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地借用背景下的幼小双向衔接

2021-02-09刘妍菁李相禹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共用大班幼小

刘妍菁 李相禹

研究背景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2021)(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概念,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建议。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不仅对儿童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具有重要价值,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幼儿入园需求的增加,幼儿园学位及场地资源日趋紧张,部分小学则拥有一些闲置校舍,一些幼儿园会“借用”附近小学的闲置校舍开展日常保教活动。幼儿园和小学有多种场地“借用”或“共用”方式,比如双方互相借用对方的闲置场地或公用场地(如多功能室、剧场等)。场地“共用”的主体与形式既包括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和小学由于地理位置临近,临时或定期借用、常规性共用;也包括小学与附设幼儿园(学前班)共用校区的操场、功能教室或班级教室。例如,幼儿园或小学举办大型活动时,由于自己的场地不足而临时或定期借用对方的多功能室或剧场等。这种共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场地的利用率,也能促进两个学段儿童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提高入学后的适应水平。

国外小学附设幼儿园或学前班也大量存在。一项调查指出,50%的美国小学都附设了幼儿园或学前班(Fuller,2018)。小学附设幼儿园由于在地理空间上与小学毗邻,使得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有更多相互合作的机会,有利于不同学段的儿童获得经验的连续性,对于促进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衔接有重要作用。同时,亦指出,幼儿园位置很可能是影响学前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探索性变量(Little M,2020)。但已有的关于场地“借用”或“共用”的研究,少有立足幼小衔接的视角,分析场地“借用”或“共用”对幼儿入学适应的影响。

场地“借用”或“共用”从物质环境层面为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开展幼小衔接活动,促进幼儿的入学适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国家推进幼小双向衔接、提升教育质量的背景下,研究场地借用背景下幼小双向衔接工作对幼儿入学适应的影响,对于探索与深化幼小双向衔接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S幼儿园和X小学为个案。S园和X小学一年级部毗邻,自2016年以来,S园与X小学达成合作,将幼儿园大班部设在了小学校园,借用了小学一层的场地开展日常保教活动。本研究旨在了解以下两个问题:第一,S园如何借用X小学的空间?如何创设与利用互动的物理空间?如何营造与利用互动的社会交往空间?第二,S园升入X小学的新生与非S园升入X小学的新生在小学一年级的入学适应是否存在差异?在哪些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研究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1)问卷法主要用于对幼儿的入学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在李佳怡编制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情况调查问卷》基础上,对问卷进行删改,形成了本问卷。问卷共有33题,包括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5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方式,所有维度均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入学适应情况越好。采用可靠性检验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克隆巴赫系数均在0.94以上;采用探索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效度分析,KMO系数值为0.88,巴特利球形检测的近似卡方值为4392.06,p<.05,高度显著,由此可知问卷信效度较好。问卷采取小学班级教师填写的方式,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末,对46名S园和47名其他园升入X小学的新生在一年级的入学适应进行调查。(2)观察法主要对幼小开展场地借用模式的空间规划与利用及其效果进行现场观察。(3)访谈法主要了解S园5位大班教师和23位X小学教师对场地借用模式下彼此开展的幼小衔接工作的认知与态度。

研究结果

(一)S园与X小学的场地借用形式

1.物理空间:S园借用X小学的教室和公共空间

S园主要借用了X小学教学楼一层场地,南侧的5间教室被规划为5个大班的活动室,北侧一间教室被规划为多功能教室,同时保留了原来的公共洗手间、饮水区和办公室的设置(幼儿园的班级室内环境为幼儿在园的生活、游戏和学习提供场地。一般而言,班级室内环境包括盥洗室、饮水区和室内活动区。场地共用模式下,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的洗手间和饮水间两个公共区)。其中,在大班活动室中,主要开展集体教学、区域游戏等活动。多功能教室是大班的公共区域,为不同班级的幼儿创造交流和共同游戏的机会。同时,在走廊北侧,每个班都配备了专门的储物柜,以便幼儿存放水壶、彩笔及外套等用品(如图1所示)。

除大班幼儿的活动室和多功能教室外,睡眠室、餐厅、操场等均设置在幼儿园内,不涉及物理空间方面的场地共用。此外,大班幼儿的户外、进餐、盥洗、午睡、入园、离园等生活活动,以及特色课程均在幼儿园内进行,不涉及活动实施方面的场地共用,家长接送幼儿均使用幼儿园的专用出入通道。

