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路径研究
2021-02-13戴红宇游耿林
苏 潇 戴红宇 游耿林
(1.三明学院学生工作部;2.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福建三明 365004)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1]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两个大局”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青年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息息相关。高校如何深入研究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发挥中共党史的“资政育人”功能,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是“三全育人”的新使命。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作用。
1.丰富了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育人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本质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资源,可将其育人资源分为显性的物质资源与隐性的精神资源。第一,丰富了显性物质资源,包括革命文献理论、革命遗址、红色故事等。第二,丰富了隐性的精神资源,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苏区精神等。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互动性教育实践,依托于教育引导载体,而红色文化资源恰好能够成为此载体的具体表现形式,既能将大学生“灌溉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为“体验式”,改善了教学体验,又能丰富思政课教育资源体系和教学内容。
2.构建了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教育环境。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的教育环境可定义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第一,构建了宏观环境,指的是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实践基地、教育平台等可视化的实体环境。第二,构建了微观环境,指的是营造了红色文化元素的氛围环境。高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大学生学习、实践需要,进而调整教育环境的组成成分,规划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立体空间比例,以达到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机融合。
3.明确了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着力点。第一,红色文化资源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导向基本一致,二者均通过学习党的先进政治属性,让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2]第二,红色文化资源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问题导向基本一致,二者均能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一步步走向世界中心的奋斗历程,来解答大学生学习党史为什么能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由此可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筑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有效着力点。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
1.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党的领导和树立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处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速度和频次远比不上“商业、幽默、兴趣”等标签的非红色文化。高校亟需解决价值多元化的选择问题,把红色文化资源从广度上引入校园,从深度上带进大学生思维,完美地搭架起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让大学生感受中国发展至今的不易,感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层含义,提高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牢牢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2.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高校做好“四史”教育工作的背后,正是坚持“四个自信”的有力支撑,其中“文化自信”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精华,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还能增强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四史”教育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党史不是孤立的,他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沉淀,[3]当代大学生也在“学思践悟”中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相互呼应,共同形成大学生的内在修饰。
3.有助于高校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阵地。十大育人体系中: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组织这六大育人体系均与红色文化资源息息相关,而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都有相关的具体措施和成效,但多数集中于课程育人,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会导致学生学习党史热情不高、效果不显著等负面情况。而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可以开展社会实践、党团社团活动,打造红色文化科研项目,抢占网络党史学习教育“云基地”,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原先的课程育人单一模式,衍变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协调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在社会环境下实现全员育人。
1.政府充分发挥宣传红色文化资源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依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通县市区区域壁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品牌,制定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开好“红色论坛”、讲好“红色党课”、举办红色文化宣讲团进校园等喜闻乐见活动形式,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党史学习教育中来。在全媒体时代,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的优势,创建红色文化宣传官方公众号,将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工作中。
2.高校负责制定党史学习教育的顶层设计。把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统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局、保障监督考核评价机制落地做实是高校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与党史学习教育同频共振,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统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即在“思政课程”中改变原有的授课模式,着力推进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向课堂转化,[4]将厚植爱国情怀、树立底线思维、弘扬革命烈士精神、强化危机意识等红色文化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纳入到“思政课程”中,形成“红色思政课程”,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红色历史文化思政课程,辐射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课程思政”即是表现为“思政融入课程、课程承载思政”,最终形成“人人讲政治,门门有思政”的学术氛围,例如:用专业课程中的爱国人物融入学科知识的讲授中或增设“四史”选修课。高校要明确各部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角色与分工,制定完整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将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纳入高校各部门的年终绩效考核、纳入教职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保证各部门、各教职工以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党史学习教育。
3.充分利用家风文化育人资源,协同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5]家庭与政府、高校形成了“三角形”全员育人新模式,正确处理好家风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者关系,有效提升育人成果。
(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的人文价值,在学生成长上实现全过程育人。
1.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的时间段虽然不同,但其内涵建设却完全一致,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的成长路径中的红色文化资源进化过程就是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从养成优良品德到牢记历史使命再到自觉宣传和践行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各阶段教育目的明确,整体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2.将党史学习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大学生处于成长成才的“拔节孕穗期”,在前文形成“红色思政课程”的有力前提下,制定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绩单,对大学生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学习、活动进行指标细化,将党史学习教育融于日常,抓在经常。通过开设党史学习通知类学分以及党史学习实践类学分,纳入高校第二课堂学分,满足人才培养计划。
3.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的重大节日、时事政治、热点新闻中的载体作用。如结合建党100周年的时间节点,牺牲的戍边战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西方势力恶意抹黑中国等具体事件等,以年度时间线为牵引,把重大节日、时事政治、热点新闻与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内容相结合,构造特殊时间点(段)的“授课教案”,利用形势与政策课、辅导员主题班会课、专家教授政策解读等形式,以达到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发展红色文化资源的载体价值,在工作创新中实现全方位育人。
1.串联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中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校中的第一课堂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也就是课程育人的载体,第二课堂则是指前文所述的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即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党员学习发展、强化“研、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形式内化红色文化资源,让大学生将课外所练与课堂所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高校可通过开展“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演讲比赛、红色歌咏比赛、征文比赛、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大赛等形式,丰富第二课堂红色文化项目,亦可通过学术研究、课题申报,项目化开展红色文化研学,充分发挥党史育人的作用。
2.把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性。显性教育中高校教师除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现行使用的“马工程”教材,还应注重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体验式”党史学习教育课堂,在理论课中加入实践课时,定制专门学分,组织学生到博物馆、革命遗址、领袖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同时,注意校园内红色文化元素、环境、氛围的营造和布置,通过活动开展、以文化人等隐性教育形式转化红色文化资源。高校要着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内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将象征性强的人物、故事、历史,鲜活的展示其中,并设计红色文化宣传景观,通过利用橱窗、展板、标语、条幅等校内公共场所,刊载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内容。
3.构建线上线下双渠道的党史学习教育平台。通过开展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以赛促学,以一马当先引领万马奔腾;组建红色文化调研团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深入各中央苏区,了解其发展情况,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重走红军长征路;依托“易班”校园官方网络思政平台和“学习强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栏”占领网络党史学习教育“云基地”。
结语
本文主张用红色文化资源感染新时代的大学生,把其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最终指出: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探索其时代价值、人文价值、载体价值,最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对策,既为高校“立德树人”指明了道路,也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新时期的高校育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