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演奏方法的实践研究

2021-02-09邵凌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1期
关键词:前奏曲实践

【摘要】每一部钢琴音乐作品都是作者自身情感的直接体现,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想要将钢琴音乐作品的内容及情感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则需演奏者遵循一定的演奏方法。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前奏曲》作为其重要的代表作品,在这一系列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一定的缔造和平的力量,对当时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想要对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进行深入研究,那么必然需要对其钢琴作品《前奏曲》进行一定的了解,掌握作品的演奏方法,这样才能够将对斯克里亚宾作品的学习之门全部打开。本文中,笔者以斯克里亚宾前奏曲中的Op.11为例,对其演奏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的学习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前奏曲》;演奏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1-154-03

【本文著录格式】邵凌.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演奏方法的实践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1):154-155,158.

引言

斯克里亚宾全名亚力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出生于1871年的莫斯科,他出生在当时的贵族家庭中,是一名出色的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作用下,斯克里亚宾从小就表现出音乐方面异于常人的天赋,在5岁的时候,他就可以独自进行钢琴演奏,一直到17岁的时候成功的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在萨封诺夫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钢琴演奏以及音乐作曲。在莫斯科进行几年的学习后,斯克里亚宾在21岁的时候毕业并且其出色的学习成绩拿到了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斯克里亚宾不但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掌握了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同时也开始尝试独自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受到当时俄罗斯和平思潮的影响,其音乐艺术创作中总是能渗透着缔造和平的力量。可以说,斯克里亚宾的音乐艺术创作是伟大的思想创作,在其音乐作品创作技艺当中充分展现出其对艺术的无限追求,而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内容鲜明,音乐表现形式更加完善,喜欢通过复杂的和声方式来处理音乐创作中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着色,最终形成属于斯克里亚宾所独有的一种音乐艺术创作手法。

一、斯克里亚宾作品背景介绍

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作品《前奏曲》当中充分展现出其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追求,他比较倾向于用复杂性的和声方式来处理钢琴演奏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对斯克里亚宾整个音乐艺术创作之路进行分析与总结,可以将其整个音乐艺术创作之路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在20世纪以前的第一阶段,在该阶段俄罗斯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斯克里亚宾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表现出明显的细腻性特点,演奏中总是能透露着或有或无的柔情,其善于应用亲切明朗的曲式和精致的表达手法[1]。其次是在1900年至1907年期间的第二阶段,其在音乐创作方面获得了显著突破,尤其是在音乐的和声领域,由于在和声中增加了戏剧性圆度而使作品的伦理斗争思想更为激烈化,同时也将音乐的柔情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最后是此后的七年时间,即第三阶段,其在该阶段的音乐创作开始与现实世界相脱离并形成极端个性的转折。此时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作品节奏更加激荡,在创作中其结合自身独有的方式实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再现[2]。

二、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演奏方法分析

(一)音色方面

斯克里亚宾在音色方面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其认为音色为音乐表现的基本途径,所以总是会在音乐作品中融入一些具有立体感且造型多样的音色。在钢琴演奏中,由于弹奏者手部的形状、手指与琴键的接触方式以及手指敲击琴键的力度等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音色效果,因此,在作品演奏中应注意对各种触键方式的巧妙运用。这里就以斯克里亚宾《前奏曲》中的No.4为例,在作品的曲谱中,Lento标示、半音的缓慢下行和覆盖长达三个小节的连线,可以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作品的抒情性特点,所以在进行钢琴演奏的时候,演奏者的手指一定要足够轻柔和灵活,且 保持手位的平缓,将手部与琴键间的距离尽可能的近一些,以指腹接触键盘,琴键的敲击速度不可过快[3]。通过这种方式所发出的钢琴音比较柔和且平稳,能够将作品情感的细腻性体现出来,并且给人一种哀伤、忧郁的感觉。再如斯克里亚宾《前奏曲》作品中的No.6,在演奏中,演奏者的触键方法就与上述方法有着一定的差异。首先左、右手连续的八度进行下可能会使肌肉组织疲劳和紧张,影响演奏效果,所以,一定要保持审题放松的状态,切忌为了追求手型而一味的拉长手部而致使其到达紧张的程度。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手腕的活动会带动手臂也进行活动,这样可以对手部的疲劳加以缓解,同时,由于在演奏中手掌是撑起的,手指立住,由指尖快速的触键,此时弹奏的力量是自上而下的方向垂直下落的,这种方式下所弹奏出的琴音响亮而浑厚,就如同长江之水透露着磅礴雄壮的气势。

