际处所发出疑问,语调重音在疑问代词“哪”上。例(9)中的“哪有”是对“附近小卖部”所在处所的询问,例(10)中的“哪没有”是对“全国没有受到这次雨雪灾害影响”的处所发出疑问。两个例句中的“哪有”中的“哪”作为疑问代词,而“有”作为谓语动词,不可去掉,去掉后会使整个句子缺少谓语动词而不符合语法规则。
(二)“哪有”否定语义的形成。“哪有”在现代汉语中还可以表示否定语义。那么,这种否定语义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可以从概念整合理论与心理扫描理论两个方面来理解“哪有”否定语义的形成。
1.从概念整合角度看否定语义的形成。概念整合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新的理论成果,对于语义的建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所谓概念整合,即指把来自两个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根据一定标准有选择的提取部分意义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新概念的过程。在概念整合系统中,一般会包括四个心理空间,分别是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整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因其部分元素或认知框架的相似而形成类属空间,继而通过跨空间映射形成整合空间[6]。概念整合作为一个动态的语言建构过程,对解释“哪有”否定语义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就结构“哪有”的原型性来说,其表达的是对动作行为发生的空间位置发出疑问,其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询问]+[特指],例如“哪有打印店”“哪有商场”“哪有空教室”等,这里的“哪有”表示其概念意义,对实际处所进行疑问。当“哪有”用在反预期非疑问句的特定语境中,就发生了概念整合,表示委婉否定,其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询问]+[否定]。在此过程中说话人的知识背景、情绪状态等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
(11)你看这样寒冷的天气,赤了身到雨天里去,哪有不伤风的道理?(郁达夫《南迁》)
“哪有”用在反预期非疑问中表示否定的用法。用概念整合的理论来分析,输入空间一是“哪有”的疑问句,输入空间二是“哪有”的非疑问即反问句,两个输入空间因部分元素相似,即拥有共同的句法结构来表示疑问或反问而形成类属空间:虚拟假设“哪有”所否定的地方存在,继而类属空间有选择的进行跨空间映射,形成整合空间“虚拟假设的地方不存在”,在此过程中言谈双方的知识背景、情绪状态等都在验证这个虚拟假设,当发现这个假设与自己的认知预期并不相符时,“哪有”就不再表示空间位置的询问,而是表示反预期非疑问的否定。
2.从心理扫描角度看“哪有”否定语义的形成。心理扫描作为一种心理认知过程,Langacker(1987)在讨论复杂场景概念化的过程时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加工模式,分别是总体扫描和次第扫描。总体扫描形成的是情景的整体概念,凸显的是事物,概念化的结果反映在语言上是名词。次第扫描是认知主体在不同时间段产生的不同状态行为做连续性的观察,凸显的是时间,表现在语言上是动词。[7](P128)在“哪有”否定语义的形成过程中,次第扫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言单位中,假设存在一集合A{a、b、c…n},其中有一个元素n符合“哪有”所要否定的目标属性,目的是在集合A中找到此元素n。就“哪有”而言,其经历的次第扫描过程为:为了在集合A中找到这个符合X属性的元素n,说话人对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目标属性的匹配情况进行次第扫描,得到aX、bX、cX…,以试图找到一个元素n符合目标属性。扫描结果显示,集合A中并没有一个元素符合目标属性。对于这个结果,超出了说话人的心理预期,由此说话人利用“哪有”对话语主体的观点态度或动作形状进行否定。例如:
(12)但我听到了我孩子的哭声,他哭着要找我,他也想见我,天下哪有不想见母亲的孩子?(莫言《蛙》)
在集合A中,虚拟假设“不想见母亲的孩子”存在,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集合中找到这个“孩子”。为了找到这个“孩子”,说话人对集合中的每个“孩子”与“不想见母亲”的属性进行匹配,即次第扫描,结果发现在集合A中并不存在某个“孩子”与属性“不想见母亲”相匹配,即假设不成立,对于此结果,超出了说话人的心理预期,继而用结构“哪有”对话语主体的观点“天下有不想见母亲的孩子”进行否定,即认为“天下没有不想见母亲的孩子”。
(三)“哪有”话语标记的形成。经语料库检索发现,“哪有”作话语标记使用直到现代汉语中才开始出现。笔者认为“哪有”话语标记的形成受到语法化和主观化两方面的影响。
1.语法化。在现代汉语中,“哪有”在句首位置上进一步语法化,脱离整个句子的结构而单独成句,表达委婉否定语义。重新分析是“哪有”发生语法化的重要机制。王寅,严辰松(2005)认为,重新分析是指相同的表层结构,其内部构造因语用或其它原因被重新划分边界,从而从底层上改变了音位、词法、句法的组合方式。[8](P1-5+68)谓词性短语“哪有”在重新分析的作用下逐步发展出话语标记的用法。现就“哪有+S”重新分析的过程进行解释与分析。具体如下:
例(13)中的“哪+(有+VP)”与“(哪有)+VP”都能够正确表达语义,但“哪+(有+VP)”表示其概念义,是对处所的实际疑问,而“(哪有)+VP”表示否定义,当这种否定语义经常出现时,就会被规约化,成为一个独立成分,其结构逐渐凝固,词汇化为动词。当“哪有”词汇化为动词后,经常处在反问句的特殊句法环境中来表示否定意义的语用因素驱使着其成为一个表示委婉否定性的话语标记。
2.主观化。主观化是“哪有”形成话语标记的另一重要机制。唐燕玲,蒋君兰(2018)认为疑问词非疑问用法的语法化程度也是主观化程度的反映。[9](P226)“哪有”从不参杂任何情感态度的疑问用法到表委婉性否定的非疑问用法,是其不断主观化的过程。“哪有”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凸显的是说话人的观点,强化的是自我态度与立场。由于“哪有”表示委婉性否定语义,会带有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性否定情感,去掉后,说话人的否定语气会更加缓和。例如:
(14)A“我感觉好长时间都没有见到你了。”“哪有,昨天不是才见吗?”
B“我感觉好长时间都没有见到你了。”“昨天不是才见吗?”
比较上例中的A与B句,会发现B句中说话人的否定情感缓和很多,这是“哪有”主观情感的具体表现。“哪有”经常用来表示说话人对客观事物或观点态度的主观性评价,进一步虚化,脱离原有的句子结构,便有了话语标记的功能。
结语
文章就“哪有”话语标记的界定、语用功能及话语标记的形成过程进行讨论。文章认为,“哪有”具有话语标记的特征,在语义上表示委婉式否定。在语用上具有语篇衔接及人际互动的元语言话语功能,同时我们认为话语标记“哪有”是从主谓短语表示对客观事物或观点态度的否定经过词汇化和语法化发展而来,其否定意义的形成可以从概念整合及心理扫描理论两个方面来理解,其演变过程是语言交互主观化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