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进来的地方
2021-02-09程洁
程洁
年底,学术会议纷至,百家争鸣。虽受疫情影响,大抵采取线上形式,但隔着屏幕,PPT反倒看得更加真切,而且讲述者与聆听者之间的对话得以更便捷地发生。作为专业期刊的编辑,我也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在对话的时候,专家倒不太会用比较学术的字眼,说的话也比较实在,反倒是部分一线工作者更倾向于采用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概念、说法。
这让我想起很多幼儿园老师在撰写教育笔记、经验性论文等时,习惯于在文章开头就抛出某某文件,或某某专家、教授说。似乎只有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置于先在的理论中,才敢于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专业表达。还有,每每到幼儿园中观摩、交流,明明看到、听到一些鲜活动人的实践做法,园长、老师们日常交流时也总能“金句频出”,但是一旦进入专业交流、专业会议的现场,那些实践中的智慧、经验却屡屡被包装进一些听起来正确、说起来响亮,但仔细琢磨又似是而非的概念、口号中。
这是怎么了?这又是为什么?作为一线的实践者,该如何进行有意义的专业表达,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该如何让那些看似朴素的想法和说法、看似普通却又不那么普通的智慧做法,既不再停留在“流水账”的叙述中,又不至于被套上不恰当的“理论外衣”,而能得到适宜的梳理、归纳、总结和提升?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专业表达与专业思维、专业实践从来都是融为一体的。在传统的课程现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回答问题,大家只是在复述相同的话语,而不是表达个人的见解,即“我言非我思”。故而,尽管多年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及尊重儿童视角、儿童立场和儿童权利的观念,正逐步在一线幼教工作者中得到普及,但是历史积淀的“惯习”却让幼儿教师保留着旧的课程观影响下的专业表达习惯而不自知。
当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洪流推动着我们不再一味地追寻权威,而是真正关注个体观念的价值,那么我们在专业写作中是不是也該从紧盯做法、策略、经验不放,转向关注实践中的行为、制度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深刻地面对实践背后的“惯习”,进行共同反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过去的专业表达中,反思到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语言具有欺骗作用”,从而能格外留意到周遭“语言所独创的世界”是否忠实于现实表象后的关系世界?
工作经年,愈发强烈地感受到反映幼儿园实践现场的专业文字具有别样的意义。文本并非仅是以显而易见的方式来描述一种独立的现实秩序。相反,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其本身也“卷入构建现实的过程中”。
办好一本专业期刊,不仅仅具有传递信息、交流经验、促进行业发展的意义,其本身也在唤起读者、作者和编辑每一个人进行专业对话,好比似一束照进思想深处的光。长期以来,在“看见幼儿园”等新栏目的策划中,我们也发现,对于幼儿园的园长、老师们而言,改变把实践做法“塞进”理论框架的习惯,学习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自身教育实践的解释,逐渐产生类似程序性知识的“教育实践观点”,进而梳理、归纳出“接地气”的带有一定理论色彩的“教育实践观点群”,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过去“惯习”的不小挑战。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我们也愿意陪伴大家一起走下去。
当你说出你的故事,你不仅在陈述事实,你也在改变周围的场域。
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要放弃;万物皆有裂痕,那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愿你我都能体味到“使改变自我成为一切变化的前提”是一场多么美妙的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