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一点烛光 引领百年辉煌
——中国画学会《红船启航图》百米长卷创作学术交流会纪要
2021-02-11
编前语:《红船启航图》展出期间,中国画学会《红船启航图》百米长卷创作学术交流会在嘉兴举行,中国画学会新老负责人郭怡、龙瑞、孙克、田黎明及部分参与长卷绘制的山水画家与相关学者与会,就百米长卷在创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攻坚克难取得的新经验,以及形成的中国画新传统进行了交流。本刊特将此次交流会发言内容整理刊出,与读者分享,因篇幅所限,刊发时有删节。
《红船启航图》这幅作品在现代建筑中的现场气氛,与我们建党百年的庆典十分合拍,充满了神圣感。整个画面充溢着中国文化之美、信仰之美和理想之美。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嘉兴市政府、中国画学会尽了全力,大家都奔着一个目标,最后完成的作品是深具时代性和艺术性的精品力作,相当符合这个时代的感觉。
长卷这种形式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画传统中特有的形式,是从《清明上河图》《江山万里图》《富春山居图》一脉传下来的,深具中华文化的精神性和诗性特征。长卷让我们有充分的、无限的表现空间,而表现对象又是概括的、重点突出的、自由组合的。洋洋百米起承转合,变化无穷,可行,可望,可游,可居。长卷发展到今天,经过了我们这一代画家多年的努力实践。这些年来,我们中国画学会在学术立会的宗旨下,完成了《黄河万里图》《长江万里图》《丝绸之路图》《红船启航图》四件大型长卷的创作探索,在传统理念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新的艺术创造。我们做了我们这代画家应该做的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一些成绩。
这次“红船”主题创作,场景需要真实,但是又不能特别具体、写实,不能是一时一地的真实,而要概括的、宏观的真实,所以就需要我们艺术家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大量的概括,让不同的场景可以自由地转换、衔接。在这一点上,我感觉我们创作的团队,特别是几位领导和主笔,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这幅作品不同于以往的作品,既真实又艺术,一点都不概念,真的不易。
中国画构图的一大特点就是散点透视,我们充分发挥了节奏之美。通过起承转合,尽量把这张画做得富有中国画的特点,既具有诗性的因素,又具有散点透视的优长。我认为这张画是中国画学会在前三件巨幅作品的基础上,集中了人才优势与创作团队精神,作为精心构架的主题性创作,应该说是成功的,是有历史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的。长卷能挂在这样一个宏伟的地方、这样一个特别恰当的地方——红船启航的地方,永久陈列,我感到很自豪。
龙瑞:中国画学会创作的《红船启航图》长卷,在展览中起到了一个点睛的作用。一进大厅,它与展览整体的红色设计、布置浑然一体,洋溢在一种和谐、振奋、温馨的氛围中。在展览中看到这张长卷这么入眼,我才觉得一块石头落了地,心里算是踏实了。因为这张作品寄托着一种期望,期望它能够为庆祝党的100周年生日添砖加瓦。我认为它没有辜负嘉兴市委领导以及众嘉宾的期望,在近年来类似的作品中,这张作品站得住脚,无论从思想性、表现性,还是艺术性等各个方面,都能达到目前中国画长卷比较高的水平。
从学术角度说,这张作品能得到大家的肯定,首先是有生活。对于绘画艺术来说,不管什么画种、流派,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是第一位的。但是生活是千姿百态的,我们去体验生活,用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精神,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
在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接受嘉兴市委、市政府的委托绘制这件中国画长卷,为了完成项目,我们到嘉兴体验生活。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嘉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多年奋斗,实现了进步发展,呈现出来一个完全崭新的嘉兴,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进入2021年以后呈现出来的新面貌。这个面貌是带有精神性的。不管是山川、河流、湖泊,还是新时代建立起来的城乡新面貌,都带有一种精神性。我们的创作是抓住了这个精神,才从一般的生活跳跃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这张画上洋溢的精神也体现在我们的创作过程中,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做到不计较个人得失,克服各自的困难,让作品呈现正大、恢宏、充满生命的力量。这是很让我感动的一点。今后我们再做大型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核心主题精神,同时将其转化为艺术构思、审美理想、形式语言。
