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时代突发公共事件治理路径研究
2021-02-13吴思瑾
吴思瑾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公共事件给各国政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各国政府要想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危机,就需要不断完善治理体系,积极应用现代大数据等技术,强化预警机制,构建现代化治理框架。因此,基于风控时代背景,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性、挑战和具体应对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风控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风控时代,每一次的全球性突发公共事件,都给各国应急体系带来了重大挑战。同时,各国也会积极结合危机事件特征,对突发公共事件风险应急体系做出调整,以期增强对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具体而言,风控时代,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突发性
这是突发公共事件最为显著的一项特征。很多时候,突发公共事件都是在未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以恐怖袭击事件为例,政府部门往往难以预测一些突发性的恐怖袭击事件,并且这类事件的危害性极大。再如,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山洪、海啸、地震等,都难以准确把握和有效预测。这些突发事件都是由客观、不可控因素引发的。
(二)复杂性
很多突发公共事件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这其中包括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各项因素相互关联,并且常常处于环环相扣的状态,复杂多变,波及范围大。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三)破坏性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突发公共事件,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包括造成直接性损失和间接性损失。其中,直接性损失包括财产和人员损失,间接性损失包括社会、个人心理损害等。如,突发公共事件可能给民众造成恐慌心理,部分民众整日处于担忧的状态,容易陷入茶不思饭不想的困境,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四)持续性
只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突发公共事件就会随时发生。为了降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损失,政府部门就需要持续更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对危险因素的管控力度。
(五)广泛性
很多突发公共事件的波及范围广,影响力大,会给国家和民众造成重大损失。以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为例,此次突发公共事件对唐山的影响最大,但北京、天津、河北等多个省市都受到了负面影响。有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会给多个国家和地区带来负面影响。
(六)共振性
很多公共事件的发生,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会引发山洪、海啸,甚至是瘟疫;大洪水不仅会给农业造成重大影响,还会给教育、交通、商业等领域带来负面影响。
二、风控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给政府治理带来的挑战
在风控时代,不确定性因素与日俱增,如此就意味着,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难度显著加大。具体的难度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政府应对危机的决策可能缺乏立法依据。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前,政府部门可能尚未制定相应的法律,因而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往往缺乏法律依据。这种情况下,政府公信力可能受到不良影响。
其次,政府应对危机的决策缺乏经验参考。每一次的突发公共事件,都会出现一些全新的不良影响因素,这些都是无法根据以往经验来做出判断的。以地震为例,虽然历经了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国应对这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增强,但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发生的地震,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差异。为了有效应对每一次危机,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全新的应对方案。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缺乏充足的经验依据。
再者,政府应对危机的策略系统化不足。风控时代,各国需要应对的突发公共事件类型繁多,并且每一次的方案只在短期内适用,要想保障危机应对成效,政府部门就需要不断更新方案。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部门往往需要根据事件发展形势,制定全新的应对方案,而由于事出紧急,应对策略难以做到足够系统、全面。风控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隐藏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危机四伏,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决策及时做出调整,如此可能会出现决策碎片化的问题。
此外,政府应对危机的决策往往对公众配合度要求高。以埃博拉病毒给刚果带来的疫情为例:在疫情突发阶段,刚果要想有效控制住疫情,就需要得到民众的配合,因为这是一种可以通过粪便等途径传播的病毒,因而民众日常生活习惯也是影响疫情防控效果的关键。政府工作人员需要在防疫期间,做好各项思想宣传工作,提升民众对疫情的认知,引导民众积极配合防疫工作。在防疫期间,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度会对政策的执行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策需要更为敏感和灵活。风控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人员流动性大,不确定性以及不可控因素增加。当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时,随着信息的传播和人员的流动,很容易造成民众恐慌。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需要及时监视不良信息,做出更为迅速和灵活的决策,减少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风控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路径
(一)完善预警机制,明确各方责任
