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三下乡”的新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功能

2021-02-13李茂平

关键词:三下乡政治思想

李茂平,杨 梅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邵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一、新时代大学生“三下乡”的蓬勃开展及其新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高校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组织实施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成为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时至今日,“三下乡”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活动和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农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近年来,全国各高校蓬勃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展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活动规模更大,大学生参与面更广。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各高校在校团委的统一招募、组织下,大学生踊跃报名,积极参与,每年组建了数量繁多、规模庞大的“三下乡”服务队,浩浩荡荡奔赴农村地区开展服务活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规模较以前更大,大学生参与面更广。2020年,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高校没有组织开展大规模、大范围的“三下乡”活动,但仍采取“互联网+社会实践”的新模式,通过网络平台组织开展了大规模“云组队”“云调研”“云访谈”实践活动。

二是活动内容更丰富,与时代需求更紧密。近年来,各高校组织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立足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紧密结合时代需求,设立了明确的、具体的活动主题,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和社会热点。2017—2020年,全国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主题分别为“喜迎十九大·青春建新功”“青春大学习·奋斗新时代”“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助力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与活动主题相对应,近年来的“三下乡”均设立了理论普及宣讲、国情社情观察、科技支农帮扶及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爱心医疗服务等活动内容,另外还设立了“青年大学习”“投身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及“知行促进计划”“互联网+教育”调研计划等专项服务计划和活动项目。活动内容涉及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惠民政策宣讲,国情社情民情调研,扶贫攻坚及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志愿服务等。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三下乡”活动。

三是服务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强。近年来,随着“三下乡”活动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其服务对象和范围逐步向偏远贫困农村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延伸,服务范围更为广泛,在偏远农村贫困地区的影响和作用更突出。2017年,“三下乡”“印象长白山·筑梦十三五”专项活动中大学生赴吉林白山市、四平市、延边州等地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新疆学子百村行”专项活动中,大学生深入新疆基层农村开展服务,“农科学子助力脱贫攻坚”专项活动中大学生深入国家级贫困县开展帮扶服务;2018年、2019年组织开展的“筑梦新时代·奋斗新征程”“情系北大荒·建功新时代”“深度贫困地区青春行”“扶贫一线体验行”等活动中,大学生赴山西长治、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黑龙江垦区、山西省灵丘县等地区开展精准扶贫服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生“三下乡”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功能

(一)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其具体内容包括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政治理想、信念、方向、立场教育及政治观点、情感、方法、纪律教育,还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等。其中,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蓬勃开展的“三下乡”活动能有效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是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参与“三下乡”的大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亲身参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亲身参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亲身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实践。大学生深入农村地区宣传国家扶贫政策、惠民政策及党的创新理论,深入观察和调研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国情社情及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等取得的巨大成就,近距离感受农村干部群众的奉献精神,在切实感受乡村巨变的生动实践中培育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增强“四个自信”,始终保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二是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等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勤劳勇敢、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等是必备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质。参与“三下乡”的大学生在深入农村贫困地区的服务活动中,积极践行基本道德规范、倡导道德文明行为,在弘扬社会文明新风的同时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参与“三下乡”文化艺术服务的大学生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艺术创作、惠民展演、文化普及等活动,使自身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道德品质;大学生通过捐赠物资、奉献爱心、支教、支医、支农等活动,在帮助农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同时,涵育自身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道德品质;大学生通过对农村孤残老人、贫困儿童、特困人员开展关爱帮扶、捐资助学、走访慰问等活动,培养自身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优良道德品质。

三是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心理疾病,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及不怕挫折、勇于进取、自立自强、艰苦创业的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三下乡”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活动中,大学生既要与同学团结协作,也要与指导老师打交道,还要与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进行多方面的联系、沟通、交流,这就要求大学生克服胆怯、害羞和我行我素等不良心理和行为,以开放、豁达、合作的心态与人打交道,这有利于大学生克服自闭、孤独、抑郁等不良状态。大学生在农村地区组织开展的文体活动、文艺巡演等,有利于培养其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开拓进取的个性。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等进行课程辅导的同时,还要开展心理辅导、亲情陪伴等方面的服务,在对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员进行物质资助和帮扶的同时,还要陪他们聊天、散心,这些活动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健康、阳光心理。深入偏远贫困农村的大学生,通过国家扶贫政策宣讲、国情社情观察、农村生活状况调研等活动,亲身体验农村地区由贫穷落后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巨变,有利于在其心中树立起发奋图强、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信心、决心。

(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或平台。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有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网络载体等几种类型。“三下乡”是一种典型的活动载体形式,每年暑假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能有效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

一是拓展大学生社团活动载体。每个高校都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社团组织。这些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共同目标和满足共同兴趣爱好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高校大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载体,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社团组织开展的社团活动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每年“三下乡”活动均以“理论普及宣讲团”“国情社情观察团”“教育关爱服务团”“文化艺术服务团”“爱心医疗服务团”等社团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开展。这些社团或团队赴农村地区开展“三下乡”活动,能有效地拓展和发挥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功能,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奉献社会的高尚品德与崇高精神。