2.双向交往与互动的社会空间

从“一墙之隔”到“同一屋檐”,空间的便利使得幼小联系更加紧密,不仅有利于幼儿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也便于教师创设有利于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

首先,从大班幼儿与一年级小学生的交往来看,一层的走廊和操场是他们互动的公共区域。小学生入校、离校、出操、参与体育课时都会经过该走廊,偶尔会与大班幼儿产生交集,会相互打招呼。大班幼儿与小学低年级学生偶尔也会接触和简单交流。大班幼儿虽然不在操场上游戏活动,但每当其穿过連接门,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区域时,经常能够看到小学生在操场上做操或进行体育活动。幼儿园教师也会组织专门的活动,请幼儿在操场边观察小学生活动,并围绕“小学哥哥姐姐的游戏与我们有什么不同”等话题展开讨论。

其次,从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交往来看,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设计了“幼小互动三阶段课程”,尤其是设计了需要幼儿园与小学共同策划实施“学校参观”和“互动课堂”等活动,为大班幼儿创造了亲密接触小学生、了解小学生活环节和熟悉校园环境的机会;另一方面,小学教师以一年级教学内容为依据,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趣味课程,并请小学生带领大班幼儿进行学习,作为小学生的“乐考”活动。这使得幼儿不但对一年级的知识有所了解,获得了与小学生一对一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在观察中有意地模仿小学生的行为举止,情感上更加向往小学生活。在访谈中,G老师谈及“乐考”对大班幼儿的影响时指出,不少大班幼儿发现小学哥哥姐姐上课特别专注后,逐渐改变自身的行为,注意力更加集中,专注的时间有所增长。

此外,大班幼兒与小学教师、一年级儿童与幼儿园教师之间也会有不定期的交流。例如,幼儿在楼道中见到小学老师时会主动打招呼;看到小学体育教师搬运器材时,在征得允许后会主动上前帮忙等。再如,因为孩子们熟悉的幼儿园教师会一直在小学内,所以在幼儿升学初期,若遇到问题或困难不知道向谁求助时便可以到教学楼一层(幼儿园区域)寻找老师帮忙,这会让幼儿在人际交往方面更有优势。

(二)场地借用对S园升入X小学的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

1.S园与其他园升X小学的新生入学适应的总分差异比较

从入学适应的总体情况来看,S园升X小学的46名新生平均得分为119.37,高于其他园升X小学的47名新生平均得分113.32。但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发现,二者入学适应的总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

2.S园与其他园升X小学的新生不同维度入学适应得分的差异比较

从S园升X小学和其他园升X小学的新生在入学适应5个维度的差异比较来看,前者在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的得分均高于后者。对上述5个维度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发现,前者在行为习惯(t (79.93) = -2.20,p < .05)、人际交往(t (78.38) = -2.11,p < .05)和环境适应(t (71.38) = -3.11,p < .05)3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后者(详见表1)。

(三)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对场地借用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的认知与态度

1.幼儿园教师的认知与态度

(1)幼儿园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看法

对5位幼儿园大班教师访谈后发现,教师一致认为场地借用对大班幼儿升学后的入学适应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环境适应方面。她们认为,如果环境不适应,很容易引起幼儿的不良行为和情绪,甚至出现厌学。L老师和F老师都认为场地借用是难得的优势资源,若能充分利用,会让幼儿的过渡期更平缓、有序。W老师认为,由于各个幼儿园都很重视幼儿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S园幼儿与其他园幼儿在这些方面上的差别应该不大。她还特别建议,应为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提供更多交流机会,加强双方沟通,开展合作教研,以此来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2)幼儿园教师对新生入学适应工作的了解程度

在问及幼儿园教师对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工作的了解程度时,教龄更长的W老师、Y老师和G老师表示自己知道部分小学的工作内容,以及入学适应工作的重心。教龄较短的L老师和F老师则明确表示自己了解得不多,知道小学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基本要求。此外,5位教师都提出希望能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以便他们开展生活常规教育并指导家长做好入学准备工作。由此可知,幼儿园教师对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且具有加深了解的意愿。

