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传统文化中活力思想探究

2021-02-13宋传颖

关键词:本源万物理性

宋传颖

(1.邵阳学院 心理健康中心,湖南 邵阳 422000;2.西南大学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

活力与人类历史相伴产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主题。活力在当代凸显了更深刻的时代意义与价值,成为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当前学者对活力的研究刚起步,现有文献及论述并未厘清活力的内涵与外延。中西方各异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根基造就了不同的活力思想,这深刻影响着学者们对活力的多元化认识与探究。法国著名的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就曾用“水”与“火”两个核心的隐喻,阐述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活力特点。从中西方文化的视角探究活力思想,将进一步促进活力理论体系的建构,使活力的研究置于深厚的文化背景下,对提升活力研究的生态效度和科学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并未发现严格与“活力”相对等的描述性概念。相关研究更多的是通过对具体对象的探究,或对独特文化元素的分析,用间接或隐喻的方式阐释着丰富的活力思想。如西方传统文化与哲学中的“水、火、气、上帝、理性与自由、生命”等概念都在其孕育生成变化中体现着丰富的活力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的“水、天、道、君子、生”等概念都在运行演变中体现着活力思想,人们对“入世、出世”和“追求来世”的人生态度的探寻也折射出丰富的活力思想。

一、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活力思想

在西方,活力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关于世界本源的探究。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社会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需要发生变化,西方活力思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从关注世界本源的物质特性活力,到宗教神灵中万能精神代表的活力,再到社会生活中人的理性活力,最后到人本身的主体性活力和生命创造活力的变化。这种动态变化凸显在人与自然对峙、人与神灵对峙和人自身超越与更新的过程中。

(一)古希腊哲学中的活力思想

本源问题是对生命诞生的追寻问题。只有具有生命,才有可能去谈论活力。因此,对世界本源的思索最能体现活力思想最初的萌芽。古希腊哲学家用哲学的理性去解释世界的本源问题,不同学派对此的不同立论,展现为不同元素的宇宙认识论和思维方法。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水变化为万物,万物最后又消解为水[1]18-19。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气数量上无限,空间上无定形,其永恒的变化和运动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变化[2]。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源,是万物生灭变化的活力之源[3]87-89。尤其是“火”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被赋予了特殊而又崇高的含义,是生命不息、开启光明的象征,引导着人们探寻真理、追求真理;它代表着斗争、激情、超越、创新,体现着无限的变化、激情和能量,是力量强大、最具活力的体现。赫拉克利特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世界万物都似火一样变动不居,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之中;并特别强调“对立与流变”存在于每一具有活力事物的本性之中[4]36,没有这种对立与流变,世界将会消亡。此外,赫拉克利特还提出世界万物的生灭变化不是杂乱无序的,必须遵从必然的法则,即“逻各斯”;“火”需有度,具有二重性,过度的“火”会带来灾难与毁灭。自此,火在西方哲学中作为活力的象征延续开来。

(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中的活力思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层面的需要发生巨大变化,这直接导致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对峙转向了人与神灵之间的对峙;再加上基督教神学本身的包容性,基督教神学在欧洲中世纪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逐渐放弃对自然界神秘感进行人格化和社会化的探寻,开始从宗教神灵中寻求一个抽象的、无所不能的万能神灵来实现精神寄托。由此,上帝成为中世纪整个宇宙中最纯粹的活力代表[5]216。整个中世纪,神学家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去认识并信服绝对永恒的、无所不能的、最具活力的、创造一切的“上帝”。他们认为上帝是永恒的,具有火一般的精神与气息。如《约翰福音》中明确提到:“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6]47上帝用他的“道”创造了圣子,又以他的智慧(圣灵)创造了世界。后来,奥古斯丁将上帝的“道”比作“真理之光”,永恒地普照这整个世界,向所有人启示真理。他不仅对上帝的“道”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上帝”是最具活力的代表,最凸显的特征是无时无刻不在创造[7];而且在其提出的“普照说”中重点论述了人的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定性,并从人的自我意识出发,强调了人的精神的主动性[8]。这种关于人的自我意识萌芽和人的精神主动性的阐述成为这一时期活力思想最典型的代表,并为后来的启蒙理性活力和人的自由及主体性活力兴起做了前期准备。