这次创作,在艺术上,特别是在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见景生情、以情观景、以情写景、以情造境。近几年的中国山水画,我个人觉得,说得好,是正处在半传统半现代;说得不好,就是不传统不现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这次关于长卷创作的一些思考,便很有价值。中国画除了它的语言、笔墨之外,还有文化精神,这一点至关重要。一件作品,不能单纯看它的笔法,其蕴含着的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为重要。古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取向,是我们现代文化的坐标、源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而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要有新的审美理念和艺术理想。我们应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握新时代的文化特征、精神内核,将其纳入由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大格局之中,并在此格局中寻找属于新时代的新的审美理念和符号语言。这次长卷创作,让我感觉到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应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创造新境界,这也是我们作为艺术家应该追求的。
我们当下要追求什么样的审美理念?艺术要达到一个什么高度?是要做到致广大、尽精微,还是浑厚华滋?中国画如果没有一个审美的坐标,没有一个审美的取向,笔墨语言就无从谈起。我觉得我们画这张大画的时候,我们的审美坐标正是建立在我们对嘉兴红船精神的学习理解上的,所以我感觉整张画作有一种新的气象、气息、味道和境界,这是一种非常宏大、庄重、中正、充满生命力的气象。中国画的最高追求就是要营造一种新气氛,营造一种新的精神境界。我觉得我们还是有这方面的追求的。
嘉兴没有什么大山,都是以平原为主,我们一开始也是遇到了表现的难题。我们曾经研习过以长卷的方式画长江、画黄河、画丝绸之路,这些积累形成了一个长卷创作渐进的过程,也在中国山水画领域形成了一些新传统。画原来那种新传统的画,我们驾轻就熟,对现在这幅作品并不适用,但我们学会敢于尝试的精神,是很了不起的。围绕以前形成的经验,我们创造出了一些新语言,比如突破中国山水画传统的结体,在画楼房时,逐渐在中国画里引进一些西方大师作品的形式语言。我认为用中国精神去解读、利用西洋的资源是完全可以的。建筑这样处理,就很有气势,也有了新城市的面貌。色彩方面也是一样,过去的我们总是被动地只用赭石、花青去表现,这次的创作我们用了新的色调组合,效果非常好。这一次,我们再度感受到“生活是创新的源泉”这一真理。我认为我们在这张画上又突破了之前的状态。敢于尝试,是我们今后画中国画应该有的态度。
田黎明:《红船启航图》的创作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思想的提升,也是一次学术上的提升。上午在美术馆圆厅我们主创各位老师看到这幅长卷以后都很激动,我们的劳动成果被呈现在红色的圣地,我们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荣幸。
长卷创作的课题,我觉得既是中国画学会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也是学会一项非常艰辛的学术任务。中国画学会已有三次创作百米以上长卷的经历和经验,这次创作从始至终在龙瑞、郭怡、孙克先生的带领下,在罗世平老师的认真组织中,由全体主创老师认真创作,历经一年多时间才完成了创作任务。
长卷草图的形成由嘉兴市委定稿,经过反复讨论和锤炼而成。龙瑞老师组织我们17位主创人员多次讨论,龙老师讲道,长卷创作要深切理解主题内涵,在长卷形式语境上多下下功夫,并提出了《红船启航图》长卷的表现方式要有现代感。大家围绕长卷主题思想,从人文精神、时代奋进的角度深化学习党史的体会,以红船精神为核心,让这一精神贯穿长卷的整体气象,通过嘉兴40年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发展的新面貌、新成果来象征中国40年来发展的新面貌、新气象。这次长卷创作是集体的智慧,是大家在创作中向着一个方位达到一种精神高度的共识。
创新成为这次长卷的重要思路。中国画创新是时代所需,笔墨当属于时代,所以笔墨是时代所给予的。这次创作把每个人的画法融入群体共识中,所以我觉得,这次创作的关键点就在于大家相互协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把各自画法特点融入百米长卷。龙先生是总协调,把握着整个长卷的形式要素。他在创作中身体力行,只要走到画案前,一站就八个小时,和大家一起看稿,一起研究笔墨等。哪个地方不协调都要讲一讲,都要点一点,和大家一起商议,使每位作者都能在默契的沟通中,完成自己执笔的画面。
笔墨与色彩的当代意识。按照嘉兴市委要求,把色彩作为重点,契合了嘉兴市委宣传部提出的关于色彩的构想。从长卷表现主题到形式,用色彩来象征是极为重要的。中国画特点强调意象,意象要有新的被发现、被体验和被感受的关键点。红船主题通过色彩来表现正是这次百米长卷提出的重要学术课题。都市表现、水乡稻田、江河湖海与时代建筑等等,有许多内容要汇聚在长卷中,它必须统一在意象与精神的象征点上,这也成为表现主题的重要课题。龙先生始终在强调这个点很重要,大家在集体讨论中一致认为用红色作为象征的意义呈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一种照耀方式——意象的方式,来表达长卷的色彩寓意,所以色彩的意义是以红色象征着红船是初心和使命,画面上红船照耀着四方,呈现出绿色都市、金色水乡与绿水青山的象征。这次创作达成的共识是每一位老师都自发自觉地认为我们的笔墨向着一个方位,群体意识大于个人想法,这至关重要。比如都市表现,我们主创老师在楼群创作中,传达了一种新的理解和创新。用传统高远、深远和平远方法,把它抽出来变成今天楼群新山水景观,可以说是在山水基础上把现代楼群平面化,以象征手法进入新的表现方式中。记得在画长卷中稿时,龙先生鼓励我们要尽可能多用现代的方式来表现,在你画的基础上能不能融入现代感,其实对每一位画家来讲都是新课题。最好能够往前跨一步,因为长卷能突破的就是新课题,让长卷达到主题和表现形式融合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需要下大功夫。在长卷创作中,大家自觉地把色彩、笔墨往意象方向去靠,在合作中,都市山水建筑、江河湖海都同时进行,边画边比较,找相互协调度,可以说,思想共识和目标一致,带来了笔墨与意象上的共识。