2.小学教师的认知与态度

(1)小学教师对幼儿园衔接工作的了解程度

对23位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95.65%的教师表示不了解S园为入学适应所做的准备工作。仅有4.31%的教师表示知道幼儿园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生活,但并未明确指出园所开展过的活动。由此可知,小学教师对S幼儿园衔接工作的了解程度不高。

(2)小学教师对幼儿园衔接工作的认可程度

23位教师中,有78.26%的小学教师表示S园升入小学的新生与其他园升入小学的新生相比,在入学适应方面不存在差异。有21.74%的小学教师表示,两类幼儿在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S园升入小学的新生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较好,但在学习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还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启示与建议

(一)幼儿园与小学联接物理空间,密切心理空间,有助于幼儿入学适应

研究结果显示,S园升X小学的新生在入学适应方面的总分和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非S园升X小学的新生,且前者在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后者。由此可印证,在场地借用背景下,通过创设紧密的物理空间联接和亲密的社会交往空间,使得幼儿园大班幼儿与小学生、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教师,乃至大班幼儿与小学教师,以及升入小学的儿童与幼儿园教师之间增加了互动;通过采取丰富多样的幼小衔接课程、“乐考”活动等,促进了幼儿升入小学后的入学适应。

对于未采用场地“借用”或“共用”的幼儿园和小学,可以通过与临近的小学建立相对稳定和紧密的联系,并形成一定的常规化、制度化安排。如每学期固定时间,开展两次“大带小”活动,请大班幼儿参与小学生的课后兴趣小组活动或体育游戏活动,使幼儿提前感受小学的丰富课余生活,从而萌生对小学的向往之情;邀请大班幼儿参与小学的课间操环节,为幼儿创造体验的机会,进而使其明确课间操的流程并内化小学生做操的标准,为将来步入小学做好心理准备等。在活动内容与形式上,不仅借助物理空间定期开展共建共育活动,更要注重大班幼儿在环境中耳濡目染所获得的熏陶。在设计活动方面应充分考虑活动的参与性,让大班幼儿与小学生获得真交往、真互动、真体验和真感受,提高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心理环境适应度。

(二)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开展联合教研、建立学习共同体

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幼小衔接中,幼儿园“一头热”的现象仍然存在,小学教师并没有主动了解幼儿园开展的相关工作,或主动沟通。这也是幼小实现双向衔接的重要制约性因素。《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学区内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现状中的突出问题”,并“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因此,幼儿园与小学可以建立相互观摩和共同培训的制度。在场地借用或共用背景下,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可以更方便地进入对方的教学场景,观看对方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从而明确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差异,并在实际的工作中注意缩小差异,使一年级新生更容易地适应新生活。对于非场地借用或共用的幼儿园和小学也可以定期组织上述活动,密切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幼小衔接工作更具针对性和连贯性。

(三)小学一年级应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幼小科学双向衔接

《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研究发现,虽然小学一年级尝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幼儿园“靠近”,如将“乐考”作为采用综合性、能力取向的教学评价方式。但在班级环境创设、作息制度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仍然需要实施进一步、系统化的改革。《指导意见》还特别指出,“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因此,小学教师应合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给予一年级新生适应期来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同时,小学教师可利用幼儿园教师善于设计游戏化活动的优势,与幼儿园共同研发课程。此外,小学也可利用幼儿园的场地,如音乐教室、国学室、烘焙教室等场所,开展游戏化的探究学习,以弥补小学功能教室欠缺的情况,确保实现科学的双向衔接。

本研究是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一般项目“OECD国家幼小衔接教育一致性的策略与保障条件”(项目号:SM201800281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Fuller, E., Young, M., Richardson, M., Pendola, A., & Winn, K. The Pre-K-8 School Leader in 2018: A 10-Year Study[R]. NAESP: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2018.

[2] Little M . Educators' views on the location of Pre-K programs and its relation to features of P-3 align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20(9): 1-9.

猜你喜欢

共用大班幼小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苦恼的“幼小衔接”
区域与集体教学融合视域下的数学活动——以大班数学活动《他是谁》为例
幼儿园本土民间艺术教育实践探究——以大班艺术活动《家乡的糖塔》为例
甜蜜欢颜
多种方法解“妇人洗碗问题”
活该你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