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对生活的解释

2021-02-09张博文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1期
关键词:苦难个人现实主义

【摘要】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艺术的三大作用,这一系列观点的提出为现实主义文学建立了理论基础和美学观点,同时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开辟新的道路。陕西作家路遥始终坚持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道路。在他的作品中,将类型化具化为典型环境,塑造了一系列大背景下的典型的小人物,这些人物形态各异,从苦难中走来,构成路遥陕北小说系列的灵魂。文章围绕着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关于艺术的三大作用,来论述路遥小说中的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再现生活;说明生活;现实主义;苦难;个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1-199-03

【本文著录格式】张博文.艺术对生活的解释——以路遥的《人生》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1):199-201.

路遥在现实主义文学上创作体现出其自觉的文学精神,追求文学实现价值的理性,将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社会历史相结合,从民族历史深入把握到民族精神,谱写出属于陕北的文学篇章。用文学作品充分诠释艺术的三大作用,路遥是当代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现实书写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书写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在艺术解释下的《人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文学的第一作用是再现生活,在文中他阐释“艺术的力量通常只是‘一般的东西’,而不是获得个别形象或事件,艺术作品特别能够唤起我们的回忆。”[1]回忆,是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三环节。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回忆是出于情感的迸发或是共鸣,艺术作品可以唤起人类的回忆,激发人类的情感共鸣,优秀的作品往往都需要具备这样的特征。现实主义文学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从而进行艺术的文学创作,因此,这一类文学作品相对容易引起读者回忆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将背景设定为中国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青年人高加林在人生路上的抉择。改革时期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人们不会模糊忘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遥小说的取材来源于他真实的身边生活,他所描绘的是生他养他的陕北故乡,在情感上路遥是真挚的,他认为“首先要懂得生活——历史的、现实生活的,这是一切艺术批评的根基。”[2]他作为农民的儿子,自己从苦难中走来,因而他对中国农民的感情是深沉独特的,是具有特定的、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关注。这种情感的迸发奠定了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他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大背景下的民族历史结合起来,映现出那个时代下人民生存困境和抗争苦难的勇气。“从人民情感立场回应文学‘为谁写作’的创作导向,不仅是路遥小说创作设定读者群体的接受点,也是其创作所恪守的情感基调。”[3]路遥不但以现实为创作的基础,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自觉追求,将书写时代的社会现实为己任。路遥的自觉追求通过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具体体现,他书写真实的、现实的人生,讲述中国青年在奔腾时代中的故事,这些故事映现那个时代的影像,成为记录时代的最强音。

文学艺术的第二个任务就是说明生活。“艺术对生活的关系完全像历史对生活的关系一样,内容上唯一不同的是历史叙述人类的生活,艺术则叙述人的生活,历史叙述社会生活,艺术则叙述个人生活。”[4]这里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以人类学为基础确立美是生活,美的最高领域在人类社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类学原理富含一定的人本主义精神。路遥注重个人的生活描写,不仅在于他的小说中对中国农村的细腻描写,同样也渗透在他陕北高原小说的人物群像之中,他将人物的心路历程、性格变化、成长经历、蜕变过程有机结合一体。“也就是说,作者反映的是活的人、活人的精神、活人的心理历程。”[5]因此,人们在《人生》中看到的是,在世俗中的平凡而又活生生的世界,看到的是,中国陕北黄土高原上窑洞中农民的众生相,这些群像展现的是中国变革中农村社会的图景,这些人物,不再是单薄一个符号的代表,而是从贫苦困境中走出来由血肉铸成的民众。小说中,路遥借助高加林的失败,表明了 “要比高明楼他们强,非得离开高家村不行!这里很难比过他们!他决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会的面前,和高明楼他们比个一高二低!”[6]路遥将笔锋着力于农村知识青年的身上,表现他们的理想和愿望,更迫切地关注人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乃至人的心路历程的描写:他们的辗转、犹豫、煎熬。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不是由共性到个性而是由个性到共性,显示着浓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在《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的身上尤为突出。“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代青年开拓事业所赖以前进的思想意识、精神世界,包括变化了的和正在变化着的价值观念、人生取向。”[7]高加林不单是小说中所出现的人物,他也正是中国那个特定纷繁复杂的社会下众多有理想,有抱负却前途迷茫的青年们的缩影,其所叙述的不再是单薄的个人生活。可以进一步说,路遥的现实文学创作为中国的当代文学中提供了一群新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生长于黄土高原,立足于黄土高原,在改革的巨浪下奔涌向前,但这些人物并不是统一化、单薄化的,他们中有先進的创业者,同时也含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青年的形象。在这些形象中,路遥力求发掘人物内心,真实表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指导方针过后,路遥这位现实主义作家能够着力书写人情以及人的复杂性,甚至也在书写有些“个人性”的人物,这样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是难能可贵的,为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开辟了光明的道路。