聂危谷 红船起航
龙先生带着这支团队曾合作了三幅百米以上长卷《长江万里图》《黄河万里图》《丝绸之路图》,每幅长卷都有递进,有创新。这三幅长卷可以说在当代山水百米长卷中是高水准、讲学术、讲品质的,为中国画长卷的创作积淀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在这样的高基础上,大家才会有创作《红船启航图》百米长卷的信心。我是画水墨人物的,有幸参与到山水画长卷创作中,并在过程中得到了向各位老师学习的契机,这支创作队伍让我真正看到了朴素与奋进的精神和感动。龙先生身体力行,是我们的榜样。郭怡先生忍受着身体的不适,也参与了长卷创作。郭先生画得非常认真,他对中国画学会的责任与担当,都体现在了精微的创作中。他每下一笔都极为严谨,而这种严谨则体现了其学术上的境界和人格精神。孙克先生参与了长卷创作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出主意想办法。孙先生为长卷题跋,跋文由嘉兴市委宣传部撰写,意深言简,高度凝练,为此孙先生反复地写,反复地练,“红船启航图”几个大字更是写了不知多少遍,终于写成了气概磅礴、有力量、有金石精神的《红船启航图》,让书法内力和意象契合了《红船启航图》百米长卷的象征寓意。在创作中还有几位先生,施江城、张复兴、程振国先生都不年轻了,但是他们和龙先生、郭先生、孙先生一样,在创作中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感情。他们都没有休息这一说,也是一站一天地进行创作,给我们中青年后学很大的鼓舞。榜样就在身边,我们中青年各位老师克服重重困难,不怕吃苦,遇到问题与团队一起商议,大家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长卷创作始终在赤心诚朴的净心中向前推进,这就是团体的力量。罗世平秘书长作为策划者、组织者,在创作理念上为长卷献策,为长卷把关,带领全体办公室同志为大家做好服务,充分保证了一切创作条件。
孙克:这项工程的完成,不是简单的学术意义上的成功,它很不容易。我作为中国画学会当年的发起人和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回头去看学会走过的十年,加上筹备期是11年多,感慨良多。当时学会是在有关领导的直接关怀之下,经过了很复杂、很费心的过程成立起来的。今年我们这个作品成功完成、展出,这是大家给我们学会十周年的一个很好的祝贺礼。学会这些年陆续创作了四个巨幅长卷,这次的《红船启航图》长卷在艺术上、思想上、政治上、技术表达上都有了更多的追求,并且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我从20世纪80年代就参与长卷的创作,我自己也组织过一次百米长卷《锦绣中华》的创作,许多人都在画,也有许多想法和许多尝试,但是像这一次,达到这样一个高度的长卷,可能是空前的。
回头看我们画的每一幅长卷,都代表了我们每一个时期的工作结果,能看到我们的艺术水平不断在提高。前三件作品让我们解决了一些大画创作的难题,明确了一些思路。这一次又是个新的难题。就像龙先生说的,就是杭嘉湖平原,要想画山水,这个山没有多高,这个题目又是表现现代城市的;另外还有一个红船要突出,红船精神要体现出来。它是单纯的山水画吗?它是政治题材的宣传画吗?都不是。它就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它达到了这么一个高度。
我作为一个美术理论研究者,从理论上讲,中国画,到今天遇见一个坎,实际上是我们碰到了一些问题。如何面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中国画怎么发展下去?笔墨在新时代的精神之下,如何把传统的东西都能够体现出来?如何把这些东西都融合到现在的中国画作品里面?这张长卷在古代是不可能出现的,没有这种场合也没有这种需要。《乾隆南巡图》应该是比较大尺幅的作品了,它是宫廷画家画的,没有什么艺术性的。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在各方面困难,虽然成长了许多画家,徐悲鸿也罢,傅抱石也罢,张大千也罢,都是个人成就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画开始了新阶段,但没有画大尺幅作品这种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经济方面得到发展,富起来了,强起来了,我们才逐渐有了这样的建筑和空间来展示巨幅的作品。你看今天嘉兴艺术中心多么漂亮,让人惊叹。这么大的作品陈列在这个环境中,还感觉到不够大,还可以再大一些,还可以再画得更高一点。我们原来设想的就是把作品陈列在一个环形建筑里,让观众在中间欣赏,没想到真的实现了,而且看上去这么好看,这么美。
这次创作,大家在艺术上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个很重要。我们做到这一点很了不起,也说明咱们中国画学会的能力。我们学会确实是把全中国最好的画家都组织在了一起,现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成立起来地方学会,也和我们进行了联系,这也说明了中国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么这个力量体现在哪里呢?当然要体现在艺术上,体现在作品上。我们对中国画的发展应该更有信心,以此为契机,我们还可以把中国画再往前推进一步。
程振国:有幸参与了中国画学会先后共四幅长卷的创作,尤其是第四卷,即《红船启航图》,这一卷与前三卷有本质上的不同,此长卷所涵盖的内容更为深刻和广泛,因为“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起点,是革命历程具有象征意义的展现。过去的一百年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大家都是亲眼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可谓是欣欣向荣,变化翻天覆地。此幅长卷的创作是对中华文化自信的表述,也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创新画法的尝试,虽然采取的是传统长卷的艺术形式,但又超出了长卷形式范围的约束。画中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发展史:运用夸张手法突出的红船、现代的建筑、历史的遗迹、江南水乡的韵致、广袤的田地、纵横的河渠,充分表达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发展与变化的景象。
