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中市井女性形象的类型及其作用探析

2021-02-09郭文姝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人物塑造水浒传

【摘要】《水浒传》中不仅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好汉形象,同时也描写了许多市井女性人物,她们各具特色,按照不同类型将其划分,有助于对《水浒传》进行更多角度的理解和研究。通过分类研究这些市井女性的类型特点,剖析部分市井女性人物对作品本身产生的作用,帮助讀者从不同的角度品读《水浒传》。

【关键词】《水浒传》;市井女性;人物塑造;女性类型;人物作用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1-205-03

【本文著录格式】郭文姝.《水浒传》中市井女性形象的类型及其作用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1):205-207.

元末明初城市商业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小说的出现恰巧满足了市民阶层的这一需求,并广泛传播起来。此时诞生的《水浒传》虽然以关注绿林好汉与统治阶级的对抗为主题,塑造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好汉形象,宣扬了充满阳刚之力的美。但同时《水浒传》也刻画了一批女性形象,从满足市民需求,体现市井风貌这一层面出发,作品中无疑兼具了丰富的市井元素,其中市井女性形象恰好传递了这些市井元素,她们是众多女性人物当中特殊的存在,对其进行分类梳理,并对其人物塑造对整部作品的影响进行剖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品读《水浒传》。

一、市井的含义及市井女性的定位

在本文中,尝试将市井女性形象从女性形象当中单独列出进行梳理研究,着重围绕“市井”这一概念,研究“市井女性”相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市井女性”定位清晰化。

“市井”在古代研究中解释不外乎三种,一是街头与街市;二是城镇或城市;三是生活在城镇中的人自身所具有的一种习气,通常形容习气粗鄙。在本文中“市井”指的是生活、居住在城镇或城市。“市井女性”就是指成长或生活、居住在城镇或城市中的女性形象[1]。从特质上来看,这些市井女性从来不是务农者,或曾是务农者,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却已经脱离了务农,开始从事或经营与商业相关的行当,如:卖艺、卖酒、经营餐饮、说书唱曲等。书中还包括一些虽然不经营商业活动,但是在家相夫教子的女性和非高层官员的家眷与被其豢养的家仆女性,都属于市井女性的行列。

二、市井女性的大致分类

在《水浒传》中,从市井女性的商业活动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和不从事经济活动的两大类,其中细分为母亲、妻妾与情人、青楼女子、家仆、卖艺者、三姑六婆这几个类型,前两类大多围绕家庭生活描写,她们一般不从事经济活动,属于不从事经济活动的。除此之外,剩余的几个类型,都从事经济活动,并以此谋生。

三、市井女性形象的分类剖析及其人物作用

结合上文对市井女性的几种分类各及其不同的人物作用,下面展开分类分析。

(一)母亲形象

《水浒传》塑造的市井母亲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的包括雷横之母、王进之母、阎婆以及宋玉莲之母。从类型特点上来看,作者描写的母亲形象,一以贯之的传递了中华数千年文化对母亲形象的爱戴与眷恋,在人格塑造上强调了母亲这一类市井女性的慈祥、和蔼,母亲人格对下一代子女的教养和传承大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正向引导作用[2]。

市井母亲形象的人格成因主要由于儒家思想对“孝”的思想内涵阐释,认为“孝”是对美好品德的具体表现,中华文明对“母慈子孝”的定位,更是对《水浒传》中母子关系最好的诠释[3]。通读《水浒传》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梁山好汉都有一位深明大义、慈祥善良的母亲,而在母亲的开导与教育下,梁山好汉行侠仗义,除暴安良。而这些好汉对自己的母亲又都十分孝敬、恭顺,对母亲的教诲一般都十分顺从,希望母亲能够生活的安稳,身体康健。在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上,《水浒传》一如既往的宣扬了中华文化对母亲形象的热爱与讴歌,认为母亲是生命的缔造者与生活的守护者,在子女成长的道路上,母亲始终守护在旁,言传身教、耳提面命,适当的时侯母亲总会以合理的方式,带领子女走向正确的选择。在这一类型女性人格当中,她们的大无私精神和舍身取义的精神也往往与其哺育的子女相一致。举例来看:王进之母,就是典型的慈母,小说中王进犯事之时,王进之母已经年逾六旬,身体也并不好,在得知王进所犯何事之后,其母并没有指责和埋怨,而是对王进阐述的事件经过深信不疑,她坚信自己的儿子并非歹人,只是遭权贵压迫,不得已才犯了事,因此她反而安慰王进不要害怕,不要慌乱。同时,王进之母将儿子的安危放在首位,她深知无力反抗权贵,为保存母子二人,只能离开是非之地。因此,王进最后听从母亲的教诲,与母亲一起离开了居所,才躲过了权贵的追杀。以此看来,王进之母是具有多重可贵的人格特点的,一是理解关爱子女,大难之时选择相信而非指责。二是慈祥且睿智,将儿子的性命放在首位,并对时局有着清楚的判断,为儿子指明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舍身为子,自己已经年迈,却愿意为了儿子抛家舍业,流离失所。

