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在入托适应中的意义及实践原则

2021-02-09丁乐阳小云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儿歌节奏班级

丁乐 阳小云

入托适应是儿童进入托育机构时面临的一大挑战。笔者通过两个学年开学阶段对托班为期两周的实地观察,发现音乐的合理运用在促进儿童入托适应中发挥着良好的助推作用。在充分、合理使用音乐的班级中,儿童能顺利、快速地度过分离焦虑期,平稳完成入托适应。本文主要从音乐与儿童的关系、音乐本身的功能来解读音乐在儿童入托适应中的意义,并据此为教育实践提供建议。

音乐与儿童的关系及其功能

音乐与儿童的天然联系

音乐与儿童具有天然的亲近关系。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音乐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儿童在早期阶段为何会天然地亲近音乐?我们可以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在音乐与早期人类的关系演进中找到一些端倪。

首先,音乐起源于早期人类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之后才逐渐演变为审美需要。在人类早期活动中,音乐是作为宗教活动的一部分产生和发展的,它被认为是一种超人类或超自然力量的载体。在不可知的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面前,人们相信音乐可以影响精神和躯体的健康,当面对病痛、恐惧时,人们求助于音乐的力量,期盼从中获取更强大的承受力和自愈能力。正因如此,我国有学者认为“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既不是为了审美,也不是为了享乐,而就是为了生存”[1]。

其次,音乐是早于文字出现的表达方式,是人类天然的沟通手段,是人际交往的天然媒介。考古学发现,乐器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远早于文字,例如在距今7000余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骨哨和陶埙,比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早了三千多年。音乐之于早期人类就像对于儿童一样,是在掌握语言之前,赖以体验、表达、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媒介。

儿童在生命之初,经历着和早期人类社会演进之初相似的境遇和需要,而音乐是能够天然地满足这些需要的艺术形式。正因如此,音乐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连接,是最能引起儿童共鸣的媒介。

音乐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功能

音乐随人类社会演进不断细化产生的诸多功能,对于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也有着切实的意义。

第一,生理调节功能。音乐能够激活人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此种神经系统的激活能够带来生理唤醒水平的下降,进而使个体生理状态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2]国外大量研究也证实了,音乐可以引起多种令人镇定的生理反应,如镇痛、血压降低、心跳减慢、血管容积增加、肾上腺素含量降低等。[3]

第二,情绪调节功能。神经学家扎托尔的实验研究发现,大多数被试在欣赏音乐时有欣喜情绪反应,大脑中与消极情绪相关的杏仁核的活动明显减低。人们对于音乐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几乎所有刚出生至学龄前的孩子对节奏鲜明的音乐都有着自发的情绪反应,并伴有跟着节奏手舞足蹈的动作。[4]因此,表现积極情绪情感的音乐,能诱发、强化个体内在的积极情绪,弱化消极情绪并促使其逐步转化为积极情绪。

第三,人际交往功能。音乐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具有社会交往功能。如前文所述,在文字出现之前,音乐就被广泛运用于人类社会活动之中。音乐活动中的个体,通过情感的体验、表达,实现交流互动。许多不同类型的儿童音乐活动,比如音乐游戏、唱歌活动,都是指向人际交往的。

第四,审美功能。音乐的美育功能是众所周知的,它通过赋予人们积极的心理体验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儿童在感知音乐时,通过对直观的音乐要素的体验,将音乐所传递的情绪转换为自身的情绪,并在过程中展开有意或无意的想象、联想,完成审美过程。

音乐在入托适应中的意义

儿童在入托适应中需要应对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进入集体生活后因生理节奏的改变而带来的不适应,由于缺乏主要抚养者的关注与回应而带来的负面情绪;第二,对新集体中的人(同伴、教师)的陌生感所导致的紧张与压力;第三,对班级环境的陌生感、对集体一日生活流程的不熟悉和不确定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焦虑。这些挑战与压力既有个体层面的,也有人际关系和班级层面的。音乐在这一系列挑战应对中具有多层面的积极意义。

在儿童个体层面的意义

第一,音乐可以调节生理状态,帮助儿童缓解入托的紧张与压力。早晨入托时,是儿童的分离焦虑最为明显的时候。此时,适当的舒缓情绪的背景音乐能够缓解他们的紧张感。在晨间集体环节,有组织的歌唱、律动等,也可以转移儿童的注意力,在聆听音乐、跟随音乐表达表现的过程中,缓解紧张和焦虑,稳定生理状态。[5]

第二,音乐可以调节情绪,引发儿童的积极情绪。传达积极正向情绪、符合儿童理解与审美水平的音乐素材,在唱歌、律动等活动中,能够帮助儿童产生积极情绪,促进消极情绪的消解和转化。比如,有研究表明,简单的二拍、四拍的节奏易于为低幼儿童所喜好和接受,调动其积极情绪。

在儿童与他人关系层面的意义

第一,音乐可以作为沟通媒介,促进儿童与教师间的交流。2~3岁的托班儿童对于语言的倾听与理解能力有限,尤其是在入托之初焦虑、紧张的状态下,他们不易听取和理解教师的指令、口头讲解。如果利用他们对于音乐的天然亲近与喜好,通过儿歌等音乐方式来传达信息,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音乐可以发挥人际交往功能,帮助儿童尽快熟悉新环境中的人,降低陌生感。教师设计的指向社会交往的唱歌、音乐游戏类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幼幼关系,以此形成新的安全依恋。比如,在唱歌活动中,用“问好歌”的形式,可以帮助他们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中接触和了解班级的教师和小伙伴。