刚才大家都谈了很多,这次集体创作几易其稿,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发挥了每位画家的特长与智慧,避开老的套路,观照符合当代先进文化理念的审美时尚,尤其对现代建筑采取平面化的处理手法,通过不同色彩的渐变将其烘托出来,整体的效果大家一致认为十分令人满意。关于中国传统方面大家谈了许多内容,前一代具有代表性的师辈们像李可染、陆俨少、傅抱石、钱松、石鲁等诸先生,他们当时也是在不断地创新,用更新的艺术语言形式表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颂扬。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只是在他们创新理念的基础之上,更为延伸升华而已。期待今后再有类似的创作任务时,大家会创造出更为优秀的作品。
刘建 《红船启航图》草图
张复兴:今天看到《红船启航图》挂出来,心里才踏实了,实实在在地踏实了。虽然画完以后,大家反复看了好多次,也觉得还行,但是装裱之前,总觉得不知道装裱以后是个什么效果,尤其是这一段跟另一段之间的衔接,语言是不是统一,效果是不是舒服,色彩是不是协调,都是很具体的问题。以前的长卷没有这样画过,中国山水画长卷非常讲究笔墨的统一性,起承转合,壮阔辽远。经过大家的努力,尤其中国画学会在创作上的具体领导、艺术上的具体指导,大家齐心协力,群策群力,使得这件作品很完整很和谐,尘埃落定,我的心情就好。
我们在这么一个伟大的时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关键节点,参与完成了这幅长卷的创作,我感恩我们的党,感恩这个时代,感恩嘉兴市的各级领导和中国画学会,给了我们一个施展才智的地方,我们也因为这张画的创作而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因为毕竟70多岁了,有机会参与这个有意义的事情,终生难忘。
我觉得中国山水画这个古老的画种,在今天仍然可以焕发出非常强的生命力,因为现代题材与传统笔墨的结合,这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要拓展它的表现领域,比如古人没画过的东西我们要接触,没遇到的问题我们要解决;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些长处,应该在保持中国画气派精神的前提下,拿来用。山水画的表现领域要拓宽,要把传统里边优秀的东西跟今天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其实是有一个传统的,且一直延续着,新中国成立初期、六七十年代一直到今天,比如已经故去的那些艺术家像陆俨少、李可染、傅抱石、石鲁、钱松,都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递进改革,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们的新图式、新创造,同样是传统的发展,同样延续着传统与出新这个路子。我们在规划红船创作时,就曾经想到我们的前辈:钱松的《红岩》,也是用象征的手法把山画成朱砂、朱色,然后白色的芭蕉,还有黑色的楼宇,《红岩》的精妙笔墨与艺术处理,感动着我们。石鲁的《东方欲晓》《南泥湾途中》,还有钱松的《延安颂》等等,都有这个感觉。我觉得我们这幅画不仅是传统的延续,而且在传统延续的过程当中,强调了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精神与时代精神,当代的气息更为浓郁。所以我觉得参与这幅长卷的创作和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对我来说是受益毕生的。
我还有一个体会,画这些富含当代元素的长卷,乃至单幅创作中,讲究传统,但不能老气横秋,吸收其他画种的长处,但不能生搬硬套,要端正文化立场,提振文化自信、自尊、自立、自强,要有创作意识,不仰人鼻息,要反复磨砺、不断进取,才能有成。
施江城: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第一代山水画家,像傅抱石、陆俨少、李可染、关山月和石鲁诸先生,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和挑战呢?记得当时的中国美术家协会负责人江丰说,中国画不能反映社会主义,不能画拖拉机,不能画社会主义,不能画新中国,于是把中国山水画边缘化了。那么他们遇到这个问题和挑战是怎么解决的呢?他们拿自己的作品说话,画出了大批优秀作品。第二个重大的挑战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要我们拥抱整个世界,我们的艺术观念都要改变,以当时具体来说就是把握市场,就是向西方很多观念去靠拢。当时中国画家面临这个挑战:能不能继续坚持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同时又进入新的改革开放时代。记得当时李小山就说过“中国画全部没落了”。我们湖北就有这种思潮,说中国画不能占领大墙面,大墙里必须由油画、雕塑、壁画来占领,中国画只能挂在书房里、茶室里,画家只能去画小品。这是个重大的挑战。但是我觉得很多中国画家也做出了很多成绩,这不需要谈得太深。那么第三个挑战就是到了新时代,如果说前两个挑战是中国画拒绝边缘化,拒绝西化,拒绝用西方的价值观来代替中国画,坚持中国画自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那么到了新时代以后,挑战就更明显了:主题性、政治性、思想性,能不能用艺术的手段、艺术的语言,非常有观赏性地、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地画出来?