母亲形象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力、决断力和稳定性,首先是影响力,自古以来“母慈子孝”是固有的亲情模式,《水浒传》的梁山好汉能够散发出无限的光辉,首先要源自于父母的教诲与指引,母亲的作用在当中至关重要。母亲不仅给予了好汉生命,让他们有机会做出一番事业,同时给予了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男子气概,让他们能够在权贵的压迫面前不失气节,敢于反抗。可以说,梁山好汉身上品格的传承根源来自于母亲。其次是决断力,当好汉们一时义愤填膺,冲动反抗过后,往往要面临“去与留”的抉择,是默默留下等待宰割,还是揭竿而起,离开是非之地。每当他们面对危难和抉择时,母亲总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建议,这就促成了英雄好汉面对去与留的决断。最后是稳定性,无论言说与否,梁山好汉在迈出反抗脚步的同时也一并承担着风险,往往他们的母亲总能不顾年迈,默默追随,这不仅让好汉们有了家的归属感,提高了反抗的稳定性,也同时免除了后顾之忧,能够放心大胆的留在梁山。

(二)妻妾和情人形象

《水浒传》中这类形象颇多,主要有:潘金莲、林冲妻子、宋江妻子等。妻妾和情人的人物塑造则分为了两种,一种是遵从旧礼教,严格遵守“三从四德”,“夫君为天”的本分贤妻人格,这类女性大多洁身自好,但缺乏反抗精神,默默承受,香消玉殒往往是她们的结局。另一种是不甘寂寞、红杏出墙的女性形象,她们往往被塑造的心机深重、败德丧行,这样的女性当然最终也不会有好的下场。

妻妾和情人形象在《水浒传》当中被分为了两种类型的人格体现,一种是恪守本分的贤妻形象,她们一心认为夫君和家庭是第一位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她们都希望保持家庭的完整,恪守妇道,保持贞洁。同时她们往往缺乏反抗精神,安于现状,不愿打破压迫和束缚,希望永远活在未醒来的梦里。比较典型的是林冲的妻子,在《水浒传》中,林冲的妻子最为突出的一点在于她的容貌,林冲与高衙内的冲突之初就源自于林冲之妻的美貌,然而这样引发争斗的美貌在整部作品中却没有细致的描绘,读者只凭借冲突之处,便能够产生足够的遐想。林冲妻子在遭到高衙内的侵扰之初,选择了回避和默默忍受,因为她深知林冲秉性,不愿丈夫因此出什么错漏,为此她甘愿牺牲自己。林冲反抗高衙内后,心中第一设想便是休妻,目的在于对妻子的保全,不希望将其妻牵涉其内,希望给妻子一个未来的前程。怎知,林冲妻子对林冲感情颇深,不愿离去,并且从根深蒂固的“三从四德”观念出发,她认为自己对夫家没有任何错漏,不应当被休,为了保全自己的贞洁,她最终选择了死亡。造成这一人物性格与宿命的根源在于,林冲之妻受到数千年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女子向来应当是循规蹈矩的,是以家庭为中心默默忍受的,她们有着嫁为人妇的应尽之责,就是维系家庭,生儿育女,而忠于夫君,維持贞洁,更是必须做到的妻徳。当大难来临时,在她们小小的格局下,仍然认为维持现状要强过于奔走流离,最终才酿成了身死的结局。另一种是以潘金莲为代表的荡妇人格,她们不满与现实的婚姻,正如《水浒传》中对武大郎的描述,在潘金莲的眼中,武大郎的相貌残次,身形矮小,更只能依赖卖炊饼为生,而她自视自己有着不俗的美貌,应当有更好的选择,武大郎之于潘金莲而言只是被逼无奈下选择的临时庇护所,并不是最终的选择和依靠。因此,她先是看上了近处的武松,认为武松有着孔武有力的身形和较好的外貌,在被拒绝后,又搭上了西门庆,做出了红杏出墙的无耻行径。当然,她为她的无耻行为付出了代价,也因此将武松逼上了梁山。这类女子的人格往往是缺陷明显的,而究其成因,源自于自视过高和对实际生活的不满,她们漠视道德伦理,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不合常理的挑战与对抗,往往是自食其果,从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了《水浒传》对部分女性的不认可和鞭挞。