作家的文本风格披露着作家自身立场和态度价值观念。艺术对成为研究生活的教科书,艺术、文学作品判断生活,农村文学是路遥小说创作的主要聚焦点,他关注农村有志青年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关照农村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讲述生存困境与人生苦难,也讲述人物群像们的精神变化,发掘农村在现代发展中的进程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8]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农村,为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发展情节投放到大环境、大时代的背景中去,路遥对农民的情感色彩是复杂而深厚的,对其人物价值进行充分的肯定与同情,这是路遥创作小说的原则,也是他的小说中表现出独特的灵魂所在。路遥创作的另一值得注意的是,他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本主义精神,他对笔下的人物慷慨赋予同情,作家的价值温度无形介入文本中,这些都是使得路遥的文学作品不断被提及的原因之一,人物的真实,作家价值标准的介入 ,对人物命运的同情,都是路遥作品中珍贵的书写。路遥对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有效的改造与发挥,使之更具有进步性意义。

路遥对中国乡村的土地、劳动者,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同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劳动者的形象多是崇高的。这不仅源于他自身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在于他以“农民做知青”的身份去理解农民的心态。“土地给了人们生存的条件,劳动则创造了人生的意义。”[9]小说中高加林为进城实现理想抱负而放弃巧珍,在城市中辗转拼搏,最终还是回到给予他生命的黄土地。从中可以体会路遥的人生态度、个人立场和价值取向,路遥的《人生》充满朴实且坚韧抗争苦难的勇气,同时也映现出在那个特定背景下多数农村与城市青年人的问题缩影,他们或是迷茫或是彷徨,路遥通过文学的力量给予他们问题的答案。“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横祸,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上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10]这传递的是路遥文学坚韧的力量,他不断地鼓舞着、激励着、教导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们。路遥的作品及现实主义精神之所以可以不朽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在他的文字中无时不透露出鼓舞人、激励人的温情。路遥作为现实主义的鼎力作家,他描写社会现实,但他是将人物投入到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由此人物变得丰满与真实。在路遥的作品中,以人为本,将人物的书写置于中心的位置。

二、路遥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

现实主义创作对文坛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的文学概念,艺术的作用说明生活、再现生活、对当下生活做判断,路遥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较好地完成艺术三方面的作用,现实主义文学完成对“美是生活”的诠释,立足于农村生活。路遥在文学创作上始终将文学作品中的“时代意义”与“社会意义”相统一,重视了文学题材“广阔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内涵”,实现为人生、服务于人生的文学创作。

路遥的小说创作一贯坚持现实主义,在作品的人物美学中,路遥敏锐地观察到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化。在小说人物的选择上,他立足于现实基础,但又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现实,在《人生》中的高加林,他是农民的儿子,但却又从来没有做农民的精神准备,他甚至一直渴望离开贫瘠的黄土地,他也算不上是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所追求的是个人的自我实现。在人物的选取中,不难看出,路遥的关注点与中国文学大背景下的关注点逐渐发生位移的现象。他不再一味关注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也不满足于只讲好一个农民的故事,他所观照的是年轻边缘化的人物,或者说,是不大符合常规精神的人物形象。“他忠实于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语境中观察到的生活事实,并将其转化为小说形式”[11]因此,他所塑造的高加林是20世纪80年代边缘化的知识分子典型,是在社会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类型群体。“写出了农村青年在差序格局下的困境与焦虑、无奈与屈辱。”[12]极力表现在差序格局下的农村青年人,为走出乡村所忍受的彷徨和无奈,而后又描写农村青年人进城后农村与城市的差异和冲突。路遥的小说正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真实反映,他写了与自己、与自己身边具有同样遭遇的青年人,这样的苦闷也是“千百万”中国农村青年人的命运。《人生》中农村青年人身份的焦虑、心灵的自卑以及在贫困之中所丧失的尊严与苦苦的挣扎,他对当代年轻人的命运进行了一种跟踪式的书写形式。整部小说都回旋着悲壮的叙事格调,“千百万”农村青年人的悲剧也正是差序格局下的社会悲剧。

