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三笑”题材在《头边知己图》中的新演绎
2021-02-11陈夏
陈夏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引言
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有不少作品取材于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典故,“虎溪三笑”就是被反复描绘的题材之一,说的是东晋高僧慧远住在庐山东林寺,相传他“自远卜居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1一次他与简寂观道长陆修静、陶渊明相谈甚欢,不知不觉过了虎溪,山虎号鸣提醒,这才察觉,遂大笑道别。这段佳话尽管在宋代已被考证为虚构的佛门故事,但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自宋至清不断被历代画家所演绎,作品层见叠出。其中,浙江省博物馆藏的《头边知己图》(图1)借“虎溪三笑”的典故讲述了清初周、屠廷楫、大梅的故事,周委托其门人毛绩宣2为三人作画,该图在人物、背景、主旨三方面呈现出了与常见的“虎溪三笑”题材绘画作品不一样的新面貌,带有画家和像主的独特用意。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屠廷楫在题跋里介绍了彼此,左边“幅巾野服,挥手而语者,为屠东蒙”,即屠廷楫(1615—1694),字尔际,号东蒙,嘉兴人,少补学官弟子,“兵后弃去,诗酒自娱而以农桑督诸子”,3著有《鹿干草堂集》。旁边“舒躬反袖,解颐而听者,为周青士”,即周(1623—1687),初字公贞,更字青士,又字谷,嘉兴人,工诗书,明末甲申之变后弃举子业不治,卖米经商,后家产散尽,为私塾老师。右边单独一“芒鞋顶笠,荷锄而筐菜者,为大梅上人”,大梅(1615—1688),字同岑,是一位僧人,亦叫智解。
首先,在人物扮相上,若将“虎溪三笑”的角色来一一对应画中三人,发现“三教”的意味并不明显,周与屠廷楫本是明末书生,作典型的明代文人打扮,即便到了清代顺治、康熙年间,明式袍服依然流行。而大梅现实中是僧人,画里仅仅在草笠下面暗示有剃发,一身农夫打扮,肩扛一把头,上面挂菜篮,不像通常《虎溪三笑图》里“释”的代表人物穿僧袍那样直白,只是呈现为一位朴素的山中老者形象,比起大多数《虎溪三笑图》显而易见的儒释道形象,周、屠廷楫、大梅的打扮都相对降低了三教感。对此屠廷楫的题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解释,他说:“大梅邃于禅,而口不说禅;东蒙学于儒,而羞称儒术;青士弃奇赢,而折节读书成淹博士。三人操术不同,而脱略筹量同。”故尽管三人操术上、经历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不喜高调、不爱显露之人,所以反映在人物形象上,自然也不会像一般的《虎溪三笑图》那样区分出儒释道的形象。
其次,这是一幅属题写照,明清肖像画的性质决定了它在人物脸部刻画方面要区别于大多同题材作品中的类型化人物面相。三人均眼含笑意,相貌各有特点,画家以淡墨勾勒五官,赭色晕染。屠廷楫眉毛上挑,比周年长一些,留白须;蓄黑须的周眉眼下垂,更为喜笑颜开,笑起来时眼下和脸颊两边的肌肉富有立体感,面容和体态丰腴;大梅靠眼眶、眉骨、颧骨的深浅凹凸来塑造年龄感。尽管毛绩宣的写真未必能算作是明清肖像画中的精品,但将“虎溪三笑”题材纳入肖像画的范畴里,可以说在清初是一种新尝试。
最后,就人物站位朝向方面来说,以往的同题材画作大多数是儒释道三代表聚拢在一起,中心人物往往是“慧远”,或是有两人更紧挨,与另一人稍有疏密对比关系,而《头边知己图》则利用长卷的形制将三人分隔两岸,人物朝向皆不相同,一正面,一半侧面,一全侧面,大梅与两人拉开距离,似作告别状。
图1 清 毛绩宣头边知己图 纸本设色35.3cm×137.9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2 南宋 佚名 虎溪三笑图 册页 绢本设色26.4cm×47.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背景的安排