在班级层面的意义

第一,音乐内在的和谐性有助于儿童秩序感的培养。音乐本身所展示出的是一个充满节律、秩序、比例等数理关系的,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理性世界,它能给人秩序、和谐的美感体验。[6]儿童浸润在音乐的内在和谐中,可以自然地建立秩序感,从而营造班级稳定的秩序氛围。

第二,音乐能营造一种宽松、积极、美的氛围,这是精神环境创设的关键,是班级生活常规建立的重要保障。宽松、悠扬、明快的音乐,对儿童的心灵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能够引起精神层面的共鸣。这种音乐所营造的温暖氛围,正是有序的一日生活所需要的精神环境。

第三,音乐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规则和集体生活中的要求,有效保障班级一日生活流程和常规的尽快建立。比如,儿歌《大苹果》“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让儿童知道吃东西前需要认真洗手;排队时,儿童吟唱《小火车》,了解自然排队的要求;在上下楼过程中,教师吟唱“小朋友,排排队,一个跟着一个走,小手扶住小楼梯、睁大眼睛看脚下”,帮助儿童掌握上下楼的要求,保護自己的安全。

音乐在儿童入托适应中的实践原则

要素全面性原则:关注手指谣、儿歌等语词节奏

类音乐元素

音乐并不只是有旋律的歌曲、律动,平时教师口中随时吟唱的手指谣、朗朗上口的儿歌,也都应该纳入音乐的范畴来进行整理、思考和计划。手指谣、儿歌是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存在的语词节奏,它本身就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音乐语言,是音乐构成的重要因素。手指谣、儿歌中重复的节奏朗朗上口,易于被儿童接受和喜爱。因此,教师要关注儿歌、手指谣、律动、音乐游戏等多种内容的结合。

内容创生性原则:和儿童一起积极创编音乐内容,

使一日生活音乐化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积极创编适合本班儿童需要和实际情况的音乐内容,让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一日常规,适应生活环节的过渡。

创编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第一,可以利用儿童对节奏的喜爱,和儿童一起创编简单的语词节奏。比如,创编有节奏的洗手儿歌《七步洗手歌》:“先手心后手背,手指交叉搓指缝,合空拳,搓指背,转拇指,揉指尖,再把手腕洗一洗。”创编穿外套儿歌:“夹住小领子,拽住小袖子,钻进洞洞里,甩到身上去;整理小领子,拉上小拉链。”户外准备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儿童用“X X  X X  X X  X ”,吟唱《小狗史努比》:“我是小狗史努比,头戴帽子真神奇。两只胳膊有力气,抓起骨头举一举,小脚累了踢一踢,蹦蹦跳跳真欢喜。”以此来活动儿童的上肢、下肢和全身关节。这样简单的吟唱,效果会超过教师反复的语言说教。第二,借助经典儿歌的旋律,创编歌词,把内容直接放入歌曲中。比如《小星星》《两只老虎》等广为传唱的旋律,节奏简单,语句工整,很容易借来创编。过渡环节请小朋友去盥洗时,可以用“X  X  X X  X | X X X X X X X”的节奏来吟唱儿歌《点豆豆》——“点,点,点豆豆;点到一个红豆豆”,《切西瓜》——“切,切,切西瓜;一个西瓜切两半;我一半,X X一半;好吃的西瓜分完了”,请小朋友依次转换活动,去盥洗。

形式多元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音乐形

在入托适应中,音乐可以以多种形式发挥作用,比如有组织的集体唱游活动、过渡环节中的音乐活动,以及在各环节中以音乐为背景等。

教师要依据儿童的身心转换节奏和活动本身的需求来灵活选择。比如,在早晨提前准备亲切、欢快的音乐环境,在进餐、区域活动环节,可以提供轻音乐的背景环境;在晨间活动时,可以选择节奏明快、富有动感的音乐,在一天的开始给幼儿以积极的情绪调动;在集体活动中,可以选择歌曲《笑一个吧》进行唱游:“笑一个吧,笑一个吧,我们班级多快乐,又唱歌呀,又跳舞,又做游戏真快乐。你的笑脸,像朵花,她的笑脸像苹果,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爱哭的孩子不是我。”

素材审美性原则:把握格调和品质审慎选择音乐

素材

在媒介多元的信息时代,音频、视频等音乐素材唾手可得,但是不是所有的素材都适合拿来直接用于儿童,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音乐的审美育人目的,仔细甄选音乐材料。第一,需要关注歌词的内容,要剔除低俗、格调不高的歌词;第二,在旋律的选择上要考虑儿童的音乐审美特点,选择简单、明快、节奏重复的素材,以及有利于促进儿童欢快、积极情绪的素材。

由此可见,音乐因其与儿童的天然亲近关系,以及它本身具备的生理调节、心理情绪、人际交往以及审美功能,可以帮助个体儿童缓解入托初期的不适以及负面情绪,增进对同伴、教师和班级一日流程和常规的了解。在音乐的助推作用下,班级能较快建立起一日生活常规,良好的活动环境和班级氛围反过来又会促进儿童个体稳定情绪的保持,最终使得个体平稳完成入托适应。

参考文献

[1] 高博.幼儿音乐活动中的情感体验[J].人民音乐,2016(11):42-44.

[2] 席雯婷.从音乐与人类的关系解读音乐治疗的功能,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4):37-40.

[3] 谢雅奇.国内音乐治疗发展研究综述[J].智库时代,2019(44):253-255.

[4] 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46-47.

[5] 马熙.音乐心理学中的情绪与情感[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7):703-704.

[6] 陈向丽.论音乐与自我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少儿音乐教育的启示.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猜你喜欢

儿歌节奏班级
班级“无课日”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轻快漫舞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