(三)近代启蒙理性中的活力思想

经历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后,启蒙思想掀起了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的深刻的思想解放与变革运动。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哲学研究主题由宗教神学向社会中的人转变。哲学家们高扬起人性的旗帜,崇尚人的理性与自由,倡导人借助理性的指导塑造一个自觉能动的自己,认为人应该具有明智的判断、独立的思考和自我选择的能力[9]85-87。如近代西方哲学理性主义者斯宾诺莎认为“纯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就是“自由人”[10]222。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的鼻祖洛克认为自由离不开理性,它随着理性的成熟而增长[11]38。莱布尼茨认为心灵是理性的灵魂、有花纹的大理石和上帝的肖像,其关于心灵最重要的本性是能动性的阐述,成为这一时期活力思想最为突出的体现,即人的能动性与丰富性使之具有活力,它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和意志自由之中[12]80-81[13]。因此,自由与理性不仅成为这一时期的两大主导精神,而且也成为这一时期活力观的最显著特质。

(四)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活力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家不仅继承了近代启蒙思想中崇尚理性、追求自由的启蒙精神,而且认为人的理性中无限至上性和无限能动性日益突显,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步增强,并获得确认和发展。如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为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康德自觉将人作为主体专门研究,特别是其“人为自然界立法”的思想,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形成观察思考人与世界关系的主体性视角。他主张充分张扬人的理性,肯定人的自由,提高人的尊严,赋予人以“主体性活力”[14]。这种主体性活力主要表现为主体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15]79、有充分的认知能动性、有履行道德责任的道德实践活力以及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的审美活力。黑格尔将理性主体性抬高到“绝对精神主体性”的高度,并认为绝对精神可以自我创造、自我表达和自我扬弃,有产生一切对象的能动性活力,特别是其“辩证的否定”思想构成了世界万物前进发展的巨大动力,展现出能动地批判、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活力精神[16]257。

(五)生命哲学中生命创造的活力思想

生命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反对否定人的个性、人格和自由,主张用生命的发生与发展来解释宇宙。他们认为“竞争”是生命发生与发展的动力,生命哲学教导人们认识环境的“残酷”,人们通过改进自身去适应和改造世界。因此,生命是世界的本源,它可以自由释放能量,其本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力,并在创造过程中更新自己,超越自身。如维廉海姆·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一种不能用理性概念描述的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17]207-208。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提出世界本源和万物的根源是“生命之流”,是一种在时间上永动不息且又自发流转的生命冲动,宛如一条河流,川流不息、生机勃勃、绵延流长,成为世界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18]68-69。齐美尔用“生命比生命更多”和“生命超越生命”两个命题来阐述生命生生不息的创造与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活力本质,认为只要存在生命,就会生育出生动活泼的东西来[19]17。

总之,西方的活力思想主要依托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强调人的意识至高无上的地位,鼓励个体的冒险、进取、竞争、创造。它把冲突与斗争看作活力的重要表现,将人的主体能动性看作活力的重要内涵,呈现出典型的个体创造式行为方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力思想

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力思想,最早见述于《礼记·大学》中汤之《盘铭》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后见述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0]66,即主张君子应该效法运行不止、刚健不衰的“天”,具备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不言放弃的素质,这体现了个体层面“自强不息”的活力思想。《周易》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理论源头,它一方面将宇宙看作一个“天、地、人”融合一体的生命系统,正所谓“生生谓之易”。孔颖达在其编订的《五经正义》中解释说:“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21]可以说整个宇宙都处于一种“创造生成、生生不息、变化不居”的状态中。另一方面它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传》),“生生”的主体是人,核心是创造,最具生命力;同时人的“生生”不仅指活着,更要活得有意义。《周易》这种浓郁的生命关怀和变化意识对儒、道、释等传统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的活力思想

儒家学派自孔子创立起,流传至今已经成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学派,这本身就是顽强活力的体现。儒家学派的活力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儒家学者主张积极参与的政治取向。如孔子一生四处奔走,游说诸侯,在困境中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孟子则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的豪气直抒心意。二是儒家学者秉持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如孔子主张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可以杀身成仁,孟子坚信“仁政”可以泽被天下等,都折射出他们强烈的兼济天下的动机与意愿。三是儒家学者践行奋发有为的刚健行为。如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等,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生命不止、永远向上、奋斗不懈的行动力。四是儒家学者倡导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如孟子曰担大任者能经得起考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总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主张“兼善天下”和“积极入世”,其所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活力精神对推动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道家的活力思想