同时画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精神风貌和特点。《红船启航图》是一个答案。所以这次大家看了展览后,都说感到欣慰,说一块石头落了地,我也有同感。这幅画在当代中国山水画诸多优秀作品中,也是非常突出的,它体现了新时代的很多理念。一是气势宏大,二是充满朝气,三是非常绚丽。你看我们的世界现在多漂亮,美丽中国越来越美丽,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幅画就体现出那种绚丽的感觉。四是非常生动,这里面接地气跟生活,今天听到有观众说这里像乌镇、这里像哪里。嘉兴百姓认可,我们当然高兴。再有,这里面有丰富的要素:城市、乡村、山水,相融相合,既丰富又协调,我觉得很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丰富中有协调,这就需要高度的智慧。
就我本人来讲,我是画长江的,善于画水,画中很多水都是我画的。在这幅画里,水将近占了三分之一,前面的海差不多有一二十米,后面一个钱塘潮又是十几米,而作画的时候只有一张长桌子,挑战确实不小。在作画过程当中,我觉得大家真的备受红船精神的鼓舞,几乎都把自我与个人荣辱抛开了,一条心把画画好。大家提意见时,都是单刀直入,没有客气,谁画得好,大家替他高兴,画得不理想,大家想办法把它弄好。在这种气氛下画出这个作品,用当代的话说,叫共创共享。这里要说一下,从这幅画里,你可以看到现代城市怎么画,现代田园怎么画,现代山水怎么画,现代江海怎么画,这些画法很具体,却是多个朋友个体成果相融相合的成果,所以我觉得这里面还有很多学术层面的收获是未来可以提出来反复说道的。
许俊:非常荣幸地接受中国画学会的邀请,参加《红船启航图》大型长卷创作的绘画全过程。今天上午在展厅里,看到我们经过一年时间创作的百米长卷挂在大厅里,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画完这幅长卷以后,没有一个完整的场地,把100米的长卷挂出来,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完整的画卷,心情是很激动的。我想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谈谈我个人的认识,我想讲的是《红船启航图》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是环环相扣的。
第一是题材的独特性。独特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说,一个是有别于古代的传统,这个传统指的是我们中国画的传统,比如说宋代的《千里江山图》、元代的《富春山居图》,已经是长卷中的大幅作品了,但长卷的形式,在古人其实是以把玩的方式出现的,跟我们在这样的大展厅里展示是完全不一样的。另一个是有别于当下的范例,也是有别于在此之前中国画学会组织的三个巨幅长卷——黄河、长江和丝绸之路的创作。这次主题创作更加独特,这个独特是因为红船的象征意义,这是这幅长卷的创作主旨,更强调历史价值和红船精神。看到红船,联想到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代表们在红船上想到的,比如说坚定的信念,就是共产主义的信念,也有他们没能想到或没有见证到的,就是我们今天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嘉兴这些年的经济建设发展和整个城市的变化看,嘉兴就是中国发展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新面貌,这幅长卷正是要体现在红船精神引领下展现的新面貌。所以说创作题材的独特性,使这张作品有了特殊的意义。
第二是构思的新颖性。这幅百米长卷的构思,与以往所有的我所见到的长卷和所参与绘制的长卷构思与构图及整体想法都有许多不同。比如在红船形象的表现上,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在对绘画的笔墨与色彩的运用上,构思都独具特色,特别强调了以红船为中心的主题创作思想。当然这个新颖的构思与构图是经过当时孙海峰融汇了嘉兴各位领导的指导所画的初稿,后来主要由田黎明会长在参加政协会议的间隙,画了一个以他的艺术风格为主导的一个很新颖的构思与构图,突出体现了当下的时代特色与艺术追求。这便引出了第三点,创作的挑战性。
我觉得这个挑战性在于这个新颖的构思能不能真正落实到长卷创作上,画出一幅全新的山水画。田会长画的草图大家看了都非常振奋,但是能不能完全按田会长构思的手法表现出来,当时也是个问号。我记得当时田会长问过我,我说应该能。我虽然回答的是应该能,但因为这是一个集体创作,在画的过程中,真是给画家们都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在龙瑞先生与田黎明老师的统领下,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我觉得即使如张复兴、程振国、施江城几位画长卷非常有经验的老师,真正完成这幅创作时,也会觉得这是个新的挑战。这个挑战性里肯定包括对传统要有深入理解,又要融入当代的艺术精神,我觉得这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在画的过程中大家不断地探讨,有时候是反复修改。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运用好中国画的笔墨,也要很好地体现嘉兴市委宣传部领导提出的“五色”的想法。在以往所画的长卷里头主要强调笔墨,我们用颜色怎么去表现,当然这里物象造型的转变是紧密相连的。我想也重点说一下,为了使中国画传统的颜色,比如说朱砂、石青、石绿,在画上能体现出与构思相符的特有的效果,我们在画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今天上午走进展览大厅,我的确也跟几位老师的感受一样,就是创作过程中所有的担心也好,付出的劳动也好,都化作了欣慰和喜悦。这种欣慰与喜悦也体现了我们当代画家的一种责任与担当。