风控时代,各国、各地区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已经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预警机制,增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效果。首先,各国、各地区政府需要围绕以往的公共危机事件展开分析,归纳总结共性和个性,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初步制定预警方案。其次,各国、各地区政府部门需要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重点关注公共管理领域,了解民情,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公共管理领域倾斜。再者,各国、各地区政府需要加强合作,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了解全球性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性,共同完善预警机制,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形成防御合力,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效果。如1948年4月7日,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成立。该机构主要负责领导全球卫生事务,拟定卫生研究议程,制定各项规范和标准,向各国提供医疗技术支持,等等,如此就有效增强了对卫生领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能力。在全球性传染病防控期间,世界卫生组织会及时向各国报告疫情信息,让各国做好应对措施。在针对其他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预警机制时,各国也需要大力联手,落实分工与合作原则,明确各方主体的职责,保障预警机制的顺利运转,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强化危机意识,懂得居安思危
强化危机意识,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是增强突发公共事件治理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风控时代,风险无处不在。虽然很多突发公共事件都是由不可抗力因素引发,但部分事件仍然可以通过人为因素进行干预,以此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各国需要针对高发类型的公共危机事件,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并且强化建设救援队伍,做好相应的物资储备。日常治理工作中,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理能力,等等。例如,针对全球高发的洪水危机,各国、各地区政府就需要建立专门的抗洪救灾小组,在洪水多发季来临之前,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及时泄洪、救灾演练、物质生产、建立救援专项资金,等等。再如,针对危害性极大的地震,各国、各地区政府可以加强抗震演练,增强自身的抗震救灾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加大对地震逃生知识的宣传力度,强化民众的危机意识,教会他们应急避震的有效方法,尽可能减少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可以通过各项有效措施,强化全员的危机意识,让各国民众都懂得居安思危,以此提升人类整体的应急避险能力。
(三)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法律保障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制定各项决策的可靠依据。风控时代,各国、各地区政府都应该加快建设各项法律制度的步伐,尽可能让各项决策都有法可依。虽然部分突发公共事件由不可抗力因素诱发,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就可以任由其发展,而是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有效止损,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此,结合各类突发事件的特性,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例如,突发公共事件爆发之时,由于其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出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相关政府做出的部分决策可能缺乏法律依据,但事后国家就可以将相应的事项纳入法律法规范畴。当个人或组织做出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时,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可以按照法律规定,让行为人接受法律制裁。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将某些行为纳入法律规定范畴的方式,增强法律对个体或公众行为的震慑力,以此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公共危机。同时,针对非人为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政府部门同样可以将相应的治理原则、治理措施等纳入制度范畴,让政府的执政行为更加规范。
(四)重视协同应对,提升反应速度
突发公共事件变化大,复杂性强,为了增强治理效果,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对各方主体力量的协调和各地区资源的合理调配。以水灾这类公共突发事件为例:在洪水灾害发生时,政府部门需要紧急安排救援人员,做好人员疏散、人员救治等工作。水灾过后,政府部门又需要安排人员做好消毒等工作,防止出现传染病。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引导居民做好灾后重建家园的工作。总之,在不同的阶段,政府部门应采取不同的协同应对措施,以期提升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速度,增强应对效果。当突发公共事件危害全球的时候,各国需要携手共建防控机制,促进物资的合理流动。风控时代,各国应该携手共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五)重视思想宣传,争取民众支持
风控时代,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需要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以水灾为例:在防控水灾期间,政府的诸多决策需要民众的参与和配合。如民众不能饮用受污染的水源,防止引发传染病,灾后居民需要齐心协力共建家园,等等。当遇到民众不参与、不配合工作的情况时,政府部门就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提高危机应对效率,政府工作人员就需要做好日常的思想宣传工作,通过一系列思想宣传工作,提升民众的思想觉悟,争取民众的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风控时代,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防不胜防,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公共危机事件的特性和公共事务管理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理方案,完善预警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强化危机意识,懂得居安思危;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法律保障;重视协同应对,提升反应速度。借助一系列的措施,增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效果,共建和谐、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