对贤妻的人物作用而言,她们的存在首先凸显了丈夫的孔武不凡,正所谓美女配英雄,正如林冲的妻子对林冲和家庭坚贞不渝一样,从一个侧面突出了其夫的优秀,为梁山人才辈出埋下了伏笔。此外,基于这种人格,她们往往也成为了矛盾的转折点,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林冲之妻被高衙内的骚扰以及事后的隐忍,担任官职且混的风生水起的林冲,又怎会甘心走上梁山落草为寇,对循规蹈矩的林冲而言,《水浒传》惯有的激情杀人,自然难以在他身上出现。正是其妻子的优秀更加激化了矛盾,最终令一个循规蹈矩的小官,踏上了逼良为反的道路,促成了后面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再有就是这类市井贤妻形象,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女子在家中的地位和处境,也与那些反面的女性形象形成了一个反差。文至此处,自然应当提到另外一类妻妾和情人形象的人格影响,与林冲妻子相对,宋江有一情人,在当时也被称为外室,名为阎婆惜。这是在《水浒传》当中占有较多笔墨的市井女性形象,她本身为流民出身,卖身葬父,其身世还是较为值得同情的,与潘金莲一样,她们在艰难的处境面前选择了临时的依靠,然而她们始终都对自己的情人的外貌、经济、甚至是自己的情欲有着更高的期许,阎婆惜由于长期得不到宋江的感情,因此选择了背叛,她的背叛,直接导致了宋江的激情杀人。由此来看,这类女性形象的特定人格直接体现了当时社会外室的卑微地位,也体现出了极高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男性可以拥有外室,并被认为是做好事、做善事,因为给予了女性一定的物质保障。女性如果有了外心,则被视为不忠,没有人会过问她们在男女关系中的需要,更不被世人所同情。她们的背叛直接导致了丈夫或丈夫兄弟的激情杀人,在这样的局面下,其实是这类女性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三)“三姑六婆”的市井女性形象

所谓“三姑六婆”,包括多种职业的市井女性,而在《水浒传》中,主要刻画的是“三姑六婆”职业当中的媒婆形象和虔婆形象,有的时候,这些女性担任媒婆的同时,还是稳婆,她们可能会同时从事其他行业维持生计,她们是市井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业从业者,同时她们身上也往往最具备市井的粗鄙习气,成为了市井女性最为典型的代表。在作品当中较为突出的“三姑六婆”市井女性形象要属帮助潘金莲与西门庆牵线搭桥,并促成其丑事的王婆,在她身上具备了典型的市井习气,见利忘义和见风使舵,她身为女子,本应遵从“三从四德”,然而在她眼中,这些都比不上金钱来的实在。她时刻察言观色,发现了西门庆潇洒风流的同时阔绰多金,也看出了潘金莲的风骚不安与贪图富贵,因此她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茶馆作为掩护,促成了两人的丑事。可以说,两人在光天化日下,如果缺少了王婆适时的揣度人心和推波助澜,是断然不易行此丑事的。包括后来武大被毒害的计谋也是王婆一手操纵的,她比起被世人唾骂的奸夫淫妇而言,面对武大的惨死显得更为沉着和老练,可见她其心的狠辣和歹毒,已经到了泯灭人性的地步。究其成因,这类女性形象大多出身贫寒,没有田产无以为生,只能依靠保媒拉纤、接生超度等为生,如王婆这般有一间能够维系生命的茶馆,也不过是极为微薄的收入,这令她们渴望富足的生活,受够了贫穷带来的苦痛。这是促使她们见利忘义、势利眼以及心肠狠毒的最根本原因,加之常年行走在市井街巷,她们见惯了人情冷暖,自然更懂得见风使舵、揣度人心,巧言善辩的能力更是高于一般人。

这类女性形象,从根本上而言是《水浒传》市井风情的重要体现,包括她们从事的行业,以及她们的行事作风和独特的是非观,都从另一个侧面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发展状态。对《水浒传》本身的故事情节而言,这类女性形象既是封建统治压迫下扭曲变异的人物写照,又是社会丑陋的帮凶和助推者,她们不懂得反抗为何物,只能随波逐流,选择合适自己生存的道路,哪怕这条道路是令人不齿的,是践踏了道德伦理和封建是非观念的,到头来,她们关心的始终是自己能不能从中渔利而已。从小说的走向来看,她们断然不是主要人物角色,但她们却成为梁山英雄惩奸除恶的助推剂,封建社会的丑恶面从她们身上得以展露了冰山一角,最终也不过是成为引发冲动杀人、激情杀人的导火索,被杀之后快而已。被这些“三姑六婆”经营着的茶寮、酒馆、饭店以及各种商业行当也成为当时城市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风貌。

四、结语

《水浒传》描写梁山好汉的同时,兼具对市井风情的描绘,众多市井女性形象的塑造,对推动故事发展、烘托好汉性格、展示社会风貌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以市井女性为切入点重新品读《水浒传》,不仅能够感受到元末明初社会经济的风貌,更能从更新颖的角度了解梁山好汉“母慈子孝”“激情杀人”“忍无可忍揭竿而起”等创作内容的新内涵。对一些研究当中认为“《水浒传》对女性的歧视观和刻意贬低女性,推崇男尊女卑”等观点的解读,应该也能有更加公正和全面的见解。

参考文献:

[1]臧国书. 《水浒传》女性群像的类化与解读[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1):54-57.

[2]周腊生. 论《水浒传》女性形象的审美倾向[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37-40.

[3]宋珂君.角色期待的错位——《水浒传》两性冲突根源及女性文化困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84-89.

作者简介:郭文姝(1976-),女,山西浑源,讲师,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研究方向为古代小说。

猜你喜欢

人物塑造水浒传
春节居家读《水浒传》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从唐传奇到电影的文本变迁
《傲慢与偏见》之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安排论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与影响探析
回家之路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四大名著的雷人简介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