在道家文化中,“道”是宇宙的最高本体,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22]。道家学派构建了一套“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如《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即是说万物生长变化的根也是“道”。“道”作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是一种潜能或潜在性存在,常常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能量,促使宇宙万象和天地万物蓬勃发展。因“道”创“生”而展现的活力主要表现在:首先,“道”是永不枯竭的能量,是宇宙自身所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物质和精神赖以运行的动能[23];其次,“道”强调变化与发展,其要义就是要求人们效法“道”生生不息、生而不有的精神,让人与万物的生命健康发育、活泼自然;再次,“道”坚持顺其自然,重视无忧、自由、独立,追求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逍遥”,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活力无限;最后,“道”指引了发展的主要方向,即万物追求幸福安康,追求“生道合一”的永恒生命,追求超脱个人局限的永恒价值。总之,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是孕育天地、创化万物的造物主,自然万物都是“道”在不同程度上的表现,都统一于“道”。

(三)释家的活力思想

释家最初源自印度,后来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进而独具中国本土化特色。它与儒、道并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儒家讲究“入世”,道家讲究“出世”,那么释家则讲究“来世”。释家主张生命的意义在于去“无明”,立地成佛,重视追求来世与生命的超越价值;主张通过坚持不懈的修行、顿悟等途径参悟生命的真谛,达到生命的圆满境界。所以释家思想的价值不在于创造了“来世”的虚无缥缈,而在于其提倡积极的修行,追求超越生命的价值,体现了讲究因果轮回的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这些也是释家具备活力、不断更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此外,佛法认为“好生为之德”,“凡含灵之性,莫不乐生”,“不杀生”成了佛教的十善业之首。

总之,我国传统的活力思想主要依托“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充满着富有哲理的辩证思想。特别是强调“亦静亦动”,一方面鼓励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勇于超越,有兼善天下的理想;另一方面担心活力过度,导致失序与混乱,又鼓励无为与不争,强调顺应与适应,坚守“善”与“和为贵”的首要原则。

三、中西方文化中活力思想的启示

纵观中西方文化中活力思想的发展,目前已有研究并未形成对活力内涵的清晰界定。但研究者们初步形成了较为朴素的活力意识与活力观念,这为今后正确理解与把握活力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视角。总体看,中西方活力思想中共性观点有:一是活力的基本涵义是生命力,生命力是世界万物存活、延续、更新、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这与词源上对活力最普遍的解释一致,即活力就是旺盛的生命力。二是活力是高水平的能量状态,且效果具有双重特性,即激发活力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而活力过度会带来破坏。三是活力的主体对象非常明确。世界本源的“水”“火”“气”“道”等有活力;虚无精神代表“上帝”有活力;社会生活中的“人”也有活力。特别是“人”的活力是活力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体现,其核心是“创造”,即人的变革、超越、创新、实践能力、意识力和自由成为有活力的重要条件。此外,人具有的正确的自我意识、敏锐的前瞻力、能动的理性思维和客观的批判力是其具备活力的重要前提;而适度的“自由”,掌握主动与自我选择,成为人有活力的重要保障。四是活力具有正确的方向性。活力指向当下和未来,有梦想,敢超越,且发展上生生不息,成为人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综上所述,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学者们对活力思想的阐述主要是通过对世界本源及生命意义的追寻,对超自然宗教神灵代表性特质的感悟,对社会生活中人的理性、主体性、创新性的思索中展现出来的。这凸显出活力是一个广义且多维的多元化概念,具体到“人”的活力而言,活力是一种以旺盛生命力的产生、维持、释放为核心基础,以身心健康、坚毅品性、良好认知力为保护性特质,以创新、超越、进取为激发特质,在个体的知、情、意、行上呈现精力充沛、乐观向上、锐意进取、健行不息的发展形态。它构成了个体得以生存、发展的原因和推动力,具有鲜明的动力特性。

猜你喜欢

本源万物理性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保函回归本源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