(二)速度方面

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作品中以Rubato为速度标记,通过这种标记方式代表其钢琴演奏的伸缩与弹性,同时也体现出斯克里亚宾即兴式音乐创作的特点,而正是由于这种即兴的表现,可以使其冲破传统创作思维的束缚,未完全遵照速度标准,放慢或加快,拓宽或紧缩,这种速度节奏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其心理情感主线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力度的要求和每次演奏前后速度的自然发展和过渡[4]。例如,以进一步丰富作品情感为目的,演奏者通常會将作品某几个音突出,并稍稍延缓手指落下的速度,这样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再如斯克里亚宾《前奏曲》作品的No.5,其以p等级开始再逐步强化,然后慢慢减弱甚至比最初的力度更弱,所以多数情况下演奏这里的Rubato 表现的是由慢至快再逐渐放慢,音乐整体效果表现为一紧一松的感觉。与此同时,速度从快逐步减慢也能够提高对触键的控制效果,从而使作品演奏效果恰到好处。

(三)力度方面

与速度的应用相似,斯克里亚宾在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赋予演奏力度的处理是特别巧妙的,强到fff,弱到ppp,这种力度上的大幅度变化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具弹性,但在作品演奏中,这种效果的形成与演奏者演奏技巧的应用以及作品的不同而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如在《前奏曲》的No.9当中,cresc 出现所要表现出的渐强,就同时伴随着accel 的速度变化,这种方式下就会给人们一种焦虑不安、紧张的情绪表现。再如《前奏曲》的No.6,该部作品的后半部分力度均为ff,一直到作品的结尾部分才改变为fff,这样就会给人一种震撼的效果。但是,结合斯克里亚宾的作品创作特点及风格来看,其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并非只是对琴键敲击感以及过度响亮声音进行单一的追求,所以,在演奏中演奏者还应对内在的紧张度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在能量断裂时身体的张力。而在《前奏曲》的No.9作品中,处于对那种夸张的表现力的追求,一些演奏者在作品演奏过程中力度的主次性混乱,但是斯克里亚宾在其生前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就曾这样告诉过学生,“即便是一个ff,那么听起来也应该是弱的”,可见,在演奏中还应格外注意对强弱的灵活处理[5]。

(四)踏板方面

踏板的合理应用对钢琴音乐的演奏效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特别是对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音色的表现对整体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踏板的巧妙应用,在演奏中结合作品的特点、创作风格及演奏细节的要求等对踏板的使用进行全面分析。起初斯克里亚宾在音乐创作中也反复尝试采用细致的标记对踏板的应用情况加以标记,便于人们在演奏其作品的时候能够掌握更多技巧以达到较好的表现效果,但是,随后他意识到了这种方法可能会对音乐整体表现效果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最终改变了此做法。这里以其《前奏曲》的Op.11为例对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进行分析:首先是大跨度和弦连的踏板使用。作品中八度的和弦连续进行的应用较多,若演奏者仅凭腕部的平移及提落来连接,那么很难将作品本身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全部展现出来,所以,演奏者需要结合曲谱中做标记的乐句气息实现踏板的快速踩踏及变换,并且尽量以连贯性的旋律将俄罗斯钢琴音乐所特有的深远而美妙的那种旋律特点刻画出来。其次则是在半音上对踏板的应用。就演奏者自身而言,在钢琴作品演奏中半音踏板的应用具有较为苛刻的要求,如果踏板使用不当则会形成比较浑浊的声音效果。如在斯克里亚宾《前奏曲》的No.4当中,对踏板的应用则可以在首个踏板la音即将完成而到sol音发出的时候将其放开,然后再第二个sol出现后再次踩落踏板,直至该部分半音完成之后才可以将其抬起。最后依次在遇到 fa、re、do音的时候才可以再次进行踩换。在这种巧妙的演奏技巧之下,演奏者就可以将半音当中的经过音元素灵活的避开,从而将半音化的特点有效保留并形成明媚、清澈的声音效果。再次,弱音的踏板使用。斯克里亚宾在音乐创作中为了表现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和画面色彩,曲谱当中存在较多的力度表情符号,但是其与f的层次变换不同,想要实现mp—pp—ppp之间的灵活变化,那么演奏者还需注意对踏板的合理应用,并且有准备和控制的慢慢踩下,通过这种方式显示出作品中具有层次感的p 的音响效果[6]。最后,和声变化的踏板使用。在《前奏曲》作品中,对和声变化踏板的使用较为常见,演奏者需结合和声功能的变化情况而进行踏板的踩换,以产生一种比较浑浊的声音效果。常规条件下,此时演奏者并非手脚同时操作,踏板则需在一个和弦弹下之后紧跟着踩下,注意把握节奏,不可过晚或者太早,不然会影响前一个和声的效果,致使出现生效叠加效果生硬不自然的情况发生。