有些以“虎溪三笑”为题材的画作没有任何背景或者只有简单点缀的树石,靠已成符号化的人物图式,就能让观者立刻明白画的是什么故事,而单看《头边知己图》里的三人,由于不太体现儒释道色彩,故除了三人“笑”的表情,溪流和小桥对提示“虎溪三笑”的典故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图中两岸有岩石、崖壁、树木,较宽的溪水位于画面的中间,呈C字形,颇为抢眼,水流尽头是小桥。而通常同题材作品中的溪水、小桥要么处在画边,要么隐于人物身后,即使是放置在画正中,如南宋佚名的《虎溪三笑图》(图2)中间的虎溪,也比较细,多曲折,前有小桥“截断”,后虚化过渡到远山,中有人物遮挡,削弱了溪流一通到底的走势,将绝对焦点让位给人物。而《头边知己图》里的溪流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与三人连作一个整体,共同构成视觉的关注点。
另一方面,人物已非慧远、陆修静、陶渊明,那配景是否也非庐山东林寺虎溪边?结合画中三人的交往经历与画跋分析,可以推断出背景是安排在某处相关实地,推论如下:1.大梅题:“戊午之春,谷偕及门毛子绩宣过予,为作此图。”表明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毛绩宣来大梅山房画了此图,有可能对景写生,或者提炼风光特征,适当参考“虎溪”图式,加以艺术化处理。2.屠廷楫画后透露了三人平时在嘉兴“每所聚首,大梅山房为多”,大梅山房的方位通过周题跋和沈季友、4朱彝尊的记载5确定在“郡城东白莲寺”。寺西南是大梅禅栖之所,6寺东有“橘鹤楼”,是“大梅斋也”,7朱彝尊在《曝书亭集》卷三十六有记录三人往来酬唱于橘鹤楼,8故画中地点极可能指涉白莲寺一带。3.“白莲寺”会使人想到历史上著名的“白莲社”,中心人物就是慧远,他与僧人、贤士在庐山东林寺结社修“净土”之法,因池塘植白莲,故称“白莲社”。今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白莲社图》出自北宋张激之笔,展卷开头就是描绘“虎溪三笑”的场景,表明后人将这个故事纳入了白莲社里。所以周他们很可能由“白莲寺”的名字联想到“虎溪三笑”的故事。4.周在画后着不少笔墨描述“白莲寺”的风景,谓大梅栖禅处“曲径深篱,窈然人迹”,屠廷楫的形容是“浓阴夹岸一川通”,9投射到画面上时确有几分相似的意境。5.喜游丛林精舍的周在跋文中言:“白莲得其地,大梅、东蒙得其人,夙昔所期,于焉兼遂。”说明周昔日所期待的人与地终于兼得,得偿夙愿后托之于画。故推断画中背景实指向嘉兴白莲寺一带。
三、主旨的表达
四、结语
注释:
1.[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六,载《丛书集成初编》第3352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99页。
2.关于毛绩宣的史料并不多,只知他是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为周筼门人,在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之前已去世,此判断依据[清]汪文柏,《柯庭余习》卷六,《庚申二月得俞鹿床先生讣同家兄设奠桐溪草堂为文以哭之犀月有诗志其事次韵二首》其二附注:“戊午秋有《草堂雅集图》,李徐初邻,四明毛绩宣,吴门卢久芳诸子皆已奄逝。”载《四库未收书辑刊》捌辑,第21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1页。
4.同注释3。
5.[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六,《屠东蒙诗集序》,载《文澜阁钦定四库全书》集部,第1356册,杭州出版社,2015年,第419页。
6.周筼于此卷后题跋:“而大梅公之禅栖,实占寺之坤隅。”
7.[清]杨钟羲辑,《雪桥诗话三集》卷一,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40册,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78页。
8.同注释5。
9.同注释7。
10.于淑娟,《〈虎溪三笑图〉题画诗考论》,《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2月,总第1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