二是拓展社会调研活动载体。社会调研是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奉献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大学生“三下乡”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就是组建国情社情观察服务队,赴农村开展专题调研和访谈。2017年,国情社情观察服务队的大学生赴农村开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新成就;2018年,服务队的大学生重点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等开展参观考察、国情调研活动,其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健康扶贫青春行”、信息类专业学生“互联网+教育”等专项活动,分别围绕健康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等专题,赴农村进行医疗卫生现状、乡村校园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活动;2019年“三下乡”活动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国家发展的重大事件、主要成就、重要地点、重点区域开展国情调研和社情、民情走访活动。这些调研活动既增加了大学生对农村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也培养了大学生扎根基层、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作风,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是拓展政策理论宣讲活动载体。大学生是开展政策理论宣讲的重要力量。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具备较为扎实的文化理论功底。开展政策理论宣讲,一方面能进一步丰富、检验、巩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促进大学生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对党和国家政策理论的学习、研讨和宣讲,从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提升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在“三下乡”活动中,很多大学生走进贫困群众家中宣传、解读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宣传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法律知识、卫生健康知识、农业知识、金融财政知识等,还通过图片展览、宣传橱窗、横幅标语等方式宣传改革开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巨大成就,通过微信、QQ、短信等宣传农村的好人好事及脱贫致富典型。这些宣讲活动,在提高大学生自身政策理论水平、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密切了大学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进了其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培养了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四是拓展文艺巡演活动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必需形式多样、多姿多彩,需要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参与“三下乡”的大学生大都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他们开展文化普及、艺术创作和惠民展演活动,深入贫困地区的田间地头开展慰问演出,通过歌舞、相声、小品、快板等形式,演唱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演绎贫困群众走向小康路的喜悦心情,还通过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展演”等,吸引贫困群众参与其中,丰富贫困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学生在农村地区开展的这些文艺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在“春风化雨”中滋润贫困群众的心田,让偏远的农村地区充满欢歌笑语,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才能,拉近大学生与基层群众的距离,培养大学生热爱农村、献身乡村振兴的思想情感。

五是爱心帮扶活动载体。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爱心帮扶是最为重要的服务活动之一,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心帮扶主要包括扶助孤残老人、帮扶贫困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及家庭贫困、需要资助的特困户等,采取的方式主要有捐钱、捐物、支教、助学及走访慰问、爱心陪伴等。大学生利用“三下乡”的机会,对孤残老人给予精神上的慰藉,有时还会通过捐赠的方式,对特殊困难的老人从经济上给予扶助;大学生利用寒假、暑假等节假日时间将农村留守儿童或失学儿童召集起来,给他们上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对于那些因病、因残致贫的特困户,大学生会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予以救济;对于那些缺少劳动技能、缺乏致富门路的贫困群众,大学生会上门走访调研,与他们一起探讨脱贫致富的方法;那些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专业、商务贸易专业、农业机械专业的大学生还会将他们所学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传授给贫困群众,帮助他们寻找脱贫致富的方法。这些爱心帮扶活动,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心、善心、责任心,能够起到在大学课堂所没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拓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在高校普遍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上分析,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的极大优化。

一是优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原则方法之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并且,这一教育方法侧重实践教育,要求理论教育结合社会实际进行,与实践环节相配合,实践的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力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每年暑假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深入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大学生深入农村开展的贫困状况调查、国家扶贫政策宣传、爱心捐助、支教助教、农技培训等服务活动,一方面是对其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实践和检验,另一方面能帮助其了解农村、了解社会,体察人民疾苦、关心群众生活,使大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教育,提高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平。

二是优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方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明,教育的效果最终要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学习、内省和实践来实现。教育只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外因,自我教育才是内因。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就是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注重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又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作用,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参与、自我思想改造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能力。每年暑假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教育活动,能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主动走出校园、深入农村接受锻炼,接受人格上的有益熏陶、思想上的深刻洗礼,且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之目的。参加贫困地区农村支教的大学生,在支教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教师职业的崇高及艰辛,从而培养自身尊师重教的道德品质;在贫困地区参与国家扶贫政策宣传的大学生,通过宣讲国家惠民政策、扶贫政策等,感受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人道主义及维护群众利益、增加社会福祉的执政理念,从而培养自身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道德情感;开展农村贫困状况调查的大学生,耳闻目睹农村的贫困落后,心里便会产生出勤奋努力、奋发有为、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感,树立起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兴旺发达贡献力量和发奋图强的远大理想。