林容生:《红船启航图》百米长卷作为纪念建党百年,反映嘉兴这个在建党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在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成就和城乡新貌的主题性创作,意义重大。同时由于尺幅巨大,内容具体而丰富,无疑也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创作实践。有幸参与作品的创作,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在认识和实践等方面都深有体会,有所收获。
从接到任务开始,大家都意识到了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但是我们有一个强有力的创作队伍,中国画学会的三位新老会长郭怡、龙瑞、田黎明老师挂帅,两位新老秘书长孙克、罗世平老师全程参与,同时还有几位年长的画家施江城、程振国、张复兴老师,他们都参加了中国画学会前面三件百米长卷的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很强的责任心和丰富的创作经验。虽然这件作品比起以往的几件长卷创作有所不同,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但有他们几位领衔,大家都有信心一定能完成好这个任务。
今天看来,《红船启航图》无疑是一件成功的鸿幅巨制,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嘉兴领导和广大观众的认可。创作的过程有许多可以认真体会和总结的地方,我个人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参加创作的各位艺术家对于创作的忘我的认真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进而由此生发出一系列科学、合理、有序的创作流程,为作品的成功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画面的内容要从各方面体现嘉兴的历史和最新面貌,在确定了需要表现的具体场景之后,最初的小稿根据地点的地理位置罗列布陈,其间虽然经过几次修改调整,基本上还是比较传统的习惯性思路。看稿讨论会上,龙瑞先生和田黎明会长都明确提出要充分把握核心主题精神,从内容到艺术构思、审美理想、形式语言的运用要有学术高度,要有新气象。小稿最后由田会长亲自修改调整确定,除了确定内容和构图,也明确了形式基调,包括造型的平面化处理和色彩的意象性运用,整个作品在把握主题思想、追求艺术品质这一创作思路从开始就被提升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为后续的创作定下方向,也为作品最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中稿环节根据艺术家不同的风格和表现的特点分配创作内容,分段细化小稿中的具体情节,同时也为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和统一风格提供了直观的图本,为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调整展开讨论,提出意见,非常有必要。在中稿和大稿创作过程中,每天开早会根据进度讨论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我想这也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另外,作品大体完成之后再进行一次全面的微调,也为深化细节和整体的统一起了很好的作用。
作品的成功在于不仅很好地表达了主题内容,在形式上也与以往的长卷叙事铺陈的方式不同,可以说是有所突破。红船在画卷的中心点,很好地突出了在建党百年以及在党的领导之下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主题思想,同时在构图上又与现场的展示空间相契合,而以红船为起点,两侧由红、绿、黄、蓝、青等色彩构成的空间延展,既合理地体现了嘉兴由城市中心到乡镇的地理方位和不同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又把它们很好地衔接起来,过渡自然而富于节奏感。这个具有设计感的构思为中国画长卷的创作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另一方面,参与创作的艺术家都在创作手法上个性鲜明且各有所长,但由于有了一个总体规划的框架,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家都能在发挥自己艺术特点的同时相互地兼顾和协调,使作品实现了局部精彩可读、整体张弛有致、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效果。这无疑也为今后的大型长卷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刘建:我平时比较挑剔,也缺乏自信。这次百米长卷的创作,受场地限制,一段段地分开画,画完后也没有能一次性地看到百米的全部,最多能看到一半,而且还没有托裱,最后效果如何,心里没底。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对创作也有所影响。但是今天一进展厅,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感觉效果很好。作为作者之一,我感到很自豪,腰杆子也挺直了些,愿意在展厅多看一会儿,也听到许多观者的赞誉。