现实主义的重要内涵就是要关注现实。路遥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不仅是一幅丰富深厚复杂的社会画卷,与此同时路遥将个人与国家、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起来。作为作家,只有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才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细微的文学光亮,路遥生于陕北,长于陕北,他直面现实中的苦难,将在时代中处于矛盾的青年人、农民、乡镇干部,推到前台来,在文学的聚光灯下他们神态各异,拼命挣扎。在这样的书写中无不透露了作家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现实主义的担当,对路遥来说,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在作品中以人物为现实书写的中心,坚持把人物的塑造摆在创作的重点,这样作品就摆脱了只是反映现实的工具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现实主义精神中更要将人民群众摆在书写的中心,以人民群众为创作中的主角。路遥的创作,如《人生》《平凡的世界》都贯彻融合着他对人生、对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他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例如他笔下的高加林、孙少平,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中处于农村的青年人的复杂性格和坚韧精神,在这些人物的身上高度的浓缩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路遥更深刻的反映了人的内心,他不加掩饰的描写高加林的“个人主义”,他写高加林的欲望,同时也书写高加林的自尊与良知。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讨论中,刘再复曾发表《文学主体论》一文,他强调要尊重人物的主体性格,也就是说,作家笔下的人物是活生生的,要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路遥就是这样勾画他笔下的人物,他精心打磨每一个人物,充满尊重的对待每一个人物,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鲜明、复杂的个性。正因这样的创作,路遥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不断被学习,他的文学作品不单是体现中国特定时期中人们的精神面貌,同样也是在现实主义精神感染下中国作家以“天下为己任”时代精神,中国社会良心之所在。

茅盾在《文学者的新使命》一文中反复强调、申述文学的社会职责:不仅是揭露旧制度的黑暗和罪恶,而且也应该甚至必须突出,“对未来光明的信仰。”茅盾认为既写了现实又显示了理想的文学,才是最有价值的文学。路遥的作品虽展现农村农民生存的困境、生活的苦难,但依然存有坚韧且朴实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贫困和困境都无法磨灭的,是5000年来中华民族孕育着陕北高原儿女们的精神力量。他用文学表达陕北人民生存的力量与智慧,对苦难的生活抱有抗战,对挣扎在生存中的人抱有同情,对土地抱有敬意。他在作品中也塑造了充满善良的灵魂、不屈的精神。路遥真诚地面对生活,走入生活,直面现实,敢于书写,他站在属于他的那片土地上,坚定地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如今我们时时听到回响。

现实主义的精神,是文学中永恒闪烁且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光明灿烂。路遥在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上,把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内涵的文学创作。现实主义的道路是不断坚持说明生活、再现生活,是作家切身的书写经验,作家需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人。路遥的作品书写贫困,同样也书写抗争贫困的勇敢,他对劳动者抱有敬意,于弱者赋予同情。路遥把当下与未來共同投放到文学作品中,他叙写人生经验,思考社会,服从人物的生活实感,不断地丰富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创作手法,对今后的文学研究仍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4.

[2]路遥.路遥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473.

[3]刘鑫.路遥小说创作的人民美学倾向[J].南方文坛,2019(6):105-111.

[4][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8.

[5]于敏,赵学勇.路遥与新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9):122-131.

[6]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18.

[7]于敏,赵学勇.路遥与新文学的显示主义思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9):122-131.

[8]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选)[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9]徐军义. 路遥文学的审美之维[J].小说评论,2019(2):193-198.

[10]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228.

[11]杨庆祥. 路遥的多元美学谱系——以《人生》为原点[J].文学评论,2020(5):172-177.

[12]李建军.“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重读《人生》[J].文艺争鸣,2020(8):60-71.

作者简介:张博文(199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2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苦难个人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综述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