三是优化学校主导性教育与社会多样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方法。现代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世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资源。大学校园之外的多彩世界,强烈地吸引着大学生求知的目光,加速其探索的脚步。学校主导性教育与社会多样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就是要克服传统教育内容单一化、简单化等缺陷,把学校主导性教育内容的方向性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的多样性、鲜活性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生动性。大学生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接受社会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教育,融入“生活世界”,进而受到社会生活的熏陶和教育。近年来,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多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17年组织开展的“三下乡”要求大学生围绕扶贫、济困、扶老、助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禁毒、防艾等方面开展服务活动;2018年的“三下乡”活动要求大学生深入乡村、社区、街道、厂矿、军营,尤其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2019年的“三下乡”活动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万场宣讲交流活动、“青年观察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项调研活动及“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井冈情·中国梦”“情系北大荒·建功新时代”“扶贫一线体验行”“健康扶贫青春行”“推普脱贫攻坚”等多项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大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多样化体验和实践活动中,升华爱国情感,勇担时代责任。

三、大学生“三下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功能的理论基础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积极性

弘扬、培植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主体,教育对象是客体。“由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1]342,这其中的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协调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高校教师、辅导员及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教育主体,大学生是教育客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则认为,教育对象不仅是教育客体,也是教育主体。也就是说,高校教师、辅导员及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都是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每一个主体作为对方的对象性存在,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客体性和主体性,“无论从认识论还从实践论上来说,他人不只是客体,但也不是纯粹的主体,而是主体与主体的有机统一体”[1]359。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突出了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尊重,有利于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理论为大学生“三下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对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各种帮扶活动的大学生来说,“三下乡”服务活动凸显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第一,大学生主动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进入农村社会,开展服务村民、奉献农村的公益活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不是仅仅是在课堂上、校园内接受教育,表现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体现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第二,大学生走进农村社区开展环保宣传、弱势群体救助、国家扶贫政策宣传、农村创业就业培训、文化艺术表演等服务活动,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主动接受社会锻炼,能够学习到、体验到书本上、课堂上所没有的社会知识,受到思想上的深刻教育,这是大学生作为主体性参与者所获得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典型表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依托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模式

活动是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说教和灌输,忽视大学生的实践养成和感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理论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人类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强调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重视人的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该理论认为,人的活动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建构过程,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发展植根于人所具有的生存、发展需要及其本质力量,并表现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和实现其本质力量而开展的各种活动[1]332-334。教育者施加在教育对象身上的作用与影响,只有真正为教育对象所认识,才能真正对教育对象起作用,才能真正促进人的成长成才。而要受教育者真正“内化于心”,必须要“外化于行”,必须切实身体力行,付诸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化和道德素质提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2]78。这个观点说明了受教育者自身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亦为大学生“三下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其一,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组织开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强化社会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养成作用。高校每年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均由校团委统一组织实施,各高校充分发挥“三下乡”活动的育人作用,将“三下乡”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组织引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其二,从教育对象的视角来看,作为“三下乡”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在贫困农村地区开展的政策理论宣讲、农村贫困状况调研、文化艺术汇演、农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有利于丰富其的学习、生活,使其在实践活动中“身体受锻炼,思想受洗礼”。近年来,“三下乡”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专项实践活动,为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2017—2019年“三下乡”开展的“井冈情·中国梦”“红色基因代代传·青春喜迎十九大”“追寻红色足迹·情系圣地发展”等活动中,大学生赴井冈山、遵义、延安开展党史学习、红色教育,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在“健康扶贫”“推普脱贫攻坚”“禁毒防艾宣传”等活动中,大学生通过医疗卫生知识普及、普通话口语培训、禁毒防艾政策法规宣讲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在奉献他人、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生活世界”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经历着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获得社会属性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的过程,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改造和发展现实社会的过程。“在当今世界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主要的生活抉择在整个成年时期都是未定的。社会化不再局限于童年,而是一个无限的、自我定向的过程”[3]74,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都需要从现实社会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每时每刻都需要接受社会生活的锻炼和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实现社会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理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狭隘视界,积极介入社会生活,与个体的具体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实现个体思想行为与社会生活相统一[4]89。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共同参与社会活动,在相互作用下,双方增强现实社会体验;二是教育者将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及要求传递给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对象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社会生活,促使受教育者将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内化为思想情感,并进一步外化为受教育者回报社会、奉献祖国的高尚道德行为。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阿弗烈·诺夫·怀特海曾指出,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融入“生活世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大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大学生“三下乡”是一项社会公益行动,从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融入“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大学生“三下乡”的内容源于农村生活、取材于农村生活,服务活动贴近农村社会、贴近农村生活。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活动的大学生,不再囿于校园内课堂学习、理论学习,而是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进入农村的现实生活,通过陪伴孤残老人、与留守儿童或失学儿童一起读书学习、为村民表演文艺节目,甚至是与贫困群众一起下田干活,亲身参与、体验真实的农村生活,亲身体验农村贫困群众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农村社会的发展变迁。这种体验式的学习、实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分析,表现出“生活世界”的鲜明特点:从学校理论教育走向社会生活实践,从单纯强调认知能力教育走向重视情感、行为能力培养,从生硬的知识灌输走向重视向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注重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选取具有实践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规范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注重从社会现实的情境中体验、感受、理解和践行美德,以农村社会的生动现实、农村典型的“生活世界”、农村特有的生活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素材,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概念化的、知识化的“理论世界”重返真实的“生活世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的回归。

猜你喜欢

三下乡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