我的另一个感受是这次创作的难度很大,首先是主题意义重大,以红船为中心,辐射到嘉兴周围方方面面,还要映射出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新面貌和新成就。其次是具体景点的选取,有些在平时看来是不太入画的。对比我们画《丝绸之路图》百米长卷时,题材的选取就比较广泛和自由,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感觉,入画效果好的就画进去,主要是从艺术效果出发,兼顾景点的重要性。但这次长卷的题材选取,前提是根据嘉兴及其周围的政治、经济、历史、科技、教育、文化、景观等各个方面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义来确定的,而不是我们自己根据绘画效果的意愿来选取的,所以从艺术创作上增加了难度。说实话,当看到嘉兴方面提供的选题范围和相关资料时,我感觉很为难。有许多重要景观和城市建筑,都是方框子,不像教堂、宫殿,也不像水乡那样有变化、有节奏,在艺术表现上有很大的难度。但大家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我认为好在达到了三个“统一”。一是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一开始就确定了以红船为中心、以红色向两边辐射开去,总体上有了大局设计意识,形式上也达到了别开生面。通过红、金、绿、蓝、青五个大色带的形式,表现出在红船精神引领下,时代波澜壮阔、国家伟大复兴的五彩画卷和鲜明主题。二是主观意识和客观真实的统一,红船之红,本身是就精神层面的、象征性的,其他所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都笼罩在带有主观象征性的五个色带中,在光与色方面,在空间处理方面,不受客观的自然真实所囿。但在具体画法中、特别是在造型上,所有景观都很写实,都具有鲜明的辨识度。三是艺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我们这个创作团队的成员,都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像龙瑞先生、田黎明先生等,他们平时的艺术创作,作品面貌的区别是很大的。但在这幅长卷中,大家一方面各施所长,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穿插进行,另一方面在表达自己个性和艺术特征的同时,能够互相兼顾、融合。我今天在展厅也特别注意了一下,百米长卷在节奏起伏中又连贯、完整,没有哪一处显得突兀,总体上达到了变化中的和谐与统一。
聂危谷:关于这次创作的艺术性和学术性,我想谈以下几方面:这次创作无论是开篇还是中间过程,学术研讨特别多,大家不断地探讨怎样推进,尤其是主力艺术家。中国画学会的领导对创作问题的思考非常深入,在学术性方面严加把关。艺术性方面,我们知道中国山水画有一个非常悠久的传统,北宋就已是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其后的元明清不断在变化中出现新的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画遭遇重大危机,正如刚才施江城老师所说。施老师虽是武汉画家,但他实际是新金陵画派的传人,他和新金陵画派诸家多有交往,和亚明前辈更是过从甚密。包括新金陵画派在内,都是在中国画遭遇危机以后,激发了一种突破中国画原有格局的创新意识,也即傅抱石所谓的“其命惟新”。包括石鲁开创的长安画派、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画派,也包括李可染为代表的新京派,都是通过面向生活、在生活场景中写生,突破了中国画原有的程式化格局的。如果说我们这次创作,比起傅抱石为代表的新中国的山水画有什么突破,我认为,形式语言方面又有了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就是平面化与构成性。以往的中国画,其程式实际上有一定的装饰性,比如说施老师画水比起传统画法就有新意,传统画水很漂亮,但那是一种装饰性的美感,傅抱石通过观察真山真水,也受到摄影和西画影响,其画水的感觉更贴近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江河湖海,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施老师如今的表现更有挑战性,因为这个钱塘江潮我看过去无人画得如此精彩。更重要的突破就是形式的构成性。这幅长卷中有很多建筑,古人画建筑的界画很有装饰美感,到了新金陵画派等流派,他们画中建筑吸收了西画的写实性语言,表现建筑比以往更真实,于是那种认为中国画不能表现新时代、新题材的质疑就被攻破了。而如今这幅长卷的画法,具有一种新颖而引人入胜的形式感,无论是几何化构成,还是凸显二维的平面化处理,都营建了更吻合现代审美心理期待的视觉张力。尤其了不得的就是红船的艺术处理。
许俊 《红船启航图》草图
红船的处理手法是象征性的——一种由物态升华为精神性的象征符号。与画中其他物象比较,红船怎么可能这么大?海峰的原稿中已经放大,但后来成倍加大到如今这样,却能在大家心目中获得高度认同,因为这才吻合观众对这一重要符号的心理预期和精神共鸣。画中的巨型红船能否与其他正常比例的物象协调?在看到长卷完整画面之前我也曾有担心。而展览现场原作的整体协调性为什么这么好?除了刚才所说的观众的心理和精神作用之外,还应归功于画面整体平面化,尤其是建筑群平面化构成所形成的整体形式关系。田黎明老师根据海峰初稿所作的修改稿,突出地预设了这幅长卷整体构成的平面化和几何化倾向,对后来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启示和示范之功效。不仅建筑如此,街景、水景如此,甚至树木也如此。不难察觉画中树木不同于古人树法程式中的圈叶点叶法,而是类似剪影的平面化处理,即不再强调树木的枝叶繁茂,而是强调整体的构成感。当然,简略的外形仍然保持着中国画笔墨变化的韵致,乍看好像只见树木轮廓,慢慢品味其中干湿浓淡和转折粗细等变化,却能感受到饱满的笔墨意趣。画中省略了不少景点,这也是构建整体和凸显重点必要的简化处理环节。于是更具象征性和典型性的景观集成,就与红船这样的象征性符号,达到更为有效的协调与同构。还要提请注意的是,画中红船减弱了勾线而强化了红色调,于是发出了通体皆明的光感,一种正大光明的气象。红船四周,通过朦胧而空灵的“羽化”处理,使红调朝着周边景象渐次过渡,既营造了全局和重要节点的氛围,也加强了整体调性的统一。嘉兴市委宣传部领导提出的五色方案,也对推进长卷的色彩定位、变奏与共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如果说傅抱石等人将中国山水画从传统笔墨格局推进到笔墨意趣与写实造境相结合,那么这幅《红船启航图》,则是融合笔墨意趣、写实再现与形式表现而成三位一体,从而跨进了现代审美视域。这就难怪当今敏感挑剔的观众观感特别舒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欣赏”。就其艺术性而言,如果进行形式分析,确实有很多道理可讲。