(五)其他方面的演奏技巧分析

在斯克里亚宾作品演奏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很多内容是需要注意的,如八度、双音及分解和弦等。八度方面: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饱含戏剧性及激情力量的,所以需要通过八度和弦的方式进行气氛的营造。如《前奏曲》No.6,该作品中的内容多为八度和弦,而以长篇幅的快速八度进行很容易使演奏者由于肌肉产生紧张感而影响演奏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方法解决此问题。在钢琴作品中八度的演奏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可以使用腕关节、也可以使用肘关节实现,还需结合作品演奏要求确定。对该作品而言,演奏者则需放松身体,利用手指及手掌来支撑。

由于在钢琴弹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双手之间的音区较近,一旦稍有疏忽则会导致整体演奏效果受到影响。所以,演奏者务必注意防止手部出现幅度较大的活动。在演奏过程中出于对手型固定要求的考虑,肌肉长时间内得不到舒缓容易产生痉挛现象,影响演奏技巧的应用,对此,演奏者一定要尽量保持自身的放松状态,尽量多的利用自身肩部以及上臂部分的力量来缓解疲劳感。双音方面:在演奏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作品时,常规情况下,在音程进行的过程中演奏者手指部分的活动可能会产生一瞬间的中断而影响整体演奏效果,所以,在进行演奏练习的时候演奏者应在手指移动的过程中先带着保留音,然后再以慢速配合柔软的腕部,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来提高手指的灵敏度。另一方面,在进行作品演奏之前还应注意对乐曲当中的指法标记进行细致分析 [7]。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在其创作时期还是在当今时代,都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传达其作品中的具体内容以情感内涵,演奏者还需对其作品的演奏技巧进行深入分析,并逐步加强演奏实践,做好演奏技术的灵活应用以及调整,从而充分发挥钢琴音乐演奏技巧的应用优势,使人们对斯克里亚宾的音乐思想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吸引受眾对音乐产生情感共鸣,通过音乐的演奏来加强对受众的艺术熏陶。

参考文献:

[1]戴云静.微观斯克里亚宾前奏曲(op.11 no.2)的曲式和声解读[J].北方音乐,2020(11):36-37.

[2]赵丹晟.斯克里亚宾对肖邦前奏曲风格之借鉴与突破[J].北极光,2019(6):33-34.

[3]杨天成.斯克里亚宾早期前奏曲创作风格探究——以《前奏曲》Op11.no1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3):155-156.

[4]赵乐川,刘玲.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演奏方法的实践分析[J].黄河之声,2019(3):47.

[5]李雪莲.古尔德“肖邦-斯克里亚宾”演奏版本探微[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3):104-113.

[6]赵宏伟,郭婷婷.继承与突破——斯克里亚宾前奏曲第八首和声调性的逻辑思维探微与演奏[J].音乐创作,2017(7):156-158.

[7]苏帆.肖邦与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音乐创作之异同[J].音乐创作,2017(6):159-161.

作者简介:邵凌(1975一),女,福建福州人 ,本科,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

猜你喜欢

前奏曲实践
闲适生活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肖邦前奏曲作品谈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