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场地的幼儿园投掷活动
2021-02-09李丽华
李丽华
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幼儿园坐落于南锣鼓巷文化带的一处传统四合院中,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胡同里的幼儿园有着小巧、精致的特点,但受限于户外面积狭小,户外体育活动尤其是户外投掷活动的开展经常让教师犯难。为了保证幼儿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小场地中开展高质量的体育活动长期以来是我园课程研究的一部分。多年来,我们结合园所特点,通过户外环境的巧妙利用、运动材料的整合使用,改编、创编传统民间体育游戏,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满足其全面发展的需要。
巧用环境资源,拓展户外空间
我园坐落于一处老北京四合院,里外两个套院,外院为长方形结构,里院为正方形结构。通过前期研究,我们了解到,投掷运动需要一定的空间,单独局限于幼儿园现有的某一场地并不能较好地开展相关活动。于是,教师遵循里外院结合设计的原则,对现有环境进行合理运用,巧妙开展投掷活动。
充分拓展活动空间
首先,我们充分利用空中、地面空间,通过吸附、悬挂、架高运动器械,最大化地拓展活动空间,丰富活动项目。例如,大班户外投掷活动“打柿子”源自霜降节气吃柿子的习俗。老师将自制“柿子”挂在高空处,利用后院的四角立柱对不同高度的空间进行划分,让孩子们进行向远处挥臂的技能练习。不同高度的垂挂物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投掷能力的发展差异,让所有幼儿都有机会在自己的原有水平基础上进行投掷练习,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而且,这样能引导幼儿自然分组,确保安全,也方便教师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指导。
有针对性地设计、划分场地
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与教学需要,我们进行不同的场地设计,使场地布局集中、紧凑,便于组织教学。例如,投掷活动“打鸭子”的场地可设计成圆圈形,幼儿站在圈内或圈外,向圆心目标投掷,通过击中移动目标,达到练习投准的目的。而在投掷活动“蛤蟆跳井”中,结合了井底之蛙的故事,教师设计出一个或几个狭长的长方形“井”,创设互动情境,引导幼儿向远方投掷,当达到一定距离,就可以不做井底之蛙了。此内容可以通过调整起投线与“井”的距离,逐步提升幼儿的投远能力。除此之外,投掷活动“投远喂鱼”“老鼠出洞”等与之相似。
小场地更需要合理规划、科学分区,以达到最大化、最优化使用的目的。我们根据户外投掷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设置了不同区域。例如,活动开始,可以设置梯形热身区,方便幼儿在此进行热身活动。当热身练习结束后,幼儿站在梯形上,面向教师集合,方便观看教师示范,这里又变成了集合区。活动中,动作练习区应处于场地中央。而根据动作要领,可安排不同投掷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在动作练习区的四周边角,围绕不同目标进行练习。如果进入自由游戲环节,动作练习区又可以自然变为游戏活动区。
打破园所边界,利用社区资源
投掷活动老少皆宜。在前期走访中,教师了解到园中幼儿的祖辈对投掷类民间体育游戏也是有一定了解的,比如最早的投壶游戏到近现代的民间游戏“打鸭子”。于是,我们挖掘社区资源,开展“投掷手拉手”活动,一方面邀请祖辈老人走进幼儿园,带领孩子们一同感受投掷类民间体育游戏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周边的社区空地开展活动,以简单的沙包为投掷物,以雨伞、水瓶为投掷目标。有的教师倒拿起打开的雨伞,高高举起,孩子们用沙包向伞面里投;有的老师把五颜六色的水瓶摆一排,孩子们投中一个得一分。
巧用材料,游戏多样化
由于我园的户外活动空间有限,我们选择的投掷材料具有可变性、多用性、重组性和易拆卸性等特点,在小院里既不占用很大的空间,又能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分成了小、中、大班的投掷材料研究小组,共同协商如何将现有的成品玩具分类,既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兼顾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并根据游戏的需要,制作投掷活动的辅助道具。
发挥材料本身的可变性和多用性。投掷动作看似是主要靠上肢完成,实则需要全身各部位的协调配合。因此,投掷材料需要具备多变性,即一种器材有多种用途、多种玩法,既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活动充满乐趣,又能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得到全身各部位的发展。比如,利用一定宽度的泡沫长棍做成小树,进行上肢反应练习;两人一组手折橡皮带,做投掷牵引练习,还可辅助单、双脚跳,跳远和跳高的练习。再如,“后羿射日”活动中模拟“箭”用来练习单手肩上投掷的投掷物,在另一个“挥鞭子”活动中系上绳子,还可以帮助幼儿进行挥臂的动作练习;而在“接力赛”活动中,还是不错的接力棒,不仅激发幼儿练习了投掷,还可以促进幼儿不同动作能力的提高。
善于挖掘材料的潜力。通过利用材料本身的功能或是添加辅助材料,增加材料的新功能,激发幼儿的投掷兴趣和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教师经常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发挥材料的多种用途,重新组合不同材料,创造属于幼儿自己的愉快玩法。
通过实践的探索,我们积累了利用民间体育游戏资源开展幼儿园户外投掷活动的经验和案例。不仅给其他小场地中开展体育活动的园所提供了可借鉴的实际经验,还培养了一批有研究能力、可举一反三的探究型教师,为游戏化促进幼儿其他动作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民间游戏中发展幼儿投掷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BDA18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