邹立颖:这件作品肯定是很成功,但是成功的原因首先我认为它得有一个坚强的队伍,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话徒劳。有了队伍,还得有一个启航者。我们这个长卷的启航者就是嘉兴市委宣传部的倡导和想法,我们中国画学会组织了当下中国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和理论上最强的队伍。
我有一些不成熟的体会,就简单谈两句。这幅画围绕红船展开,这个船不是简单一只小小的船,它应该是火种,当年的那只小小的红船,在今天已经是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了。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我们单纯画船,就是状物,自然主义描绘没有任何意义,那么涉及船,而且要画红色的,就有一个中国画的笔墨和中国画的颜色相融合的问题。回顾历史,中国水墨和中国色彩在写意和色彩结合上成功的范例几乎没有,而这一结合在这里得到了印证,我认为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就红颜色如何和水墨结合,无非是两种方法,一种是虚接,一种是黑接,就是一个白虚黑虚。这里边我看龙先生他们采取的是白虚的方法,那么有了红颜色还得有对应的颜色,互补色就是绿颜色。一幅画里,兼有大红大绿是很容易俗的,但这幅画融合得很好。水在这幅画里所占的比例我看有三分之一之多,它把建筑与山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节奏感很强,有起伏,有变化。还有一个我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落款题得跟以往不太一样。这个款前面“红船启航图”几个字用的是魏碑体,人名都在最后,独立成幅,这种方法在长卷里面有,但是不多。它事实上是构图的一部分,把书法融入了画中。而且名款还不是一个人题的,是每个画家自己题的,他们的笔法墨法、书写风格也不一样,这就起到了丰富画面的作用,并且印章盖得也很讲究。
张桐瑀:我就简单地再说一下这张画的重要意义。“八五”之后,简单化地借鉴西方素描对中国画来说效用越来越小了,那么新世纪之后中国画向何处去就出现了一个徘徊不定的局面。这张画的意义就是从里头看出了中国画在新时代再出发时创作方法上的一个美好消息,里头包含着一种新的取向,让我们可以知道又有传统,又有现代,又有中国,又有西方的一种融合与碰撞,在一张画里出现了。那么以往作为单个画家,大多是要么执着于传统和中国,要么执着于西方和现代,西方和现代的求新,中国和传统的求好,好和新从不兼容,追求好的永远是小名家,追求新的也永远是小名家,很难出现大家。只有把新和好进行一次有机的碰撞与融合,重新产生一个火花,才可能产生大家。这张画我就感觉里头有了这种信息,因为在这里头兼顾了新,又兼顾了好,好和新同时出现,我想这是作为个体画家做不到的。那么从这里我们也就感受到,作为一个个体画家,胸怀应该更大一些,应该学会否定自己、打碎自己,再重新塑造一个自己,才可能是中国画的一个新方向,这张画给我们的启示意义相当深刻。
罗世平:这次研讨会,我很受启发和教育。一个是我们学会非常团结,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为振兴中国画做贡献。这在每一位老师的谈话中都可以感受到。第二,我感受到了嘉兴的领导有政治的敏锐性和政治高度,在学术上、在艺术上能够为我们大家营造可以宽松交流的气氛。有了这些保证,创作过程中才会有畅通的沟通的渠道,这种方式保障了这幅长卷能够在一个很好的气氛下得以完成。我想我们这次创作当中遇到了几点困难,也克服了这些困难,有几个难题是以前画长江时没有遇到的,这次通过大家的座谈,我们可以归纳一下。第一个是象征性的表现,这在中国画长卷中是一个新课题。以一个红船作为标志,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一个重大的题材,这是以前的中国画没有碰到过的。第二个是史诗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的结合,因为红船是建党的一个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披荆斩棘,历尽磨难,终于带领中国走进了今天繁荣的新时代,这幅画因此具有了一种史诗性。同时,它又是艺术性的表现,因此应该做到史诗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我觉得,我们往这个目标大大地跨进了。第三,宏大的叙事和正大的气象在这幅画当中能够确立起来,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最新型的大建筑体当中,这张画所呈现的气象体现得更加充分。第四,在绘画中体现古今交融。嘉兴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但同时又是一个现代都市化城镇。这两种元素在艺术上怎么表现?这张画里做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而且是卓有成效的探索。第五,充分体现出中国绘画中材质和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使其获得创新发展,具有现代化的气势。我觉得,这张画向我们提出了一些高难度的问题,而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把解决难题的能力向前大大地推进了。
王乘《红船启航图》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